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个由妇联搭台、她牵头的农户互助平台,成了小农户的“避风港”:她组织农技专家开展专题培训,两次培训就覆盖95名农户,手把手教大家生态种植技术;她带着农户的农产品对接20余家企业,一年帮助销售农产品近200万元…
一望无际的麦浪里无人植保机远程运行、乡村网红打卡点星罗棋布、“村咖”“乡村面包坊”里的香气混合着稻香在广袤大地上蔓延氤氲、乡村非遗工作坊内亲子互动的场面温馨有爱,江苏的乡村里涌动着勃勃生机。近年来,江苏各级妇联以“推进农业现代化上走在前”为目标,以培树乡间巾帼主理人为抓手,壮大一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助力高水平农业强省建设。从对近24万名巾帼“新农人”开展专项培训,到为4.28万名创业妇女提供160亿贷款支持,再到开展科技助农直通车服务超9000场次,在妇联组织的助力下,巾帼主理人们在乡村“绽放灿烂的焰火”。【你好,乡间巾帼主理人】专栏将带领大家走近江苏的乡间巾帼主理人们,感受乡村振兴中的巾帼力量。
卢凤梅
一个人的农场再大,也撑不起乡村振兴;只有让更多农户跟着富起来,这片土地才算真的有希望。
在无锡市锡山区翠屏山旅游度假区深处,有一片近300亩的“绿色王国”——鸿翔卢妈妈绿色农场。春日里,猕猴桃藤蔓抽芽;夏日里,阳光玫瑰葡萄挂果;秋日里,锦绣黄桃飘香;冬日里,杂柑枝头缀满“金元宝”。这片四季常青、瓜果不断的土地,背后站着一位从外企跨界而来的“新农人”——卢凤梅。
初心如磐:放弃高薪跨界务农
1978年出生的卢凤梅,大学主修英语,毕业后在外企做外贸。“第一次尝到红心猕猴桃时,那种清甜里带着阳光的味道,瞬间勾起了我儿时在外婆家果园里的记忆。”谈及创业初心,她的眼神温柔,“要亲手种安全健康的农产品,让孩子们吃到最纯粹的味道。”
2014年,“我们也种猕猴桃吧”的家庭玩笑,成了卢凤梅的人生转折。彼时她是农业门外汉,分不清猕猴桃品种,看不懂土壤报告,不知应对天灾。筹备农场的3个月里,她顶着烈日跑遍江苏、四川、浙江的猕猴桃种植基地,白天跟老农学嫁接,晚上灯下查资料;为找合适土地,她在锡山区安镇街道胶山北麓转了几十圈,最终选定靠近古寺、生态优良的荒田。
创业起步便遇难题。2015年6月,五十年一遇的暴雨突袭,农场梨树、桃树被淹,猕猴桃园排水沟水位距种植面仅5公分。卢凤梅带员工跳进齐腰深的水里排涝,浑身湿透仍不停歇。更让她焦虑的是,农业种植周期长、投入大,初期平整土地、修水利花光积蓄,30万元贷款远不够支撑农场运转。
面对资金短缺与技术空白,卢凤梅没有退缩。她主动对接当地农业部门,争取政策支持,成功申请到农业专项扶持资金;为补技术短板,寻访农业专家,多次赴江苏省农科院请教,还邀资深农技员定期到农场指导,从土壤改良配比到病虫害防治时机,逐步攻克“技术盲区”。“那段日子虽难,但每解决一个问题,就离目标更近一步。”这份韧劲让她坚定“把农场做下去”的决心。
暴雨后那个秋天,第一批猕猴桃挂果的场景,卢凤梅仍历历在目。青涩果子在阳光下变黄,她摘下软熟的递给员工,大家齐赞味道好。那一刻,疲惫焦虑烟消云散,也让她更确信乡村土地藏着无限可能,女性也能在农业领域闯出一片天。
匠心耕耘:生态科技文旅融合
“做农业不能只靠热情,更要靠匠心和科技。”卢凤梅对绿色农业有着坚定执着:农场全园种草不除草,让杂草腐烂成天然有机肥;自建120立方生物发酵池,将畜禽粪便、作物秸秆转化为菌肥;与江苏大学合作研发“猕猴桃种植有益菌肥”,既改善土壤地力,还实现猕猴桃亩增产节效200元,以“笨办法”坚守“生态优先”。
为融合自然农法与现代科技,卢凤梅先后投入1000余万元,建设28600平方米智能物联网大棚,配套智能泵站、视频监控系统及物联网控制中心,“手机上就能调控大棚温湿度,灌溉水精准到每株果树”。2023年,农场红心猕猴桃、翠冠梨等5种农产品获“绿色食品认证”,锦绣黄桃斩获“无锡市好桃品鉴金奖”。
卢凤梅还打造农文旅融合新业态,让农场从种植园变欢乐园。她开辟田间课堂、农产品展示馆、小动物互动区,收集农用老物件、老农机具,邀请孩子体验播种、采摘、制作果蔬酱;作为无锡市甘露实验小学校外辅导员,她设计“二十四节气研学课”,科普农耕知识。2024年,农场接待游客超5万人次,休闲旅游收入破100万元,成为锡山区知名亲子研学基地。
这份成绩背后,有妇联组织对妇女就业创业的助力。农场20名固定员工中,12人是周边困难家庭妇女,多为年龄大、缺技能的群体。在锡山区妇联指导下,农场成立妇联组织,妇联工作人员定期驻场,联合农业专家开展培训,手把手教妇女猕猴桃疏花疏果、葡萄分拣包装等技能;针对有创业意愿者,农场推出小番茄种植、共享菜园等合作项目,让妇女从打工者转型为创业者。
如今,农场女性员工收入稳定,还成立姐妹互助小组,共解种植难题、互助生活困难。
薪火相传:从“一人富”到“众人富”
随着农场规模扩大,卢凤梅渐渐发现,周边不少小农户面临“技术跟不上、销路找不到”的难题:有的农户种的桃子品质好,却卖不上价;有的农户想发展生态种植,却不知道怎么改良土壤;还有的农户遇到资金周转难题,只能眼睁睁看着作物烂在地里。
2022年9月,卢凤梅牵头成立了锡山区益农家庭农场服务中心,并担任理事长。这个由妇联搭台、她牵头的农户互助平台,成了小农户的“避风港”:她组织农技专家开展专题培训,两次培训就覆盖95名农户,手把手教大家生态种植技术;她带着农户的农产品对接20余家企业,一年帮助销售农产品近200万元;她还为30余家经营主体对接金融贷款、保险服务,帮农户解决融资难的痛点。
截至2023年,卢凤梅的农场带动周边50余户农户增收,每年发放员工工资260余万元,农场年销售额达450万元,先后获评“农业农村部国家级生态农场”“江苏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三星级园区”,她个人也荣获“江苏省乡土人才‘三带’新秀”“无锡市最美青农”等称号。
作为锡山区妇联执委,卢凤梅还经常参与妇联组织的女性创业者沙龙,分享自己的创业故事,鼓励更多女性投身乡村振兴。“以前我觉得农业又苦又累,不适合女性,但看到卢姐的农场,我也想回家种果树!”在她的影响下,多名年轻女性回到锡山区创业,卢凤梅主动为她们提供技术支持,妇联则帮她们申请创业补贴,形成了巾帼创业帮带的良性循环。
谈及未来,卢凤梅的规划清晰而温暖:继续完善农场的智能化设施,争取早日拿到有机认证;还要扩大杂柑种植规模,打造“三足鼎立”的果品格局;更想把服务中心做得更大,带动更多妇女和农户一起,把农产品卖到更远的地方。
来源:江南水乡生活见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