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眼科中心成功救治视网膜分支动脉阻塞患者 创新微针取栓术登眼科权威杂志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1-18 11:45 1

摘要:近日,知名眼科期刊《Asia-Pacific Journal of Ophthalmology》(《亚太眼科杂志》)刊载了一篇来自中国的研究成果——《Microneedle-assisted embolectomy restoring retinal perf

近日,知名眼科期刊《Asia-Pacific Journal of Ophthalmology》(《亚太眼科杂志》)刊载了一篇来自中国的研究成果——《Microneedle-assisted embolectomy restoring retinal perfusion in branch retinal artery occlusion》(微针辅助取栓术恢复视网膜分支动脉阻塞的血流灌注)。该研究由厦门眼科中心眼外伤及眼底病2科副主任医师李海波博士主导完成,展示了一种针对视网膜动脉阻塞的微创手术技术,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新路径。

突发视力下降

多方转诊求救

该研究成果源于一次真实的救治。55 岁的郑先生(化名)左眼突发无痛性视力下降7小时,下方视野完全漆黑。他既往有高血压病史15年、脑梗病史13年,5年前曾接受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长期服用立普妥与阿司匹林。发觉眼部出现症状后,家人赶忙将他送往厦门眼科中心救治。

经李海波博士检查发现,郑先生左眼视力仅为0.02,几乎是什么也看不见。影像检查清晰地揭示了病因:视网膜动脉上卡着一个栓子,像河流被石子阻断,导致下游的视网膜一片“缺血”,黄斑区也已水肿,最终确诊为“视网膜分支动脉阻塞”

·红圈处为栓子

视网膜动脉阻塞(含分支阻塞)俗称“眼中风”,主要由栓子堵塞血管导致视网膜缺血缺氧引起,常见于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梗等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以及长期吸烟、饮酒、熬夜等高危人群。

碰壁顽固钙化栓子

临床上常见治疗手段包括药物溶栓、扩张血管、神经营养等保守治疗。近年来,厦门眼科中心创新应用48G微针视网膜中央动脉推注术,为“眼中风”治疗带来新方向。因此,李海波博士首先为患者实施该术式尝试疏通血管,不想栓子在血管中“纹丝不动”。再结合栓子的颜色,李海波博士判断应该是个钙化性栓子。

“栓子类型是治疗成败的关键。”李海波博士解释,既往报道显示,视网膜动脉阻塞的栓子成分中,约74%的栓子为胆固醇性,10.5%为钙化性,15.5%为纤维蛋白性,传统溶栓药物仅对纤维蛋白栓子有效,对其它栓子无效,这也是临床上药物溶栓面临的挑战。

给眼睛血管做“超显微外科手术”

在首次尝试未果后,李海波博士果断转向外科取栓路径——直接取出栓子。术中,他使用直径仅50微米的微针,精准穿刺直径约120微米的视网膜动脉,将栓子顺利挑出。血管穿刺后虽出现了瞬间出血,但因血管穿刺口极细小,依靠血小板自然凝血功能,约一分钟后血痂形成,破口自行封闭。

“用微针穿刺就是为了最小化血管创伤,保护血管完整性,避免对视网膜血管造成二次损伤。”李海波博士介绍,他所使用的微针直径仅约头发丝的一半。该手术最大的挑战在于克服人手无法避免的生理性震颤(约80-150微米),而在视网膜血管上,哪怕仅10微米的偏差都可能导致手术失败。

术后一周,郑先生左眼视力恢复至0.8,两个月后随访进一步提升至1.0。影像学检查证实视网膜血流完全恢复,血管结构完整。

视网膜动脉阻塞的临床治疗长期面临“栓子类型受限、手术创伤大”的困境。李海波博士此次发表的微针取栓技术,其原创性与临床价值获国际眼科界广泛关注。该技术通过精准取栓的实践经验,为临床应对钙化栓子等各类顽固阻塞提供了可借鉴的全新思路,更以突破传统时间窗限制的治疗效果,为视网膜动脉阻塞的救治开辟了更具优势的新路径。

来源:生活日报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