摘要:把三岁半的女儿送进幼儿园那天,我站在园门口望着她小小的背影,长长舒了一口气——我的好日子,终于要来了!
把三岁半的女儿送进幼儿园那天,我站在园门口望着她小小的背影,长长舒了一口气——我的好日子,终于要来了!
沿着路往回走的时候,我感觉空气里的风是甜的,路边的花是香的,压抑三年的心情,终于得以畅快释放。
谁能想到,这三年我是靠着“等孩子大点就好了”的安慰,才熬过一个又一个难捱的日夜:
怀孕时,妊娠剧吐到脱水住院,吃不下一口饭;
熬到八个月不吐了,又遭妊娠高血压、高血糖折磨,整夜失眠头痛;
孩子出生后满身湿疹,胳膊被抓得流血,我们抱着襁褓中的她四处求医;
好不容易盼到一岁,日子又被哄睡、辅食、早教、户外填满。
身边人总说“等上学就好了”,我也满心期待着:似乎上学,就是苦尽甘来的终点。
一、现实的重击:从期待到崩溃的落差
然而,现实却狠狠打了我的脸。
从九月入园到现在,医院成了我们家的“固定打卡点”。本以为只是普通的入园适应期,没想到孩子的生病过程像打怪升级,一关比一关难:
刚开始只是流鼻涕、咳嗽,以为是小感冒;
没过几天突然高烧不退,检查发现是支原体感染;
支原体还没好利索,咳嗽突然加重,一拍片——肺炎;
肺炎好不容易治好,送去幼儿园才一周,嗓子哑得说不出话,确诊喉炎;
喉炎休养了两周,试着送了三天,结果半夜呼吸困难,急忙送医院,已经发展成喉梗阻二级;
刚从这个急症缓过来,休息了半个月,去了三天新一轮甲流又气势汹汹地袭来。
这样的恶性循环让我措手不及,身心俱疲。
以前是能不吃药就靠自愈,现在却是抗生素、激素、中药、西药、理疗轮番上阵。
最近这次甲流格外凶险,孩子高烧39度不退,"水泥鼻"堵得无法呼吸,"刀片嗓"疼得不敢吞咽。
直到检查单上"心肌酶偏高"四个字,彻底击垮了我。
深夜里,我抱着因为鼻塞无法躺下、只能坐着睡觉的孩子,心痛得无以复加。
那一刻,我彻底崩溃了:这几年我都干了些什么?孩子没养好,事业全搁置,钱没赚到,自己还落下一身病!
二、情绪失控与觉醒:元认知帮我看清自己
好在孩子吃药后病情渐渐得到控制,但短时间内再也没法去上学,我又回到了每天煮饭、带睡、陪玩的日常。
尝过了自由的味道,再重复这种单调的日子格外难捱,尤其是孩子无缘由哭闹时,我的情绪总会冲到顶点。
终于,在她又一次光脚满地跑时,我积攒的情绪彻底爆发了。
我瞬间怒火中烧,朝她怒吼起来。孩子被吓得立刻哭了,试图爬过来抱我,我却一把将她推开。
看着孩子因为恐惧哭得浑身抽搐的样子,我突然想起四年前看过的一本书——《认知觉醒》,书里"元认知"的概念猛地闯进脑海。
我试着用元认知唤醒理智:孩子穿错鞋子,不是不会穿,而是被我的突然发脾气吓慌了神。事实上,她平时经常自己穿鞋子,大部分时候都能穿对,这说明我教给她的东西,她都记在了心里。
在看清情绪源头的这一刻,内心的风暴骤然停歇。
我深吸一口气,将孩子拥入怀中,温和地向她解释:“妈妈刚才不是因为你而生气,是因为妈妈心里的害怕。我怕你着凉、怕你生病,这些担心让妈妈变成了可怕的样子。对不起,是妈妈太焦虑了,这不是你的错。"
三、自我改变:用科学方法打破困境
经历这件事后,我下定决心改变自己。
方法一:登门坎效应——从"最小一步"开始
带娃后,我发现自己时常陷入"想改变却无力行动"的僵局。
直到通过听书学习到一个心理概念——"登门坎效应"——简单来说就是,人们接受了微不足道的要求后,更可能接受后续更大的要求。
我试着把这个心理学效应用在自己身上,创建了"最小启动步骤":
想读书1小时,就"只看1页,找1句触动自己的话";
想健身1小时,就"只做1个深蹲";
想写文章,就"先想1个标题"。
这些"小到不可能失败"的动作,让我成功打破了拖延的循环。
今天读一页,明天可能就读三页;今天做一个深蹲,明天可能就做五个。行动的车轮一旦开始转动,改变就自然而然地发生了。
方法二:打造情绪"缓冲带"——空间阻断的力量
在育儿书籍中,我学到了情绪失控的本质是"情绪调节能力不足",而改变的第一步是"当下觉察"。
于是我在阳台打造了一方小天地——一张书桌、一把椅子、一套茶具,这里成了我情绪的"缓冲带"。
每当烦躁、焦虑来袭,我就立刻来到这里。
哪怕只是喝杯茶、写点文字,这种"空间阻断法"能让我从"情绪应激模式"切换到"理性思考模式",有效打断负面情绪的传导。
方法三:正念冥想——安顿内心的声音
夜深人静、孩子睡着后,我发现自己常常无意识地刷手机到深夜,随后陷入焦虑自责、难以入眠。
后来,我开始尝试简单的正念冥想——只是安静地呼吸,观察思绪来去,不过度评判自己。
慢慢地,睡眠改善了,内心的嘈杂也安静了许多。这种练习让我在白天面对孩子的哭闹时,也能多一份觉察,少一份冲动。
方法四:成功日记——记录成长的"珍珠瞬间"
受到一本自我管理书籍的启发,我准备了两本漂亮的笔记本——一本给我,一本给孩子,我们叫它"成功日记"。
在我的本子里,记录的不再是"今天又吼了孩子"的自责,而是"今天忍住了一次发火"、"发现孩子自己穿对了鞋子"这样的微小成功。
在孩子的本子里,我用图画和简单文字记录她的小进步:"今天自己收拾了玩具"、"勇敢地吃了胡萝卜"。
每当翻看这些记录,我们都充满了成就感。这样的"珍珠瞬间"积累得越来越多,育儿的信心也越来越强。
靠着这四个简单易行的方法,我的生活渐渐进入了正向循环。
不再是那个在焦虑中打转的妈妈,而是开始享受与孩子共同成长的每一天。
四、亲子与家庭:元认知带来的温暖改变
真正的转折,来自元认知在亲子相处中的实践。
有一次孩子嗓子轻微不适,傍晚有节她很喜欢的舞蹈课,孩子爸爸说"不舒服就请假",孩子也跟着说"不想去上课了"。我一时间气不打一出来,正想恶狠狠的责骂他。
我冷静了几分钟,来到阳台上坐在书桌前,将整个事件用文字记录下来,试着用元认知复盘:
孩子爸爸可能是担心孩子病情加重;孩子不想去上课,可能是因为当时午睡刚醒,被窝里很暖和,她还没有完全睡好。
而我情绪的起源表面上看起来是因为孩子爸在不合时宜的时间说了不合适的话,实际上,我其实是在心疼课时费。再追踪一番下来,我发现更深层次的原因是自我价值认同感的问题。
想通这些后,我蹲下来和孩子说:"爸爸不让你去,是担心你生病难受;妈妈想让你去,是不想浪费课时费。你不想去,是什么原因,妈妈还猜不到,你可以告诉我吗?"
孩子说:"妈妈,我就是不想去"。
对于一个还不满四岁的孩子,说出个所以然很正常,我没有继续纠结她的情绪答案,而是转头去抽屉里拿出来两个口罩问她:"这里有一个小兔子的口罩,还有一个白色的口罩,你想带上哪个去上课呢"?
她选了更舒适一点的白色口罩,高高兴兴的带着去上课了。一场即将爆发的家庭矛盾,就这样轻松化解。
这一次的成功事件,我详细地记录在了成功日记里。
渐渐地,因为我的改变,家庭氛围也越来越好,以前是争吵声不断,现在是笑声不断。
五、写给所有宝妈:育儿与自我,不必二选一
回望这段从困境走向明朗的历程,我才真正懂得:育儿从来不是一场单向的付出与消耗,而是两个生命彼此照亮、共同成长的旅程。
曾经的我,也曾在深夜里怀疑自己,在日复一日的疲惫中感到迷失。
直到我明白,妈妈的成长,不是要成为完美的超人,而是学会在混乱中给自己一份温柔,在困境中依然看得见自己的价值。
这段路上,我摸索出的不只是方法,更是与自己和解的勇气。
元认知让我学会了觉察情绪,而“成功日记”、“登门坎效应”、“空间阻断”和“正念冥想”,这些简单却有效的方法,成了我日常的能量来源。
我把这些亲身体验、踩过的坑和走通的路,都记录在了一份《亲子共成长手册》里。
这是一份拿来即可用的陪伴指南——遇到具体问题时,翻开它,就能找到对应的思路和可操作的方法。
如果你也需要这样一份陪伴,我很乐意把它分享给你。
如果你愿意,请在留言区分享:「我正在路上」
——我会将这份《亲子共成长手册》直接分享给你。
也很期待能听到你的故事:今天的文章,哪个方法让你觉得最实用?或者你正在面临什么育儿难题?每一条留言,我都会认真阅读。
来源:辛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