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粤港澳全运会吉祥物“粤粤、港港、澳澳”网友昵称“大湾鸡”走红,奥运冠军竞逐全国冠军的激烈赛事引热议,而2036年夏季奥运会承办国迟迟未定,两类顶级赛事的境遇反差引人深思。
粤港澳全运会吉祥物“粤粤、港港、澳澳”网友昵称“大湾鸡”走红,奥运冠军竞逐全国冠军的激烈赛事引热议,而2036年夏季奥运会承办国迟迟未定,两类顶级赛事的境遇反差引人深思。
图片来源于网络
全运会成为各省争抢的“香饽饽”,核心是其强大的城市赋能效应。作为我国规模最大、级别最高的综合性运动会,“办好一个会,搞活一座城”有实打实的数据支撑。2010年广州亚运会推动当地GDP从预估7660亿突破至1万亿元,城市建设提速5-10年,广州塔等新地标至今亮眼。即便当下经济刺激减弱,文旅红利仍显著——十五运会筹备以来,大湾区核心城市商圈及餐饮街区的周末、赛事日客流量平均提升超20%。这让四川四度申请、湖南等待14年才拿下2029年承办权,安徽、湖北等省份仍在排队。
图片来源于网络
奥运会渐成“烫手山芋”,源于经济压力与传播困境。自1960年起,奥运会举办花费平均超支率达172%,东京奥运会更是超支200%。21世纪以来,仅悉尼、北京奥运会分别盈利3.6亿、1.44亿美元,其余多亏损负债。1976年蒙特利尔奥运会的债务,靠“奥运特别税”直至2006年才还清。传播上,全运会依托短视频贴近年轻受众,奥运会依赖传统电视转播导致年轻观众流失,2026年米兰冬奥会讨论度远不及当下全运会。
图片来源于网络
尽管十余个国家申办2036年奥运会,但违背“提前11年确定承办国”的惯例,凸显全球谨慎态度。两类赛事的不同命运,本质是本土化红利与全球化成本的博弈。未来,体育赛事举办或将更贴近城市实际需求,在影响力与可持续性间寻找新平衡。
来源:零点体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