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11月15日,伊朗的飞机划过干旱的河谷,往云层里洒下了碘化银,这不是什么科幻场景,而是这个正遭遇五十年最严重干旱的国家,实打实的“向天借水”行动。
2025年11月15日,伊朗的飞机划过干旱的河谷,往云层里洒下了碘化银,这不是什么科幻场景,而是这个正遭遇五十年最严重干旱的国家,实打实的“向天借水”行动。
伊朗这两年的旱情,说出来真让人揪心,全国一半以上的省份,好几个月没见过一滴雨,曾经滋养一方的水库,水位降到了有记录以来的最低点。
首都德黑兰之前还传出过“可能要疏散居民”的说法,后来政府澄清是为了警示大家,但这也能看出情况有多紧急。
连首都都要为水发愁,其他地方的困境可想而知,最让人惋惜的是乌尔米亚湖,作为伊朗最大的咸水湖,以前也是风光无限的生态屏障。
现在呢,湖面缩得厉害,大片湖床裸露在外,盐晶在太阳下晒得刺眼,风一吹就卷起盐尘暴,周边的土壤和水源都受了影响。
本来想这湖就算再旱,也不至于到这个地步,后来发现持续的干旱加上过度用水,它是真的扛不住了。
伊朗去年就说自己掌握了云播种技术,这次终于是派上了大用场,11月15日首轮飞行任务完成后,效果来得还挺快。
西部和西北部的阿瓦士、乌尔米亚这些旱得最厉害的地方,迎来了久违的强降雨,德黑兰北边的阿尔博兹山脉,还下起了初雪,滑雪场总算有了点冬天的样子。
看到干旱地区盼来雨雪,真的会跟着高兴,但凡事都有两面性,部分地区雨下得太急,还引发了小范围的洪涝,道路被淹,居民出行都受了影响。
如此看来,人工催来的降水,也不是全是好事,得有应对突发状况的准备。
在中东,伊朗可不是唯一一个靠技术求雨的国家,阿联酋早就把云播种当成了常规操作,从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投入,每年花的钱超1亿美元。
他们在沙漠里建了人工降雨网络,这么多年下来,局部地区的降雨量确实提高了一些,沙特、卡塔尔这些同样缺水的国家,也跟着效仿起来。
毕竟在干旱的中东,能多争取一点降水,就是多一分生存保障,但仔细想想,这些国家的实践也能看出问题。
云播种不是想播就能播,得有合适的云层条件才行,没有云的时候,再先进的技术也白搭,而且它覆盖的范围有限,解决不了全国性的干旱问题。
云播种带来了雨雪,却没打消大家的顾虑,科学界对这项技术的争议,从来就没停过,碘化银这些催化剂,长期大规模使用会不会污染土壤和水,现在还没个明确的说法。
更关键的是,它解决不了根本问题,伊朗的干旱,本质上是气候变化导致的,全球变暖让中东的气温越来越高,蒸发量也跟着增加,光靠人工降雨,只能解一时之渴。
乌尔米亚湖的修复就是最好的例子,这次的降雨顶多湿润一下湖岸,想让它恢复往日的规模,需要的是长期稳定的降水和科学的治理。
很显然,只靠云播种,根本做不到,现在的情况就是,伊朗用技术换来了暂时的缓解,但干旱的根源还在。
云播种到底是人类对抗自然的智慧,还是面对气候危机的无奈拖延,真的不好说,其实不止伊朗,整个地球都在面临气候挑战。
技术能帮我们应对一时的困境,却替代不了对自然的敬畏和保护,希望各国能真正重视气候变化问题,从根源上解决问题,而不是只靠“修补”云层过日子。
毕竟,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守护好它的生态,才是长久之计。
来源:澜史志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