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经常和村干部打交道的朋友都知道,基层工作不好干:手里握着集体资产处置、项目建设、补贴发放的权力,一头连着上级政策,一头牵着村民利益,稍有不慎就可能踩红线、起纠纷。2024年全国纪检监察机关立案的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就有10.4万人,这个数字足以说明村干部的
经常和村干部打交道的朋友都知道,基层工作不好干:手里握着集体资产处置、项目建设、补贴发放的权力,一头连着上级政策,一头牵着村民利益,稍有不慎就可能踩红线、起纠纷。2024年全国纪检监察机关立案的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就有10.4万人,这个数字足以说明村干部的履职风险有多高。
今天以基层治理工作者的视角,跟各位村干部掏心窝子聊聊:2025年新政策加码下,“四议两公开”绝对不是走流程的形式主义,而是帮你规避廉洁风险、决策风险、干群矛盾风险的“硬核护身符”。所有内容都基于最新国家规定和真实案例,看完不仅能懂政策,更能学会怎么用政策保护自己、干好工作。
一、先划重点:2025年“四议两公开”有硬要求,不是可选项是必选项
很多村干部觉得“四议两公开”太麻烦,遇事习惯“拍脑袋”决策,或者找几个亲信商量下就定了。但2025年起,这个制度已经从“倡导性”变成“强制性”,有明确的法律和政策依据,不落实就是违规。
先明确“四议两公开”的核心定义,用大白话讲清楚,不用记复杂术语:
• 四议:村党组织提议→村“两委”会议商议→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决议(简单说就是“党组织牵头、干部商量、党员把关、村民定夺”);
• 两公开:决议内容公开→实施结果公开(做什么、怎么做、花了多少钱、结果怎么样,都要让村民看得明明白白)。
2025年3月修订的《农村基层干部廉洁履行职责规定》第十五条明确要求,所有村级重大事项决策必须实行“四议两公开”,县乡两级党委政府还要指导确定具体事项范围。而2025年10月刚修改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更是把这一制度写进法律,规定“需由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决定的重要事项,应当先经村党组织研究讨论”,还明确了村民会议召开的条件、公示时间等硬性要求。
哪些事必须走“四议两公开”?2025年最新的村级重大事项清单已经明确,这6类事绝对不能省流程:
1. 乡村产业发展规划、集体土地流转、集体资产处置(比如村办厂房出租、山林承包);
2. 村级工程建设项目(比如修路、建文化广场)、大额资金使用(一般指超过5万元,具体标准由县级政府确定);
3. 惠农补贴、低保户认定、危房改造、救灾救济款物分配等民生事项;
4. 村规民约修订、村民误工补贴标准、集体经济收益分配方案;
5. 宅基地审批、村庄规划调整、征地补偿款分配;
6. 其他涉及村民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比如引进投资项目、集体企业改制)。
这里要特别提醒“一肩挑”的村干部:别觉得自己既是书记又是主任就能说了算。新规定明确,“一肩挑”村的财务收支必须由村党组织书记、1名村“两委”其他成员、村务监督机构主要负责人联审联签,少一个签字都不行。村级工程如果达到招标标准,必须走招投标程序,乡镇党委政府还要全程指导把关,私下指定施工队就是违规。
二、为啥说它是“护身符”?3类风险一躲就开,真实案例最有说服力
很多村干部出事,不是故意贪腐,而是不懂规矩、怕麻烦,跳过“四议两公开”流程,最后把自己套进去。咱们结合中央纪委通报的真实案例,看看这一制度怎么帮你规避三大核心风险。
1. 规避廉洁风险:程序合法是最好的“挡箭牌”
村干部手里的权力不大,但管的事都和钱、物相关,很容易成为被围猎的对象,也容易被村民误会。而“四议两公开”的核心作用,就是把“个人决策”变成“集体决策”,把“暗箱操作”变成“阳光透明”,哪怕出了问题,也能说清来路。
贵州修文县新柱村原党支部书记廖湖江,在未执行“四议两公开”、未召开村民大会的情况下,擅自处置村集体资产,还存在其他违纪行为,最终被开除党籍。反观河南鹤壁东高社区,2016年整村搬迁后,36间门面房的分配问题争议不断,集体经济停滞不前。2023年,社区严格按“四议两公开”流程,支部提议门面房集体运营,“两委”商议细化方案,党员大会审议后,再召开村民代表会议表决,最终以80%的高票通过方案。
结果怎么样?18间门面房成功盘活,集体经济年收入突破50万元,用收益给村民建了充电车棚、减免物业费,没人质疑分配不公,更没人举报村干部谋私利。社区党支部还获评全省“五星”党支部,这就是程序合法带来的双重保障——既保护了村干部,又惠及了村民。
再看一个反面案例:贵州三都县坝辉村原党总支书记杨胜义,在蜜蜂养殖项目中,和老板串通签订虚假合同,高价采购后套取差价13.22万元私分。如果这个项目当初走了“四议两公开”,采购价格、供应商选择都要经过村民代表审议,公开公示,根本不可能搞阴阳合同。最终杨胜义被开除党籍,涉嫌犯罪问题被移送检察机关,辛苦多年的工作全白费。
其实道理很简单:集体决策、公开透明的流程,就像给权力装了“监控”。不管是有人想拉拢你,还是有人想诬告你,完整的会议记录、村民代表的签字、公示照片,都是你清白的证据。哪怕事后有人质疑,你只要拿出这些材料,就能说明“这事是集体定的,钱是按规矩花的”,比任何辩解都管用。
2. 规避决策风险:众人拾柴火焰高,避免“拍脑袋”出错
村干部很多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有经验但也容易犯“想当然”的错误。有些项目自己觉得好,没征求村民意见就推进,最后不符合实际情况,劳民伤财还得自己担责。“四议两公开”的过程,其实就是集思广益、风险评估的过程。
兴义市丰都街道赵家渡村原党总支书记张某某,没做调研、没经集体研究,也没报上级批准,擅自把120亩土地流转出去搞葡萄种植项目。结果群众多次反映要补偿款,租金也迟迟付不上,项目最终失败,张某某受到留党察看一年处分。如果他当初走了“四议两公开”流程,村民代表肯定会提出土地肥力、市场销路等问题,这个不成熟的项目可能就不会推进,也就不会造成这样的损失。
而河南邓州市周庄村,在麦收季节遇到农户晒粮难的问题,村党支部提议把村部广场、文化广场临时改成晒粮场,随后经“两委”商议、党员大会审议,最后由村民小组会议决议通过,还把决议和使用时间公开公示。这个决策既解决了村民的急难愁盼,又没引发任何矛盾,因为是大家一起商量的,执行起来也顺利。
还有个关键点:按“四议两公开”做出的决策,就算最后效果不好,责任也是集体承担,不会让你一个人背锅。新规定明确,村级重大事项决策、重大项目安排、大额资金使用等,要及时向乡镇党委和政府报备。相当于多了一层上级监督,也多了一层责任分担,避免“一人决策、一人担责”的风险。
3. 规避干群矛盾风险:把“怨气”变成“服气”,减少信访举报
基层很多信访纠纷,根源就是“不透明、不民主”。村民觉得村干部办事不公、有猫腻,就会上访举报,不仅影响工作,还会破坏干群关系。而“四议两公开”就是让村民有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让大家觉得“这事我有份说了算”,自然就少了怨气。
云南东山镇八河毕家村,因为20多年的26万元“烂账”引发村民质疑,村民反映“没看见一根钉、一块铁,却要我们签字注销烂账”。究其原因,就是这些账目对应的项目决策时没公开、实施过程没监督、结果没公示,村民根本不知道钱花在哪了,自然不认可。如果当初每一笔大额支出都走“四议两公开”,账目公开透明,就不会留下这么多“糊涂账”,也不会引发群体质疑。
河南商丘市把“四议两公开”和“干群夜话”结合起来,议事地点选在村民家门口、文化广场,还通过微信群、视频通话让外出务工的村民参与表决。有村民说:“以前觉得村干部办事都是暗箱操作,现在开会让我们说话,决议贴在公告栏上,还有啥不放心的?”2024年商丘市村级信访量下降了37%,这就是民主决策带来的治理成效。
新规定还要求,村务公开要通过公开栏、数字电视、手机APP等多种方式,保证村民看得到、能查询,公开时间不能少于15日。对于低保认定、征地补偿等敏感事项,还要公开申请条件、评审过程、最终结果,接受村民监督。只要做到这些,绝大多数干群矛盾都能化解在萌芽状态,村干部也能少操心、多干事。
三、2025年怎么用活“四议两公开”?4个实操要点,简单好落地
有些村干部觉得“四议两公开”流程复杂、耗时费力,其实是没掌握正确方法。结合2025年新政策和各地试点的成功经验,分享4个实操要点,让你既能合规,又不耽误工作。
1. 先列“议事清单”:明确哪些事必须走流程,不遗漏不冗余
县级政府会制定村级重大事项议事目录,村干部要做的就是把目录贴在村委会墙上,记在心里。对于不确定的事,遵循“宁多勿少”的原则——只要涉及村民切身利益、涉及集体资金资产,哪怕金额不大,也可以走简易流程(比如村民小组会议决议)。
比如村民反映村里的灌溉水渠该修了,预算3万元,虽然没到县级规定的大额资金标准,但因为涉及全村农田灌溉,也应该走“四议两公开”:支部提议维修,“两委”商议维修方案和预算,党员大会审议,最后村民代表会议决议,维修结果和账目公开。这样既合规,又能让村民满意。
2. 简化流程不简化程序:灵活运用,提高效率
新政策鼓励各地创新“四议两公开”的形式,不是所有事都要开大型会议。对于小事、急事,可以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
• 线上:建立村民代表微信群,发布议题和方案,让不能到场的代表线上投票;
• 线下:对于涉及范围小的事项(比如某几个村民小组的道路维修),可以把决策下沉到村民小组,开小型议事会,减少召集难度;
• 时效:简单事项可以在1周内完成“四议”,复杂事项最多不超过1个月,避免久议不决。
河南民权县还提出了村级党务“五必议”、村级事务“六必议”,把议事范围细化,让村干部不用纠结“这事该不该议”。只要按清单来,流程就不会乱,效率也能提上来。
3. 公开要“走心”:别只贴在墙上,要让村民看明白
“两公开”不是把文件往公告栏一贴就完事,关键是让村民看得懂、能监督。公开时要注意3点:
• 内容要具体:不能只写“维修水渠花费3万元”,要写清楚“水泥1.2万元、砂石0.8万元、人工费1万元,施工队XX公司,负责人XX”;
• 形式要多样:除了公告栏,还要通过村广播、村民微信群、短信等方式通知,尤其是针对老年人、外出务工人员,要专人讲解;
• 接受查询:公开后要预留3-5天的异议期,村民有疑问的,村务监督委员会要及时解答,不能推诿扯皮。
2025年新规定要求,县级党委政府要规范公开内容、时间、程序和形式,还会组织专项检查,公开不到位的会被通报批评。所以千万别应付了事,公开做扎实了,后续工作会少很多麻烦。
4. 留存档案:会议记录、签字、公示照片,一个都不能少
很多村干部出事了,想证明自己清白,却拿不出相关档案,因为开会没记录、表决没签字、公开没照片。2025年新政策明确要求,村级议事协商要建立完整档案,包括:
• 议题申请表、会议通知、参会人员签到表;
• 会议记录(要详细记录讨论过程、不同意见、表决结果);
• 决议公示照片、村民反馈意见及处理情况;
• 实施结果报告、账目明细、审计报告(大额项目)。
这些档案要由村务监督委员会统一保管,保存期限至少5年,乡镇党委政府会定期检查。只要档案齐全,就算日后有人举报,你也能拿出铁证,保护自己不受冤枉。
四、总结:2025年当好村干部,先把“护身符”戴牢
说到底,“四议两公开”不是束缚村干部的“紧箍咒”,而是保护大家的“安全网”,更是推动工作的“润滑剂”。2025年,随着《农村基层干部廉洁履行职责规定》修订实施和新《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即将施行,基层治理的规范化要求只会越来越高,村干部只有依法依规履职,才能行得正、坐得稳。
从真实案例来看,那些出事的村干部,几乎都绕开了“四议两公开”流程;而那些把这一制度用活的村,不仅没出现违纪问题,还能凝聚民心、发展集体经济,村干部也得到了村民的认可和上级的肯定。这就是制度的力量——它能让你在面对利益诱惑时守住底线,在做出决策时少犯错误,在处理矛盾时占据主动。
后续我们可以期待的是,随着基层监督信息化建设推进,会有更多地区用上线上议事、线上公示、线上监督的平台,让“四议两公开”更便捷、更高效。而作为村干部,要主动适应这些变化,把“要我执行”变成“我要执行”,真正把这一制度转化为履职尽责的“护身符”、乡村振兴的“助推器”。
最后想问问各位村干部:你村在落实“四议两公开”时遇到过哪些难题?有没有好用的实操方法?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经验,也可以说说你最关心的村级事务规范问题,咱们一起交流学习,把基层工作做得更稳、更好!
来源:农家事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