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凤治日记里的晚清官场:座位咋排?如何称呼、送礼有啥规矩?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1-18 11:13 1

摘要:工资条写着45两,年底却揣进3万两,这账怎么平?1865—1882,广东南海县衙,杜凤治把每一笔“规费”都写进日记。我翻完只想问:靠“陋规”续命的官制,到底烂在哪一步?

工资条写着45两,年底却揣进3万两,这账怎么平?1865—1882,广东南海县衙,杜凤治把每一笔“规费”都写进日记。我翻完只想问:靠“陋规”续命的官制,到底烂在哪一步?

他上任第一天就闹了个笑话。 师爷提醒:见上司别称“卑职”,得叫“职道”,站班位置第三排,左脚先跨门槛。 一句称呼错,红包厚一倍,当天俸禄就蒸发。

我算了笔小账。 正俸45两,养廉1500,明码标价就这丁点。 可县衙开门就要钱:门子、仵作、衙役、捕快,全没国家工资,靠知县赏饭。 钱从哪来? 原告进衙门先交“挂号银”,被告喊冤再交“铺堂银”,婚书盖章收“朱墨银”,死人抬过城门交“棺木银”。 名字听着像小钱,一串加起来就是巨款。 四年三万两,平均日进二十两,顶一个佃户十年收成。

送上去,才能留下来。 总督、巡抚、布政使、按察使,一层层“三节两寿”礼盒开道。 荔枝上市,先装冰船送省里;潮州柑熟,连夜装箱北上。 杜凤治在日记里写“心甚疲,货甚贵”,可手没停。 不送,马上被“大计”列入六法,乌纱帽就地飞。 同治十年广东23人上黑名单,7人真滚蛋,其余都靠“捐复”——说白了就是再掏银子买命。 考核成了竞价,价高者得留。

底下人更惨。 300个候补知县排队,实缺只有90。 想插队,先请“幕友”——也就是师爷,一次性塞300两到800两“修金”。 师爷再去找主官,把名字往保举单前一挪。 一场酒宴,座次表就是生死簿。 左边第三个位置空着?那得加50两,才能挤进去给藩台敬上一杯酒。 没钱,只能回会馆啃咸菜,三年一轮回,胡子白了还没摸过印把子。

最魔幻的是,这套玩法居然有“会计制度”。 杜凤治账簿里把“规费”分“常例”“分外”“额外”三档,每档再细分二十项,谁该交、交多少、何时交,一目了然。 师爷每月汇总,年底做“四柱清册”,向上司汇报“盈余”。 腐败被做成流水账,廉洁反而成了异常项。 国家财政烂到底,地方就靠这套“包税”续命;朝廷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求别造反。

1883年,他辞官回安徽,行李箱里除了书,就是银锭。 离任前发了一句牢骚:“非钱不行。” 十年后甲午炮响,北洋水师缺炮弹,户部却搜不出银子。 那一刻,大家才想起:原来子弹被当成“规费”,早就一层层揣进了官老爷的袖筒。

故事翻到最后一页,我合上书。 所谓“陋规”,不是晚清的bug,而是官制的补丁;当补丁比衣服还厚,脱下来就是裸奔。 制度把好人逼成贼,再把贼养肥杀,杀完换下一批,循环到亡国为止。

来源:诗意漂流瓶lmCVv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