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联合国人权会场,中国代表孙磊的发言让日本代表团坐立不安——他提及了“冲绳原住民”的处境与权利。一石激起千层浪,日本右翼媒体瞬间炸锅,指责中国“挑动分裂”。
一段被刻意掩盖的历史,一个文化归属的密码,琉球正成为今日中国与日本右翼博弈的关键筹码。
联合国人权会场,中国代表孙磊的发言让日本代表团坐立不安——他提及了“冲绳原住民”的处境与权利。一石激起千层浪,日本右翼媒体瞬间炸锅,指责中国“挑动分裂”。
而在冲绳本地,反战团体的集会一场接一场,他们对日本政府在西南诸岛扩张军备表达强烈担忧。宜野湾市原市长伊波洋一直接批评东京“煽动形势危急”,加重对美军基地的依赖。
琉球,这个中华文明圈失落的血脉,正在历史的回响中,寻找自己的位置。
琉球与中国的渊源,比大多数人想象的更为久远。公元607年,隋炀帝派羽骑尉朱宽到海外寻访异俗,一行人行至今日的琉球群岛时,只见一片珍珠般的岛屿浮在海中,蜿蜒如长蛇,形状如虬龙。
于是,隋炀帝将这片岛屿命名为“流虬”。虬即是龙的意思,唐朝编《隋书》时,为避帝王讳,改名为“流求”,到了明太祖朱元璋时期,才正式有了“琉球”这个美好的名字。
琉球王国真正融入中华文明圈,始于明朝。1372年,明太祖朱元璋诏谕四海,琉球国迅速响应,中琉正式建立宗藩关系。这种关系延续了整整507年,直到1879年日本强行吞并琉球。
明朝鼎盛时期,中华文明在琉球遍地开花。琉球接受中国历法,奉明朝为正朔;1436年,明帝国再度赐予琉球《大统历》。官方文件使用汉字,士族皆有汉姓,男子皆有唐名。
1392年,朱元璋赐给琉球“闽人三十六姓善操舟者,令往来朝贡”。这些多为福州河口一带善于驾船的福州人,实际迁入琉球的远不止三十六个姓氏。
闽人三十六姓的到来,彻底改变了琉球的社会面貌。他们中有的官至国相,权倾朝野;有的成为法司官,举足轻重。一代鸿儒程顺则在琉球提倡儒学、创办学校、普及教育;政治家兼科学家蔡温,官至三司官、国相、国师,对琉球社会进步产生极大影响。
在今天的冲绳,随处可见中华文化的烙印。冲绳很多地方特别是老城区,各家各户的房屋屋顶及墙面上,多饰有憨态可掬的石狮子。它们形态各异,有的立在屋顶、院墙上,有的蹲守在门前。
甚至连新建的高层公寓门口也能发现成对的石狮子。还有墙根底下的“石敢当”或“泰山石敢当”也随处可见。这些习俗,与历史上的闽人东渡有极大的关系。
福建临海多风灾,为了镇风止煞,便有将石狮子立于屋顶或镇在风口的习俗,称风狮爷或石狮公。在冲绳,它们被叫做“Shisa”——发音和中文的“狮子”十分接近。
儒家思想在琉球社会扎根之深,令人惊叹。琉球国内建有文庙,用来祭祀孔子和学习他的著作。庙中制度礼仪都依《会典》。1718年,程顺则在久米村设立了明伦堂;1798年,琉球王尚温建国学于王府北,又建乡学三所。
琉球的教育体系完全借鉴中国模式:国中子弟由乡学选入国学。每月三、六、九日请紫巾大夫到讲堂讲学,对学生解释中国朝贡典礼、考察学生的勤惰,以便选拔有才的人保举做官。
艺术领域也不例外。琉球特有的“御座乐”,是历史上伴随着琉球入贡、庆贺、谢恩以及中国册封使团遣琉等政治交往活动过程中,由中国传播到琉球的音乐演变而来。
琉球人特有的乐器“三蛇线”,其原形为中国的三弦。东恩纳宽惇在《三弦考》中考证,三弦最早是从福州传到琉球的。
琉球的命运在1609年发生转折。那年3月4日,日本江户幕府德川家康下令由九州萨摩藩的岛主津家久出兵三千,武装侵略琉球。4月5日,他们占领了琉球的都城首里,规定琉球王国要每年向萨摩藩输粮八千石。
从此时起,琉球进入“两属”状态——既向中国朝贡,又被迫向日本称臣。
但琉球人心向中华。1673年大清王朝发生“三藩之乱”,日本企图让琉球王国集中全国各地所拥有的全部硫黄支持叛军。尽管琉球受到日本挟制,仍以种种借口阻止了日本的企图。
1680年,“三藩之乱”平定后,为了感谢琉球国王仁义且忠心不二的行为,康熙皇帝先后两次嘉奖于他。
真正的灾难始于1871年的“牡丹社事件”。当时有两艘琉球王国的船只在海上遇到飓风,其中一艘在台湾的北瑶湾触角沉没。船员上岸后,与当地牡丹社的高山族居民发生冲突,54名琉球渔民被误杀。
日本看到有机可乘,借机染指台湾。虽然清廷姿态强硬,但为保台湾,李鸿章不得不委曲求全,中日双方于1874年10月31日在北京签订了《北京专条》。
翌年,日本密令琉球作为日本治下的一部分,和清朝断绝一切外交关系。
亡国危机面前,琉球王室展开了最后的抗争。1876年10月,琉球国王尚泰派遣他的妹夫向德宏以及琉球通事林世功、都通事蔡大鼎三人乘坐一条小船,秘密前往北京求助。
历经磨难,直到第二年他们才来到福建,呈递了琉球国王尚泰在狱中的陈情书,祈求清政府出面与日本交涉。
琉球使者在中国奔走呼号,希望能唤醒母国的关注。1879年4月4日,日本政府正式宣布将琉球王国改为冲绳县,至此,日本正式吞并琉球。
同时,日本将琉球王宫内外所有汉文的诏令、诏书、公文和账册统统销毁,以掩盖它侵占琉球的事实。
到该年10月,日本吞并琉球的消息传到中国,身在中国的尚泰王的妹夫向德宏等三人,剃发化妆,来到总理衙门向李鸿章上书请愿。在请愿书中,向德宏写道:“生不愿为日国属人,死不愿为日国属鬼!”
一连几天,三人向母邦求援,希望母邦“尽逐日鬼”。然而此时,俄国正在侵略中国的新疆,日本正在中国的福建频频制造事端,海防塞防危机重重。
琉球距离遥远,清政府自顾不暇不愿出兵。
1880年,林世功再度以绝食上书朝廷,请求清政府出兵,无果,遂留下一纸绝命书而去,令人唏嘘。这位琉球士人,用生命诠释了对中华文明的忠诚与对故国的热爱。
琉球汉文学和书法方面硕果累累,其中不乏出类拔萃者。后来为救国而不惜自绝的林世功,就是琉球汉文学修养杰出者之一。
他的死,不仅是琉球亡国的悲剧,也是中华文明圈失去一位忠贞儿女的悲剧。
时至今日,琉球问题依然牵动中日关系的神经。2025年10月,联合国大会上,中国常驻联合国副代表孙磊在发言中,不仅批评了西方国家对中国人权问题的指责,还点名日本,要求其面对历史,特别提到了“冲绳原住民”的处境。
这一提法,立刻引发日本国内一阵强烈反应,尤其是右翼媒体,反应之快、言辞之急,像是被戳中了旧伤口。
日本主流保守派媒体第一时间发表社论,指责中国“挑动分裂”,甚至怀疑中国“另有所图”。
冲绳在日本国内一直是个政治敏感区。一方面,冲绳距离日本本土较远,文化上也有较大差异;另一方面,这里长期驻扎着大量美军基地,是日本对美安保体系的重要节点。
但冲绳居民对这些安排并不买账,多年来反对美军基地的呼声不断上升。根据2024年的一项地方调查,超过六成冲绳居民对美军基地持反对或希望搬迁的态度。
来自冲绳县宫古岛的市民团体代表楚南有香子告诉记者,日本自卫队的军事设施与民用设施在小型岛屿上往往紧密相邻,难以明确区隔,一旦发生冲突,普通民众势必被波及。
美国在二战后对琉球的处置,留下了诸多隐患。二战后,美军接管冲绳,直到1972年才“归还”日本。期间,美国并未正式承认日本对冲绳的主权,只是将行政管理权交还。
中国在过去几年中,曾多次在官方文件中指出琉球主权问题“尚未最终解决”。
现实中,冲绳依旧保留着浓厚的传统文化,与日本本土有着显著差异。例如,冲绳的传统语言、宗教信仰、建筑风格都带有明显的中华文化特征。
即便在现代社会,这些文化仍然是当地居民身份认同的一部分。
走在今天的冲绳街头,你依然能看到屋顶憨态可掬的石狮子,能听到三弦琴的悠扬乐声,能在清明时节看到祭祖的扫墓人。这些文化的碎片,如同历史的见证,诉说着琉球与中华文明圈千丝万缕的联系。
琉球学者刘刚指出,在琉球王国时期,其生活文化的各个层面都全面导入了中国古典文化要素且有所创新,由此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琉球文化传统。
来源:豫A闯沪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