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男子为何喜欢娶13、14岁的少女,是什么原因?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1-18 10:50 1

摘要:“十三岁做新娘”放在今天足够上热搜,可在古代却是再寻常不过的户口本翻页。翻开《汉书》,西汉初年人口只剩一千五百万,比今天一个成都市还少,朝廷急得不行,干脆下诏:闺女十七还没嫁,地方官直接给你分配对象。于是,村口大槐树下,十三岁的阿桃被父亲领去相亲,男方家送来两

“十三岁做新娘”放在今天足够上热搜,可在古代却是再寻常不过的户口本翻页。翻开《汉书》,西汉初年人口只剩一千五百万,比今天一个成都市还少,朝廷急得不行,干脆下诏:闺女十七还没嫁,地方官直接给你分配对象。于是,村口大槐树下,十三岁的阿桃被父亲领去相亲,男方家送来两石小米、一匹粗布,喜事就算定了。这不是爱情,是救命粮。

那会儿没人懂骨龄,更没人测激素,《黄帝内经》一句“女子二七而天癸至”被当成金科玉律——十四岁来月经就能生,生就能当妈。至于骨盆没开、身子没长全,产婆不管,稳婆不问,一碗催产药下去,死活听天。于是坟山多了一座“某某氏之墓”,碑上刻着“卒年十六”,亲戚们抹把泪,回头继续给十二岁的二妹找下家。

宗法制度更像一只看不见的手,推着父母提前把女儿塞进花轿。宋代理学家说“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可真正让全家睡不着的是“绝嗣事更大”。女儿早一天出门,早一天生外孙,族谱上的香火就能多续一行。万一拖到二十还没嫁,别说邻居戳脊梁骨,连税吏都上门——汉代“五算”罚款,一人交五倍人头税,穷人家一年白干。嫁女等于避税,谁不抢着把闺女早点塞出去?

穷苦人家算的是另一笔账:多一张嘴吃饭,不如换几贯钱救急。明万历年间,北京周边粮价飞涨,有农户把十二岁的女儿嫁到山西,聘礼八两银子,刚好够全家买三个月口粮。灾荒年景,媒婆比粮商还热闹,童养媳、换亲、冲喜,花样百出。有人骂“卖女儿”,父亲蹲在门槛抽旱烟:不卖她,全家一起饿死,她至少还能喝上婆家一碗稀粥。

当然,早婚也有“缓冲带”。汉代贵族女平均十五岁出嫁,比平民晚两年,因为家里不缺粮,得先学礼仪、练嫁妆,把政治联姻的价值拉到最大。明清江南富庶,女子十六七岁还在绣楼读《女诫》,父母替她挑举人、选商贾,晚两年换来的是更高的彩礼和更硬的亲家。可见“十三岁嫁人”并非全民狂欢,而是底层与战乱的双重挤压——越穷越生,越生越早,越早越穷,循环到清末才慢慢松动。

今天看,那条循环链早被现代医学和法律剪断。WHO把19岁以下怀孕列为高危,骨盆骨折、子痫、大出血,每一样都写进了教科书;民法典把红线划在20岁,谁再惦记十三岁新娘,先吃三年牢饭。可别以为古老念头彻底断根,某些短视频平台还飘着“十四岁少女嫁给爱情”的软文案,点赞者上万。屏幕外,乡镇计生办的工作人员正拎着宣传单往村里跑——法律、学费、打工渠道,能拉一个姑娘回校园就算赢。

说到底,古人不是天生喜欢稚气未脱的小新娘,他们只是被人口、饥荒、赋税、礼教四把刀架在脖子上。刀口对准的,从来都是最没选择权的那一个。现在刀放下了,可要是有人怀念“古早爱情”,不妨先去医院产房看看十六岁产妇的病例,再把《婚姻法》读一遍。数字会说话:2022年全国平均初婚年龄28.67岁,比唐朝晚了整整一轮。晚一点,是为了让女孩先长成为自己签字的大人,而不是被一纸婚书提前没收的人生。

来源:极速书签5iaBYd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