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皖中大地步入寒冬,庐江的田野间却涌动着别样生机:白湖镇的芹芽田白润如玉,盛桥镇的草莓园红韵欲滴,汤池镇的麦苗田绿意铺陈,矾山镇的林地间土鸡觅食,马厂村的荸荠田采收正忙。这片兼具皖南灵秀与皖北开阔的土地,以“因地制宜”为根,以“现代农科”为翼,让冬季特色农产品
当皖中大地步入寒冬,庐江的田野间却涌动着别样生机:白湖镇的芹芽田白润如玉,盛桥镇的草莓园红韵欲滴,汤池镇的麦苗田绿意铺陈,矾山镇的林地间土鸡觅食,马厂村的荸荠田采收正忙。这片兼具皖南灵秀与皖北开阔的土地,以“因地制宜”为根,以“现代农科”为翼,让冬季特色农产品成为撬动县域经济的新引擎,在冬闲时节种出了“四季丰收”的希望,更走出了一条科技赋能、品牌引领、产业融\合的乡村振兴之路。
庐江的冬季农业,从一开始就刻着“顺势而为”的智慧。作为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庐江深谙“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真谛,将皖中丘陵的地势、巢湖流域的湿润气候、富硒土壤的禀赋,转化为特色农产品的生长密码。白湖镇的“金坝芹芽”便是典范,依托当地独特的水文土壤条件,这种被誉为“蔬菜中的软黄金”的珍品,在冬季的田间地头完成“脱胎换骨”的生长。而矾山镇的富硒丘陵林地,森林覆盖率达65%,冬季落叶后充足的光照与林地中天然的牧草、中药材,让“庐江矾山土鸡”得以延续“白天打野觅食、傍晚补饲农产”的传统模式,孕育出肉质细腻、汤汁浓稠的独特品质,成为国家地理标志认证的“硒世美味”。
如果说因地制宜是庐江冬季农业的底气,那么现代农科就是让这份底气转化为竞争力的关键。庐江以“县问校答”的创新模式,与安徽农业大学深度携手,让科研论文真正写在了田间地头。在白湖镇的芹芽基地,绿色果蔬产业联盟的专家团队带来轻简化栽培技术与“早稻-芹芽”一年两茬模式,经实测,试验田亩产高达4100斤,较传统种植增产28.1%,既保障了粮食安全,又让亩均效益实现翻倍 。盛桥镇的草莓种植园里,水肥一体化系统精准供给养分,温控技术调控生长环境,蜜蜂自然授粉提升品质,“红颜”草莓从10月底持续采收至次年5月,亩均效益突破3万元,每天吸引上百名游客前来采摘体验 。
科技的赋能更体现在全方位的智慧管控中。腾云农业的102栋高标准蔬菜大棚里,温湿度记录仪、太阳能杀虫灯、吊挂式微喷头各司其职,管理者通过手机APP即可实时调控生长环境,30多种“药食同源”的冬季蔬菜年产量达200万斤,年产值400万元 。汤池镇的22000亩冬小麦,选用农技站精挑细选的扬麦25等优质品种,搭配高标准农田建设与无人机植保、机械化播种技术,亩产稳定在700斤左右,年产值超1700万元,让冬季的土地告别“农闲”,焕发持续活力 。从实验室的品种改良到田间的精准管控,科技让庐江冬季农产品实现了“量质齐升”的跨越。
产业融合的深度布局,让庐江冬季农产品的价值实现倍增。在“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带动下,盛桥镇的草莓产业吸纳30多户村民参与,马厂村170亩荸荠田不仅亩产最高可达5000斤,更给周边村民提供了长期稳定的务工岗位,一颗颗“地下雪梨”变成了“增收金果” 。农旅融合的创新实践更让冬季农业焕发新光彩:百花村将茶园、花海与温泉康养、户外露营相结合,让冬季采摘、农事研学成为旅游新热点;草莓园、芹芽基地化身“田间课堂”,既丰富了市民的冬季生活,又拓宽了农产品的销售渠道。
品牌建设与产业链延伸,则为庐江冬季农业注入了长久生命力。目前庐江已拥有金坝芹芽、矾山土鸡、杨柳荸荠等7个国家地理标志认证产品,数量位居全市第一,通过统一包装设计、开设绿色食品专柜、参与高规格农交会等方式,让“庐江味道”走出皖中,走向长三角市场 。政策层面的精准扶持更添动力,对地理标志产品给予10万元一次性奖励,对驰名商标给予10万元奖励,引导龙头企业布局精深加工,益海嘉里、中粮粮谷等项目落户投产,让冬季农产品从“初级采收”向“多元增值”迈进,2024年全县农产品加工产值达100.9亿元,增速迅猛 。
如今的庐江,冬季农业已不再是单一的种植生产,而是集“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模式创新”于一体的系统工程。22000亩冬小麦筑牢粮食安全底线,170亩荸荠田激活村集体经济,300多亩草莓园串联农旅融合,万亩芹芽基地带动农户增收,富硒土鸡养殖传承生态智慧。从“靠天吃饭”到“知天而作”,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从“种得好”到“卖得俏”,庐江用冬季特色农业的蓬勃发展,印证了“因地制宜+科技赋能”的农业发展真理。
庐江的实践,为农村农业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典范:立足本地资源禀赋,不盲目跟风,让特色成为优势;牵手科研力量,让科技扎根田野,用创新破解生产难题;延伸产业链条,让农旅、加工、品牌形成合力,让农业既有“土味道”又有“新活力”。当冬季的阳光洒在庐江的田野上,那些饱满的果实、鲜嫩的蔬菜、肥美的家禽,不仅填满了消费者的餐桌,更鼓起了农民的钱袋子,撑起了县域经济的“半边天”。
未来,庐江将继续深化农业科技合作,完善品牌保护体系,拓展产业融合路径,让冬季特色农产品成为乡村振兴的“常青树”。这片充满智慧与活力的土地,正以农业现代化的生动实践,书写着“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新篇章,为全国农村农业发展点亮了一盏兼具生态之美、科技之智、产业之兴的明灯。庐江的冬天,不仅有丰收的喜悦,更有未来的希望——这里,正在成为中国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鲜活样本。
来源:花丛中留下美好回忆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