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流去世的人越来越多!医生告诫:不管多大年纪,牢记2不吃3坚持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1-18 11:29 1

摘要:它的传播速度比你想象得快,严重程度也远超一般流感。尤其是对老人、孩子、慢性病人群,一旦并发肺炎、心肌炎,甚至是脑炎,死亡风险并不低。

这几年,甲流又一次成了朋友圈常驻嘉宾。每年一入秋,诊室里就开始热闹起来,咳嗽发烧的多了,尤其是老人和孩子,几乎是排队来看病。

有人觉得不过是个“流感”,睡几天就好;也有人开始紧张得不行,听说甲流严重会致死,赶紧各种查资料、囤药、打疫苗。

看似两种极端,其实背后都是一种错位的认识。甲流不是普通感冒,它是一种由甲型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它的传播速度比你想象得快,严重程度也远超一般流感。尤其是对老人、孩子、慢性病人群,一旦并发肺炎、心肌炎,甚至是脑炎,死亡风险并不低。

每年冬春季节,甲流的高发期总是悄无声息地来,却常常让人措手不及。大家都在说“甲流致死人数增加”,可这并不是因为病毒变猛了,而是我们对它的警惕性在下降。

有些人因为信息混杂,把该重视的当成小病,把该避免的操作反而当成“偏方”去尝试。而医生最常说的,其实一直都是那几句话:“两不吃,三坚持”。听起来简单,但真能做到的人不多。

第一不吃,就是不吃生冷刺激的食物。

尤其是感冒期间,很多人还在喝冷饮、啤酒、冰牛奶,觉得“舒服就好”。但事实是,这些东西会刺激咽喉、降低局部免疫力,让病毒更容易侵入下呼吸道。尤其是孩子和老人,咳嗽一旦加剧,演变成肺炎的速度往往比想象中快很多。

第二不吃,是不吃来路不明的偏方和抗病毒药物。

近年来,社交平台上流传各种所谓“抗流感神药”或“神奇草药方”,不少人跟风购买服用。这些药物可能根本没经过临床验证,甚至有些含有违禁成分。

轻则扰乱肠胃,重则伤肝伤肾,打乱身体免疫系统,反而让病毒有机可乘。医生最担心的不是病毒,而是人自己乱来。再说那“三坚持”,其实是我们都知道但总是做不到的事。

第一坚持,是坚持规律作息,保证睡眠。

病毒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熬夜、过劳、精神紧张,让免疫系统处于崩溃边缘。很多人一边喊着“怕得甲流”,一边凌晨还在刷手机、追剧、加班。免疫力不是天生的,它是靠每晚的深度睡眠慢慢建立的。

第二坚持,是坚持适量锻炼,增强体质。

不是说要天天跑马拉松,只要你能做到每周3-5次中等强度的运动,例如快走、骑车、打太极。运动能提高呼吸道黏膜的防御能力,是预防病毒入侵的第一道屏障。而不是等到病毒已经进了身体,再去焦虑吃什么药。

第三坚持,是坚持科学防护,尊重公共卫生规则。

很多人觉得“戴口罩是矫情”,但在流感高发季节,口罩就是最基本的防护。尤其在人多密集的空间,咳嗽、打喷嚏用手捂嘴,这些看似小事,其实是真正能救命的“日常礼仪”。

病毒不讲人情,它只认传播路径。还有一个容易被忽略的点:甲流不是一得就终身免疫的病。也就是说,去年得过,不代表今年不会再得。病毒株每年都可能变异,疫苗也得根据当年的毒株做更新。

所以每年都要关注官方发布的疫苗接种建议,特别是老人、儿童、孕妇、慢性病人群,更是重点推荐人群。对甲流的“轻敌”,往往就埋下了严重并发症的种子。

说到这里,很多人可能还是觉得自己“身体好,不怕得病”。但现实是,甲流的严重程度,往往不是在发病初期就能看出来的。一开始只是低烧咳嗽,很多人扛几天不去医院,结果一查肺部CT,已经发展成病毒性肺炎。

老人和慢性病人尤其危险,因为他们的症状往往不典型,不发烧也可能肺已经出问题了。有些人,甚至是在家“硬扛”中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从医生的角度看,最怕的不是甲流本身,而是人们对它的忽视和误解。

比如有人认为“烧得高才严重”,其实甲流并不一定烧得高,但潜在的危害却可能更致命。还有人信“发汗退烧”,拼命盖被子喝姜汤,结果反而脱水、电解质紊乱,加重病情。健康素养,永远是抵抗病毒的第一道墙。

现在说回“两不吃三坚持”,你会发现,它其实不是多高深的医学知识。它们是扎根在生活细节里的小动作、小决策,可这正是健康的关键所在。

一旦养成习惯,就能在病毒到来前,先把防线立起来。不是每个人都会得甲流,但每个人都可能接触病毒。如果不改变不合理的饮食习惯、作息方式、日常防护,病毒迟早找上门来。

而真正有准备的人,不是靠侥幸,而是靠“日拱一卒”的生活方式。我们总说“健康最重要”,可一到关键时刻,往往忽略了最基本的防线。

别等到病毒敲门,才想起医生说的“两不吃,三坚持”。它不是口号,而是每一个普通人,在流感季节里最实用的自保行动。从吃的每一口,到走的每一步,都是在决定你和病毒之间的距离。

别把“甲流不是事”挂在嘴边,当越来越多的人因它住进ICU时,再说“早知道”就太迟了。病毒不会因为你年轻、运动多、吃得好而放你一马,它只看你有没有漏洞。而这“漏洞”,往往藏在我们最熟悉的日常里。

就像那句老话:“病从口入”,但病也可以从“口不入”开始预防。记住,不吃生冷刺激、不吃来路不明的药,坚持作息、锻炼、防护,才是真正的“无影口罩”。

不是怕病,而是要懂怎么和病“错身而过”。说到底,健康不是运气,是习惯。

声明:本文内容基于权威医学资料并结合作者个人观点撰写,仅作健康科普使用,不构成诊疗依据,请知悉。

参考资料:

[1]王丽萍, 张永振, 李中杰, 等. 流感病毒流行病学研究进展[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23, 44(3): 310-315.

[2]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流感防控知识问答(2024年版)[R]. 2024.

[3]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流感疫苗接种技术指南(2024-2025年度)[R]. 2024.

来源:袁医师健康科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