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11月,快递圈炸开了锅——申通快递正式收购浙江丹鸟物流全部股权。这个消息背后,藏着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阿里在自营快递路上的野心,就这样戛然而止了。
2025年11月,快递圈炸开了锅——申通快递正式收购浙江丹鸟物流全部股权。这个消息背后,藏着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阿里在自营快递路上的野心,就这样戛然而止了。
还记得那个菜鸟旗下的自营快递品牌吗?很多人压根没听过这个名字,可它却承载着阿里不小的野心。想跟快递巨头掰手腕,结果两年不到就败下阵来,这事儿说起来还挺让人唏嘘的。
2023年,这个品牌在当年全球智慧物流峰会上首次露面。其实它有个前身,就是2019年8月成立的丹鸟物流。阿里当时对丹鸟的定位很清晰:专门服务企业客户,电商商户、制造工厂、生鲜冷链这些有批量发货需求的,都是它的目标客户。后来连天猫超市的区域配送网络都交给了它。
这个品牌刚面世时可是备受瞩目,被看作蔡崇信接手菜鸟后的重头戏。
从定位来看,这个品牌被当作菜鸟进军中高端快递市场的王牌,主打半日达、当次日达、送货上门、夜间收件等服务,大小包裹通通能接。菜鸟CEO万霖当时放话说,这个品牌专注的是"高质量快递市场"。
据澎湃新闻报道,菜鸟集团副总裁帅勇更是直白地表示,这个品牌对标的就是顺丰和京东,目标是挤进行业前三,但价格要更亲民——顺丰的服务品质,通达的价格水平。
这个品牌还被当作菜鸟全球网络的核心。国内物流、跨境物流、海外本地物流,三大长链物流网络都指着它来撑场面。
起步阶段,这个品牌对顺丰发起了猛烈攻势。上线当天就跟认养一头牛、青岛啤酒、欧珀莱这些知名品牌签了约。
在一些"主产区",两家的服务点紧挨着,连标语都火药味十足。比如某些水果产区,顺丰挂的是:"顺丰寄樱桃,上午发,下午到,不上门赔付5元寄件券。"这个品牌也不甘示弱:"上午发,下午也能到,不上门立赔10元,寄樱桃还得选我们。"
抢市场的同时,这个品牌还从顺丰、京东挖人。行业媒体报道说,业务布局期间,这个品牌从顺丰挖走了不少有经验的基层管理人员,大多来自顺丰深耕的服装、电子数码等专业市场物流团队。
可这些招数并没能打开局面。2025年以来,这个品牌的声音越来越小。3月份,申通宣布承接这个品牌业务,随着业务转移,很多站点单量骤降,员工被裁,一些地区运输车队也被解散。
更尴尬的是,随着丹鸟物流被申通收购,这个品牌连名字都可能保不住——毕竟菜鸟集团还在,继续用这个名字容易让人误会。从这个角度看,这个品牌名可能就此成为历史。
中高端快递市场确实有巨大潜力。沙利文报告显示,2023年中国即时配送行业订单规模约408.8亿单,同比增长22.8%。预计到2028年,市场规模将达到813.1亿单,未来5年年均增长14.7%。
这片蓝海看起来是新机会,结果却成了难以跨越的鸿沟,问题出在哪?
关键是客户资源抓不住。
按最初规划,这个品牌的客户应该包括天猫超市、淘系高端件和三方品牌客户,比如唯品会、得物、小红书等。实际上,除了天猫超市,淘系高端件和三方品牌客户根本撬不动。有媒体报道:"从'直送'升级为全国快递网络后,部分基层站点业务没扩张,反而局限在天猫超市与天猫国际等内部渠道,外部揽收极少。"
拿唯品会来说,快递由顺丰承担全国配送;得物主要跟京东物流、顺丰合作;小红书订单常见中通、百世等承运;就连淘系高端,商户通常也是备注顺丰发货。
从品牌认知角度看,顺丰的"护城河"太深了。二十多年的积累让顺丰的高端标签深入人心,而这个品牌在高端市场缺乏足够的认知度,还经常跟菜鸟裹裹联系在一起,给用户留不下高端印象。
调研机构QuestMobile数据显示,2023年"寄重要快递首选品牌"调查中,顺丰占比68%,断层第一,这个品牌仅占3%。
面对顺丰的强大优势,这个品牌想用低价突围。
可这个互联网常见的获客策略在中高端市场却行不通。中高端快递市场是服务敏感性市场,不是价格敏感性市场。相比快递费节省的微薄金额,用户更关心能否准时到达。
中高端快递的核心是服务,可惜这个品牌服务质量跟不上宣传口号。济南市邮政管理局发布的"邮政业用户申诉情况通报"显示,这个品牌申诉率高居榜首,百万件申诉率高达64.67,是顺丰15.34的4倍。12345热线投诉率更是达到百万分之126.19,远超顺丰的52.21,直接被列入济南快递服务"黑榜"。
服务质量问题的根本原因,其实是基础设施和网络建设投入不足。
这个品牌曾喊出"晚到必赔、破损必赔、不上门必赔"等五个100%承诺,但背后的人力、运力投入,根本撑不起这些承诺。
服务的根基是网络,快递是典型的"规模经济"行业:没有足够的快递员和中转场,时效就是空谈。
顺丰在全国有50多个航空枢纽、200多个中转场、40万快递员,超8.6万辆干支线货车、3.7万个网点。京东也有近34万名自有配送等操作人员,超过1.9万个配送站及网点,自营运输车辆约5万辆,航空货运航线超过2000条。
而这个品牌这些数据要么没披露,要么差距巨大。
快递行业竞争格局中,平台型企业的挑战显而易见。
平台型企业擅长制定规则、搭建生态,但快递是"一单一单跑、一个包裹一个包裹送"的重资产、人力密集型业务。
过去几年,阿里尝试的线下业务几乎都遭遇挫折:巨额亏损下减持高鑫零售、银泰、三江购物;盒马鲜生连亏7年,多次试错;饿了么市场份额被美团长期压制——核心问题都是平台型基因难以深耕需要"慢功夫"的人力密集型行业。
这个品牌的失败也暴露了急于求成的问题。顺丰用二十多年建立的直营网络、品牌口碑,不是三两年就能撼动的,可新进入者却缺乏长期耐心——当然,菜鸟也根本无意成为一家纯粹的快递公司。
随着菜鸟以3.62亿元低价将丹鸟卖给申通,菜鸟甩掉包袱,重新回归平台角色,申通则通过"弱弱联合"获得丹鸟的同城配送资源,在即时零售方面探索更多可能性。
未来这场整合能否实现双赢,至少跟曾经的这个品牌已经没关系了。
来源:高级百香果rTJM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