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血压患者高达2.7亿,医生忠告,想长寿,睡觉前坚持三不要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1-18 11:25 1

摘要:夜幕降临,60岁的陈阿姨照常换好睡衣,手边放着血压计,开始做临睡前的“例行检查”。自从半年前体检发现高血压以来,陈阿姨每天格外注意自己的生活细节,总怕哪一步错了,血压再度飙高。

夜幕降临,60岁的陈阿姨照常换好睡衣,手边放着血压计,开始做临睡前的“例行检查”。自从半年前体检发现高血压以来,陈阿姨每天格外注意自己的生活细节,总怕哪一步错了,血压再度飙高。

她常听人说“睡觉前喝牛奶能安神,刷刷手机容易入睡”。可偏偏,她发现很多同龄人照做后,血压还是时高时低,甚至凌晨突发头晕。

“难道我们老人,真的只能靠药物维持健康?有什么办法,能让血压安稳,睡得好又长寿?”每当夜深人静,陈阿姨脑海里就转着这些疑问。她不知道的是,有些睡前习惯,正在悄悄拉高“血压弦”,甚至成为心脑血管意外的隐形推手。

医生提醒,睡前的“三不要”,远比你想象的更重要,尤其是第2点,很多人都在不知不觉中犯错

不少中老年人自述,每晚临睡前喜欢喝点牛奶、刷几分钟手机,或在床上反复回忆白天琐事,当作日常调剂。奇怪的是,明明是大家都说“有益”的养生法,却总有人越睡越累,血压反倒越来越“顽固”。

这背后有着科学解释。据中国高血压大数据研究(2021年度)显示,我国高血压患者已高达2.7亿人,但其中血压控制达标率不足20%。越来越多的循证医学证据指出,睡前的行为模式,对夜间自主神经系统、血压波动以及心率变异性有深刻影响。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刊载的一项临床研究表明,睡前精神刺激、摄入刺激性食物或屏幕暴露,显著增加夜间交感神经兴奋,导致夜间收缩压平均升高4-8mmHg,并直接影响心脏负担。

国际高血压联盟最新共识同样强调:日常细节的长期积累,可能比单纯药物干预更影响高血压患者的远期预后。常见的“养生习惯”,若方法不当,将成为隐形杀手。

睡前不要长时间玩手机

手机蓝光刺激会干扰褪黑素分泌,使交感神经持续处于兴奋状态。协和医院最新研究指出,高血压患者连续一周睡觉前刷手机超过20分钟,夜间平均收缩压比静息者高出6.1mmHg;同时,失眠发生率增加了16.3%

心脑血管一旦在夜间休息不良,发生突发性高血压、心绞痛或中风的风险提升约12%

睡前不要饮用大量牛奶或水

牛奶虽好,但夜间饮用过量,易导致夜间排尿次数增多,反复起夜,“打断深度睡眠”。据《北京大学医学部睡眠研究进展》统计,高血压患者夜间2次以上起夜者,次日上午收缩压波动范围较一次以下者大4.7mmHg,更容易出现早晨头晕、心悸

睡前不要反复思虑、情绪波动

临床发现,夜间焦虑、担忧会令皮质醇骤升,神经内分泌紊乱反射性引发“清晨高血压”。国家心血管病中心2022年调查显示,具有明显入睡前思虑习惯的人,发生早高峰血压异常比例高达32.1%,远高于普通高血压患者。这一隐形危险,极易被忽视。

夜间血压波动幅度趋于平稳,平均晨起血压下降约6.6mmHg;清晨头晕、心慌、胸闷等症状减轻,主观睡眠质量提升12-18%;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显著下降,夜间高血压综合风险降低8-10%;很多患者反馈,药物剂量甚至有望微调,医生根据病情逐步调整方案。

医生建议,这3招你可以每天试着做

如果你和陈阿姨一样,也有高血压困扰,以下“三不”“三做”搭配执行,更利于身心健康管理。

“三不”守住:

不熬夜、不刷手机、不让情绪波动“上床”;睡前不大量饮水、避免刺激性饮品咖啡/酒;不带焦虑、压力入睡,有情绪时用深呼吸、冥想替代。

“三做”助力:

每晚8点后,用温水泡脚15分钟,可改善末梢循环,利于夜间血压平稳;睡前做腹式呼吸或轻柔拉伸,促进入睡,减少夜间觉醒;可以养成每日“睡前日记”,写下烦恼,卸下压力,有助于大脑清空杂念。

养成健康的睡前生活模式,无疑为高血压患者多了一道“安全锁”。每个患者基础不同,上述建议只作为日常管理的通用参考,具体用药与调整生活细节,还需在医生持续指导下进行

注: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收藏以备不时之需,转发给你关心的人!

参考资料: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22年第41卷

《北京大学医学部睡眠研究进展》2021年度汇编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高血压流行病学报告(2022)

协和医院临床高血压调控研究

《中国高血压患者夜间行为与血压波动多中心研究》

来源:爱喝胡辣汤的医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