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月,Meta 为新一轮 AI 数据中心扩张锁定了大约 600 亿美元资金。这数字本身并不稀奇,真正微妙的是其中一半不会出现在资产负债表上。
在这轮 AI 狂飙里,最惊险的事情,已经不是谁的模型更强,而是谁敢在资产负债表外,悄悄加上更大的杠杆。
本月,Meta 为新一轮 AI 数据中心扩张锁定了大约 600 亿美元资金。这数字本身并不稀奇,真正微妙的是其中一半不会出现在资产负债表上。
在摩根士丹利的设计下,其中 300 亿美元被装进一个与 Blue Owl Capital 相关的特殊目的公司(SPV)里,由这家“法律上独立的新公司”去举债、持有资产。Meta 自己则站在台前,继续在传统投资级债券市场上发了另一笔 300 亿美元公司债。
结果就是:总共拿到 600 亿美元现金,资产负债表上只多出一半的债务,看上去依旧体面,从信用评级到未来再融资空间,都没有被“榨干”。
Meta 只是开了第一枪,这并不是一笔孤例交易,而是在 AI 大基建时代迅速扩散的通用剧本。
银行家已经很直白地承认:围绕 AI 数据中心,表外债务、SPV、资产绑定型私募信贷,正在成为“默认选项”。摩根士丹利估算,到 2028 年,单是和具体资产挂钩的私人信贷,就可能要提供高达 8000 亿美元的弹药。
AI 大基建的本质:从“云业务”变成“重资产工业品”
在云计算刚起步的时代,科技公司讲的是“轻资产、可扩展、高毛利”的故事。服务器可以租,算力可以托管,资本开支看起来是弹性的。
而今天的 AI 数据中心,已经变成了一套极其重的工业系统:海量的英伟达芯片、定制化的机柜、专用电力与冷却系统、光纤与网络,叠加上土地与建筑本身。这些东西有着非常清晰的特征:
建设期长,金额巨大,资产专用性极高,技术折旧速度远超传统基础设施。
更麻烦的是,技术范式本身还在快速演化。今天的芯片体系、模型架构、推理方式,也许三年后就会被彻底重写。
理论上,云厂商会告诉你“服务器寿命是五到六年”。现实里,很多芯片三年后在商业上就已经不再好用,一座数据中心在五年内完全落伍并不夸张。
这对资产负债表是个致命考验。
如果一家公司用传统公司债把这些全部扛到自己身上,那么在账面上,它将迅速变成一个高杠杆、重资产、技术不确定性极强的“半工业企业”。这会直接压缩未来的借款空间,还可能拖累信用评级。一旦从投资级被打落到“垃圾级”,融资成本会急剧上升,成百亿美元的债务利差都是实打实的现金消耗。
所以我们看到,哪怕是 Oracle、Meta 这样现金流和体量都极其可观的公司,依然在寻找一个出口:既要拿到数据中心,又不能把自己变成“负债炸弹”。
表外架构,恰好提供了这个出口。
SPV 的金融工程:谁出钱、谁背债、谁拿控制权
在华尔街眼中,这套结构并不陌生。能源公司曾用它来建油气管道和可再生能源电站,基建公司用它修高速公路和大型公共设施,现在,它被复刻到了 AI 数据中心。
运作逻辑其实很简单,只是组合得足够优雅:
一是成立一个独立的 SPV 或合资公司,这个法律实体名义上拥有数据中心、芯片等资产。
二是由资产管理公司、私募股权、主权基金等注入一部分股权资本,承担风险的“最底层”。
三是 SPV 以这些资产和租约为支撑,在债券市场发行投资级债,向保险公司、养老金等机构投资者募集大规模债务资金。
四是 AI 巨头与 SPV 签署长期租约,承诺支付租金或“算力服务费”,成为这套项目的核心现金流来源。
在这笔结构中,Meta、xAI 这样的科技公司,不再是“债务人”,而更像是一个长期租户。他们的义务是按期交租,享受数据中心和芯片的独家使用权,而不是把巨额债务直接扛到自己账上。
xAI 的做法是一个极佳样本。
这家由马斯克创立的公司,希望通过新一轮融资,拿下约 200 亿美元的 AI 级别算力。而它本身对于有抵押债务的举债空间有限,于是 SPV 登场。这个由 Valor Equity Partners 与 Apollo Global Management 主导的融资载体,会自己去筹集 200 亿美元、采购英伟达芯片,再把算力“整包租给” xAI。
xAI 真正的财务曝光度只有一个:五年租约。至于 SPV 借了多少债、股权是谁投的、将来残值如何处理,这些风险都由资本市场去接住。
在另一个角落,Alphabet 也选择了不同但同样结构化的道路:Google 为多家加密矿企的数据中心债务提供信用担保,并在账面上以信用衍生品形式记录。这意味着,一旦对方违约,Google 要兜底。但在大多数正常年份,这些承诺只是一笔“隐形的潜在成本”。
私募信贷等了很多年,终于等来了“AI 大年”
对于私募信贷机构来说,这几乎是预期了多年的黄金时刻。
过去十年,保险公司和养老金把大量资金交给私募信贷,希望获得比传统投资级债略高、但仍然稳健的收益。问题是,真正能同时满足“规模大、期限长、现金流稳定、违约率低”的项目并不多。传统基建有限,能源项目有周期波动,房地产又经历了一轮去杠杆。
AI 数据中心完美补上了这个空白。
一方面,它们资本密集、金额高、项目大,正好满足“钱太多、项目太少”的困境。另一方面,只要背后站着 Meta、Google、微软、Oracle、xAI 这样的长期租户,再加上科技叙事本身带来的估值溢价,这些债权几乎天然有能力拿到投资级评级。
对私募信贷来说,这是高度适配的资产:
仍然围绕真实资产,现金流来源清晰,又叠加了“AI”这层看似高成长的故事。
更重要的是,这些产品多数对普通投资者不可见,只存在于机构、离岸结构和私人市场中,透明度有限,却能快速放大资金规模。
历史幽灵:从安然到次贷,再到 AI 数据中心
当下的结构,与历史上一些著名的金融灾难,有着令人不适的相似之处。
安然的崩溃,源于它通过大量表外实体隐匿了债务与亏损,最终在市场信心崩塌的瞬间,所有风险一起涌回母公司。
次贷危机前夜,大量抵押贷款被打包进入表外载体,再结构化成看起来“极其安全”的债券,卖给全球机构投资者,直到违约潮来临,所有人发现那是一座堆在影子系统里的杠杆金字塔。
当然,会计准则和监管标准已经历经多轮改革,评级机构和大型银行在结构化产品上的风控也远非昔日可比。但一个不可忽视的事实是:金融工程正在回潮,而且正和一个技术高度不确定的新行业绑定。
这带来几层风险叠加。
第一是技术风险。数据中心和芯片的“商业寿命”可能远远短于融资期限。五年期债券未到期,三年后这批芯片就已经不再具备市场吸引力,残值会被大幅折价。
第二是租约风险。SPV 模式高度依赖与 AI 巨头之间的长期租约。一旦巨头因策略调整、技术路线变化、监管冲击等原因提前终止或不续约,现金流会立刻受到冲击。
第三是系统性风险。英国央行等监管者已经在关注 AI 基建相关的信贷扩张,市场上也有越来越多声音在问:这是否会演变为一次“以 AI 为名的杠杆过度扩张”?
瑞银策略师 Mish 把这种担忧说得非常直白:互联网泡沫更多是股权泡沫,崩盘后主要是股东和员工受伤,对金融系统和实体经济的冲击相对可控。
而这一次,AI 基建的膨胀高度依赖债务,更关键的是,其中不少债务被“放在表外”。一旦发生逆转,冲击将从影子系统向主流金融体系传导,链条会更加复杂。
股权不够用:1.5 万亿美元的融资缺口,必须靠债来填
从宏观的角度看,AI 大基建不是靠一家公司、甚至不是靠几家巨头的股价上涨就能解决的问题。
摩根士丹利估算,整个 AI 生态在未来几年大约需要 1.5 万亿美元外部融资来支撑数据中心、芯片、网络和相关基础设施的扩张。
其中一部分可以来自股权。科技巨头自己每年产生的数百亿美元净利润,VC 和主权基金对未上市 AI 公司的股权注资,类似 Anthropic 获得的那类近百亿美元规模的股权融资。
图片来源:彭博社
但这块拼图远远不够大。剩下的 1.15 万亿美元,需要通过债务来填满,无论是传统投资级债、结构化 ABS,还是今天正在成为主角的 SPV 与表外融资。
从这个角度看,所谓“AI 大跃进”,本质上是一场全球资本结构的重塑。股权提供风险资本,债务提供放大器,而真正推动这台机器高转速运转的,是那些被包装到 SPV 中、由全球机构投资者分散持有的债权。
对科技巨头来说,这场游戏目前看起来相当舒服。
它们得到了算力、数据中心与战略自由度,将大量风险留给了金融市场。资产负债表依旧漂亮,股东依旧有增长故事可以讲,大模型、Agent、AI 原生应用的梦可以继续编下去。
对私募信贷、资产管理机构、保险与养老金来说,他们得到了一个新的“载体”:在利率中枢上升的大背景下,AI 基建债看起来是少数既有故事、又有票息、还有标的的品种。
真正的问题在于,如果技术进步速度远超预期,如果一批数据中心在三四年内迅速贬值,如果 AI 商业化的收益没有覆盖当初预计的现金流,谁来承接这部分损失?
这时候,法律结构会非常关键。
SPV 是真正意义上的“破产隔离”,还是在巨头的隐形担保之下?租约条款为投资人提供了怎样的保护?监管对这类产品的披露要求和资本计提是否足够严格?
目前来看,这些问题都处在一个“尚未完全被市场定价”的早期阶段。
AI 不只是技术革命,更是一次金融基础设施的重构
如果说上一代互联网革命改变的是“信息的流动方式”,那么这一轮 AI 革命,正在同时改变“信息、算力和资本”的流动方式。
数据中心正在变成一种新的“准公共基础设施”,像早年电网和高速公路那样被打包、融资、证券化。算力正在从企业内部的 IT 成本,变成一种可以被租赁、拆分、抵押和再包装的金融资产。资产负债表正在变成可被主动设计的“叙事工具”,而不是单纯的记录。
这是一场在 GPU 和模型版本之外,更深一层的较量:谁更懂金融工程,谁能动员更多低成本长期资本,谁就能在 AI 大基建的新世界里跑得更久、更稳、更远。
从这个意义上讲,AI 的“真正基础设施”,远不止英伟达的芯片和 Meta 的数据中心,还有那一整套被藏在脚注、SPV 与表外结构中的金融管道。
而这套管道,才刚刚开始被建起来。
参考文献:
[1] https://www.bloomberg.com/news/articles/2025-10-31/meta-xai-starting-trend-for-billions-in-off-balance-sheet-debt?srnd=phx-technology
来源:ZFinanc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