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新时代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背景下,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建设成为提升高校党建质量的重要抓手。本文以贵州开放大学(贵州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学院辅导员学生党支部为例,构建“坚守理想初心、党建聚力凝心、发挥作用尽心、服务师生用心”的“四心”党建工作体系,通过“六学
摘要:在新时代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背景下,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建设成为提升高校党建质量的重要抓手。本文以贵州开放大学(贵州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学院辅导员学生党支部为例,构建“坚守理想初心、党建聚力凝心、发挥作用尽心、服务师生用心”的“四心”党建工作体系,通过“六学并举”理论学习模式、“细严新质”党员发展机制、“文化润心”品牌培育工程、“多维赋能”服务体系,探索党建与育人深度融合的实践路径,为新时代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范式。
关键词:全国党建样板支部;“四心”工作体系;高校党建;思政育人
一、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基层党组织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最后一公里’,要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教育部第四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工作启动以来,贵州开放大学(贵州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学院辅导员学生党支部围绕“七个有力”建设标准,在组织力提升、党员教育管理、党建业务融合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面对新时代青年学生思想多元、党建工作创新需求迫切等挑战,党支部立足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创新构建“四心”党建工作体系,以“坚守理想初心”“党建聚力凝心”“发挥作用尽心”“服务师生用心”为核心内涵,通过理论铸魂、队伍强基、品牌赋能、服务增效四大工程,形成具有示范效应的党建育人模式,为全国党建样板支部建设提供实践参照。
二、坚守理想初心:构建“六学并举”理论学习体系,夯实思想根基
(一)新时代理论学习的现实挑战与创新路径
高校基层党组织面临理论学习“碎片化”“形式化”、青年党员参与度不高等问题。党支部以“学深悟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构建“实践学、互动学、云端学、引领学、结对学、研讨学”六学并举模式,破解“学用脱节”难题,实现理论学习“入脑—入心—入行”的递进转化。
(二)分层分类实施“六学并举”模式
1.实践学:沉浸式体验筑牢信仰之基
依托红色教育基地开展现场教学,通过沉浸式体验让理论学习从“纸面”落到“地面”,实现政治教育与实践淬炼的深度融合。一方面,重走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路线,与党的二十大代表面对面交流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在苗寨吊脚楼里开展“田间党课”,让党员在亲眼见证“精准扶贫”到“乡村振兴”的巨变中,深刻理解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赴遵义开展主题党日活动,在红军山烈士陵园重温入党誓词,在遵义会议会址聆听“半条棉被”的红色故事,将革命历史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鲜活教材,使理论学习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寻”;另一方面,前往贵州长征文化数字艺术馆(红飘带)开展沉浸式党性教育,让党员身临其境感悟红军长征的浴血荣光与苦难辉煌,引导党员在追溯红色历史中筑牢信仰根基,在服务群众中践行宗旨意识,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
2.互动学:互动研讨激活学习动能
打破传统学习壁垒,构建“线上筑阵地、线下强互动”的立体化学习体系,让党的创新理论通过“指尖课堂”与“实体课堂”同频共振。邀请校院两级领导为支部党员上党课,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核心要义,结合学院发展实际,通过案例剖析、互动问答等形式,将理论宣讲与实践指导有机融合。在学院党委统筹下,同步开展主题联学、知识竞赛等活动,推动党员从“单向输入”转向“双向互动”,切实将学习成果转化为服务师生、推动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3.云端学:数字化平台拓展学习场域
充分挖掘新媒体潜能,将传统党员教育管理与新媒体技术深度融合,线上依托“云端学”打造“指尖上的党支部”,将党员教育建在云端,将支部设在指尖,开展个性化学习。同时利用“信号灯辅导员工作室”抖音号、“信息每天不一样”微信公众号、“信号灯”易班平台等新媒体,定期推送党建内容,让理论学习从“定时定点”变为“随时随地”,鼓励党员结合自身经历讲“微党课”,开发《向日葵下的青春黔行》《清廉说》等特色微课。
4.引领学:头雁效应强化示范带动
构建“党员骨干带头、党团协同联动”的立体化培育体系。辅导员党员发挥“头雁”示范作用,牵头学生党支部深度推进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并依托“幸福里”学生社区搭建“党建+社会实践”平台,组织党员骨干与团员青年结对共学党的创新理论,打造“学生骨干成长训练营”,积极投身志愿服务、学业帮扶、创新创业,让青年在实践中感悟初心使命,实现党团联动“聚青年之智、汇青年之力”,切实将头雁效应转化为党育人的实效,让青年在“跟着学、跟着干”中坚定理想信念,成为“心中有党、眼里有光、肩上有责”的时代新人。
5.结对学:共建共享促进协同提升
与校内外党支部开展“结对共建”,通过联合主题党日、红色观影研讨、“共享共话技能训练”“网络安全校园行”“党建与阅读同行”等特色活动,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各支部在理论学习中互学经验、在志愿服务中协同发力,形成“党建+专业+服务”融合模式,有效提升支部联动效能与服务师生水平,在互鉴互促中凝聚协同发展合力。
6.研讨学:问题导向深化学习成效
开设专题研讨班5班次,聚焦时政热点、党建业务融合难点等议题开展专题研讨,在观点碰撞中深化对党的创新理论、政策精神的理解。研讨突出“带着问题学、盯着难点议”,既原原本本精读政策文本,又结合学院特色、师生关切展开案例剖析,促进理论认知从“浅表理解”向“深层解构”跃升。通过专题研讨促进师生原原本本促真学,踏踏实实促真懂,凝心聚力促真用,不断增进青年人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
三、党建聚力凝心:构建“细严新质”党员发展体系,锻造过硬队伍
(一)新时代党员发展的质量要求与现实路径
针对党员发展“重数量轻质量”“实习党员培养教育脱节”等问题,党支部提出“细、严、新、质”四字方针,构建全链条培养机制,确保党员发展“源头活水清、培育过程实、成长质量高”。
(二)“细严新质”机制的具体实施
1.“细”化培养:建立“三级育苗”体系
按照《贵州省发展党员工作规程(试行)》和学校党委组织部规定的流程,构建“育苗—蹲苗—壮苗”三级培养机制,系统化提升党员发展质效。针对“育苗”期的入党申请人和积极分子建立“一人一档案”,细化考察指标;聚焦“蹲苗”期的发展对象推行“理论学习+实践考验”,安排先锋岗、志愿服务压担历练;严把“壮苗”期预备党员的转正关,量化政治思想、作用发挥等维度实现发展党员全周期精细管理,为党组织注入优质“源头活水”。
2.“严”格程序:规范“五关审核”机制
严格落实政治审查关、培养考察关、群众评议关、支部审议关、党委审批关,把好发展党员的“入口关”,不断加强对学生入党申请人、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对象、预备党员、正式党员的培养、考察工作,保证党员队伍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3.“新”颖载体:打造“指尖上的党支部”平台
针对实习党员分散管理难题,开发集“学习打卡、思想汇报、任务推送、互动交流”于一体的“指尖上的党支部”学习平台,将传统党员教育工作、实体党支部、党员业务管理平台数字化,实现党员教育管理的“指尖转移”,创新党员教育载体、转变党员教育模式、强化党员教育队伍路径,促进“课内课外、线上线下”多维互动,充分发挥“指尖课堂”的独特育人功能,进一步保证学生党员教育管理不脱节,实现“人散心不散、流动不流失”,进一步提升高职院校大学生党员的教育效能。
4.“质”效提升:把好学生党员“出口关”
党支部将“出口关”建设与党员培养全周期结合,以毕业季“四个一”党性教育活动为抓手,筑牢学生党员离校前的“最后一道关卡”。通过发放“政治礼包”——党章明规矩、党徽亮信仰、书信寄嘱托、书籍强根基,为毕业生党员系好政治生涯“第一粒扣子”;开设毕业专题党课,聚焦理想信念与使命担当,以红色教育夯实“精神行囊”;组织重温入党誓词,在庄严仪式中唤醒初心使命,强化党员身份认同;开展“庄严承诺”活动,引导毕业生党员以“政治明白人”“信念守护人”为标准,立下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动誓言。通过仪式教育、思想淬炼、承诺践诺三维度,确保毕业生党员带着“规矩意识、信仰底色、责任担当”踏上新征程。
四、发挥作用尽心:构建“文化润心”品牌培育体系,涵养育人生态
(一)党建品牌建设的价值逻辑与实践维度
党支部立足地域文化、专业特色,打造“工作有品牌、人人有担当、思政有深度、学生有成长”的党建模式,通过文化浸润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二)“四大文化”育人品牌的创新实践
1.阳明文化研习品牌:厚植担当精神
依托“青行阳明研习社”,组建由师生党员、团员骨干、青年学者构成的研习队伍,构建“经典研习—实践转化—价值传播”育人闭环。在经典研习层面,前往阳明洞和阳明祠对“知行合一”“致良知”核心理念开展沉浸式研讨,让青年在传统文化精髓中汲取“担当”养分;在实践转化环节,组织“乡村振兴调研”“社区治理创新”“科技助农”等实践项目,鼓励青年将“知行合一”理念转化为服务社会的行动力;在价值传播领域,开展“阳明文化”课题研究,让青年在传统文化浸润中筑牢文化自信,在攻坚克难中锤炼行动品格。
2.耕读文化实践品牌:培育劳动精神
植根于耕读文化园开展经典诵读,开设“从耕读到餐桌”“节气劳作课”等特色课程,组织师生参与春耕播种、秋收分享会等主题活动,在翻土播种、手作工坊中体悟“一粥一饭来之不易”的劳动真谛。现耕读文化园成为师生开展劳动教育实践、耕读文化体验的重要场所,并通过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强化学生耕读文化体验、厚植学生爱国爱民情怀,培养学生劳动习惯和技能、汲取耕读文化的养分,切实增强师生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3.民族文化传承品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依托季刀苗寨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基地,党员带头学习国家级非遗“苗族古歌”、省级非遗“苗绣技艺”,并联合苗族非遗传承人在田间地头、吊脚楼里开展“古歌中的迁徙史”“苗绣纹样的吉祥密码”等沉浸式课堂,组建“石榴籽宣讲团”走进社区开展“中华民族一家亲”主题宣讲,让苗族文化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共享”,切实以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小村寨”与“大团结”的深度联结。
4.从游文化思政品牌:传递双向情怀
将“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的教育理念融入思政工作,开设“鲜衣怒马少年时”“一片冰心在玉壶”“风华正茂踏歌行”系列讲座,邀请党员教师、优秀学子分享成长故事,以身边人讲身边事的形式,将“小我”奋斗融入“大我”情怀,将理论宣讲与思政教育相结合,传递“育人”和“育己”的双向情怀担当,在学思践悟中把稳发展之舵、夯实育人之本,开展有高度、有温度、有深度、有精度的思政工作,让学生在思想领航下茁壮成长。
五、服务师生用心:构建“多维赋能”服务体系,提升党建效力
(一)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时代内涵
党支部以“师生需求在哪里,服务就延伸到哪里”为理念,聚焦就业、实践、成长三大需求,构建“就业服务力、志愿创新力、技能培育力、阵地凝聚力”四维赋能体系,让党建工作更有温度、更富实效。
(二)“四大服务工程”的实施路径
1.就业服务力:专升本免费培训与精准帮扶
党支部坚持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立足党员奉献岗,健全专升本免费培训机制,深入推进“强化初心”“把握重心”“力求知心”“践行爱心”“四心”行动,加强组织凝聚力、教学助攻力、服务渗透力、心理支持力“四力”效能,助力学生成长成才。期间组建“党员教师+优秀学长”辅导团队,开设英语、数学免费培训课程,融入职业规划、心理辅导课程,近3年帮助500余名学生成功专升本,针对就业困难学生,开展“一对一”简历诊断、模拟面试,党员教师主动对接企业,举办专场招聘会,实现“精准滴灌”。
2.志愿创新力:工程师志愿服务队彰显专业价值
党支部将社会实践、志愿服务与专业优势相结合,并将社会服务融入专业发展,以新时代雷锋精神为引领,组织和引导学生党员通过“工程师志愿服务站”开展电脑系统重装、电脑维修、网络布线、局域网架设等志愿服务;以数字乡村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留守未成年人关爱等为服务内容,组织和引导学生党员投身乡村数字化建设、双语政治理论宣讲、服务基层社会实践;以运用大数据专业优势开展数字经济研究为重点,组织和引导青年党员参与大数据科研成果研发及转化,进一步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教育常态化。
3.技能培育力:工匠培育计划助力成长成才
党支部鼓励和引导高职学生牢固树立技能至上理念,并积极打造工匠培育计划,着力培养“精技艺、重创新、有担当”的新时代能工巧匠。由党员教师积极指导学生参加各类技能大赛,同时搭建技能交流平台,邀请优秀学长学姐和专业团队进行经验交流,以期通过“党建红”引领“技能蓝”,让“技能成才”成为高职学生成长的鲜明标识,为高质量发展输送“懂技术、会创新、肯钻研”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4.阵地凝聚力:“幸福里”学生社区构建育人新格局
将党建阵地延伸至学生宿舍,建设“幸福里”社区活动室,推进“党员活动室进寝室”,配备学习角、谈心室、服务站,依托社区阵地开展“青马工程”培训、“团日微活动”,组建“社区志愿服务队”,培育“党员带团员、高年级带低年级”的朋辈互助模式,形成“生活在社区、服务在社区、成长在社区”的育人新格局。
六、结论与展望
“四心”党建工作体系是贵州开放大学(贵州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学院辅导员学生党支部落实“七个有力”标准的创新实践,其价值在于构建了“思想引领—队伍建设—品牌培育—服务增效”的闭环育人模式,实现了三个突破:一是突破“就党建抓党建”的局限,将党建与专业教育、文化传承、社会服务深度融合,彰显“党建+”的乘数效应;二是突破“单向灌输”的传统模式,通过互动化、场景化、数字化手段,提升青年党员的参与感、获得感;三是突破“单点发力”的思维定式,通过体系化设计、项目化推进,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建设经验。
面向未来,全国党建样板支部建设需进一步聚焦“数字化转型”“产教融合”“乡村振兴”等时代命题,在守正创新中持续提升党建引领力、育人实效性,真正成为凝聚师生的“主心骨”、推动发展的“动力源”、攻坚克难的“桥头堡”。
参考文献:
[1]许志龙,陈英杰.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培育创建“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J].高校后勤研究,2020(01):45-48.
[2]李霞,刘雅娟.“345”党建工作模式实践探索[J].区域治理,2021(01):78-81.
[3]陈昭通,蒙燕才,张文婷.全国样板支部育建背景下高校学生党支部党建品牌建设路径探析[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社会科学,2023(01):123-126.
[4]戴静.“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创建视角下高校教师党支部建设实践探索[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4(01):34-37.
[5]陈庆娟。新时代高校党建“双创”背景下基层党组织建设对标“七个有力”的探索与实践[J].新丝路 (中旬),2023(01):56-59.
【贵州开放大学(贵州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学院辅导员学生党支部供稿】
编辑 皮亚丹
来源:天眼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