挤破泡沫见真章:智能投影 “三重校正回归” 开启高价值新周期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1-18 11:57 1

摘要:据洛图科技(RUNTO)最新研究报告显示,2025年第三季度,中国智能投影市场(不含激光电视)销量为112.4万台,同比下降11.5%;销售额为16.9亿元,同比下滑10.6%。看似是一场大幅下滑,但笔者接触的行业人士却“心态稳定”。业内人士指出,所谓的“大跌

据洛图科技(RUNTO)最新研究报告显示,2025年第三季度,中国智能投影市场(不含激光电视)销量为112.4万台,同比下降11.5%;销售额为16.9亿元,同比下滑10.6%。看似是一场大幅下滑,但笔者接触的行业人士却“心态稳定”。业内人士指出,所谓的“大跌”,更多是曾经非正常增长形成的泡沫正在被挤破,行业出现的所有变化都可用“校正回归”来形容!

第一重校正回归:超低价尝鲜逻辑失效

数据显示,三季度500元以下智能投影市场销量下降近三成,这是整体市场萎缩的最主要原因之一。事实上,扣除500元以下产品后,智能投影品类在三季度的销量和销售额均有小幅同比增长。

为什么500元以下产品市场大幅萎缩?核心在于这一产品区间的三大依赖:第一是依赖降低品质来控制低成本;第二是依赖抖音、快手等新崛起的直播电商渠道催生的冲动消费;第三是依赖消费者对大屏概念的新鲜感产生的尝鲜性消费。业内人士表示,经过三年直播电商的发展,劣质产品基本已达到“能骗尽骗”的状态。随着销量基数累积,负口碑持续传播,500元以下智能投影产品呈现出“塌方式”的市场排斥态势。

从产品体验来看,过度低价的产品,亮度指标大多虚标,营销宣传严重夸大。这些亮度可能仅一百流明左右的产品,完全无法支撑消费者的大屏观影需求。消费者购买后,绝大多数使用体验不佳,这类产品往往成为一次性消费产品。当然,由于绝对价格低廉,这类产品也不会引发大规模市场舆情。

同时,超低价产品的商家也清楚自身生意是“一锤子”买卖,像“宇宙牌香烟”那样“牌子臭了就换一个”是常态。对应的上游企业也无法积累足够资源用于研发升级,以改善产品体验和品质。有业内人士如此形容超低价投影市场的乱象:“就是‘流动商贩式’的三无经营”。这类产品目前市场加速萎缩并退出主流消费区间,对行业发展而言并非坏事,反而是大好事——相比让劣质产品持续损害行业和品类口碑,这部分利润宁可放弃。

当然,超低价投影也有其一定的市场合理性:国内外市场中,的确有部分消费者会为临时性需求购买产品,如户外活动、野营、看球等。此时,尽管超低价投影品质差、可靠性与售后缺乏保障,但作为临时使用的耗材,仍会保留一部分“细分需求市场”。

第二重校正回归:DLP等代表高品质的产品占比提升

数据显示,三季度DLP技术在线上市场的份额为27.3%,较去年同期提升5.0个百分点。与此同时,1500元以上价位段产品的市场占比显著提升。这种变化本质上反映出,智能投影消费群体愈发成熟理性,对产品的认知也更为深刻。

投影作为大屏巨幕设备,需要优质高分辨率、高亮度来支撑其显示效果。智能投影是先进光源、显示与智能技术的集合体,在保证必要基础性能的前提下,其成本不会过低。随着消费者对大屏所需的技术与生产成本形成理性认知,尤其是近年来包括电视机在内的大屏巨幕显示产品普及发展,关于“如何选择大屏”的消费认知正在发生质变。

用业内的话说,大屏消费分为三个层次:第一是解决有无问题、第二是能用、第三则是好用。消费者对智能投影的选择变化中,500元以下产品需求下降,意味着代表“解决有无问题”的产品已无法满足消费者对大屏画质的预期;而高价位段产品与DLP产品的份额提升、销量增长,则代表消费者对“好用”的高品质大屏巨幕的追求。

例如,数据显示,DLP投影中激光产品的销量占比较2024年第三季度提升3.4个百分点;三色激光的份额超过40%;2025年第三季度,3000流明及以上亮度产品的市场销量份额为2.3%,较2024年同期提升1.7个百分点;FHD产品市场份额为56.9%,较2024年同期大涨9.1个百分点;4K UHD产品在线上市场的销量份额达到9.6%,较去年同期提升2.5个百分点;变焦产品的销量占比达到6.0%,较2024年同期提升2.5个百分点……即便是以廉价著称的1LCD机型,代表更高亮度的 4.45英寸面板(搭载该面板的终端产品价格多在1000-2000元区间)渗透率也显著提升,反映出1LCD市场的品质升级趋势。

三季度,智能投影在技术创新上也迎来新高度:坚果、极米、当贝和海信,均已布局5000流明及以上的高亮度产品线;爱普生3月份推出的“三芯三色全彩引擎”技术全面上新,3LCD光阀在光循环技术的加持下,亮度与能效表现显著提升,且4K入门产品布局更充沛;TI则上市了0.39英寸4K芯片,这也是DLP芯片十几年来在最小像素尺寸指标上的首次升级,预示着低成本4K产品的普及浪潮已经到来;同时,极米首次将0.78英寸超大DMD芯片下沉应用于智能家庭影院投影产品T10电影机,上市首月便实现销量破千的佳绩,这也很好地印证了消费者对高品质投影产品的需求。此外,三季度推出的新款投影产品中,变焦镜头、短焦变焦、移轴镜头等优质配置的应用显著增多……

业内人士指出,未来智能投影将围绕高品质巨幕沉浸体验所需的高亮度、4K普及,以及更具可玩性的光学设计持续创新,推动消费者产品体验升级,为智能投影的新形象与新消费认知注入更多“高价值”元素。

第三重校正回归:厂商经营逻辑从数量转向质量

三季度销量的大幅下滑,并未影响投影厂商的信心。事实上,投影厂商正推进新一轮战略升级,从“数量为王”转向“质量制胜”。数据显示,2025年第三季度以来,即双十一购物季前,13个主流品牌在大促前夕发布了34款新品,数量显著高于去年同期及今年618期间。这体现了在“市场调整”背景下,品牌企业的信心。

另据数据显示,2025年第三季度,变焦产品的销量占比达到6.0%,但销售额占比却高达23.4%。这一数据凸显了“好产品”对企业业绩的拉动作用。即便在入门产品领域,也有小明这样的品牌:该品牌不追求销售规模与市场占比,但销售额却超越了众多销量更高的品牌。“只有实现有效益的销售,才能持续推动技术迭代”,行业专家指出,更关注质量而非数量,表明智能投影行业正步入成熟阶段,更长远的产业价值已成为行业企业决策的核心考量。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智能投影行业的乱象会就此彻底根治。例如,虽然新版《投影机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GB32028-2025) 已于2025年6月30日发布,并将于2026年7月1日正式实施,但目前市场上超七成产品未标注能效等级。同时,新版标准仍为照顾1LCD产品特殊的光学特性,将能效等级按1300流明为界分为两个标准——两个标准的lm/w光效相差2-3倍,凸显了行业发展过程中的无奈。

对此,业内人士表示,700-1300流明段产品,不仅要看能效等级,更要关注具体的能效系数。因为同一级别不同技术品类的产品,能效系数可能相差2-3倍。能效系数的差距,不仅影响节能性,还会增加废热产生,进而加大散热压力并提升运行噪音,最终影响产品的整体使用体验。

综上可见,智能投影行业的“校正回归”已全面启动,一个消费更理性、产品竞争依赖技术升级与创新、以高品质大屏沉浸体验吸引消费者的新趋势已然形成。不过,行业长期形成的不同细分市场的选择差异、不同技术品类的体验差距仍将长期存在。智能投影行业既呈现出“专精美”的发展特征,也仍存在“良莠不齐”的市场格局。

整体来看,从过去十年的爆发式增量竞争,到如今向大屏沉浸之美初心的回归,智能投影行业的转折大幕已经拉开。正是看到这种转折,业内人士,尤其是头部品质品牌的从业者,对智能投影所谓的“销量下滑”并不敏感。他们更关注“去伪存真”的行业格局与趋势,这一趋势将更有利于头部品质品牌发展。对于行业企业而言,如何把握消费升级与品质升级的新机遇,是当前最重要的课题。

来源:投影时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