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不是脱贫攻坚!为啥还要一刀切派驻村干部?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1-17 21:43 1

摘要:现在不少基层干部和村民都有个疑问:脱贫攻坚那阵子,派干部驻村是为了啃“硬骨头”,帮贫困村摘帽、贫困户脱贫,确实需要外力帮扶。可现在进入乡村振兴阶段,村子有了基础,产业有了雏形,为啥还非要“一刀切”派驻村干部?不管村子发展水平如何,都按统一标准派干部,有些基础好

现在不少基层干部和村民都有个疑问:脱贫攻坚那阵子,派干部驻村是为了啃“硬骨头”,帮贫困村摘帽、贫困户脱贫,确实需要外力帮扶。可现在进入乡村振兴阶段,村子有了基础,产业有了雏形,为啥还非要“一刀切”派驻村干部?不管村子发展水平如何,都按统一标准派干部,有些基础好的村觉得“没必要”,有些复杂村又觉得“派来的人不对口”,反而没起到预期效果。

其实“一刀切派驻”看似是“重复劳动”,背后藏着乡村振兴的现实需求和政策考量,但这种“无差别派驻”确实存在适配性问题。今天就用大白话聊聊:乡村振兴为啥还要派驻村干部?“一刀切”的问题出在哪?该怎么派才更管用?不管是基层工作者,还是关注乡村发展的人,看完都能明白这事儿的来龙去脉。

先理清:乡村振兴派驻村,和脱贫攻坚不是一回事

很多人觉得“驻村就是换汤不换药”,其实两者的核心目标、工作重点完全不同,派驻的必要性也不一样。

脱贫攻坚时期,驻村的核心是“补短板”——当时很多贫困村缺产业、缺资金、缺技术,村民连基本生活都成问题,必须靠外力“输血”,帮村子建基础设施、找增收门路、落实扶贫政策,确保按时脱贫摘帽。那时候的驻村干部,更像“救火队员”,哪里有短板就补哪里,目标明确、任务具体。

而乡村振兴时期,驻村的核心是“强优势、防返贫、促长效”——脱贫只是第一步,要让村子持续发展,不能光靠“输血”,得培养“造血”能力。现在的村子面临的问题更复杂:比如有些村有产业但没销路,有些村有资源但不会开发,有些村虽然脱贫了,但容易因病因灾返贫,还有的村治理混乱、矛盾突出。这些问题不是村民自己能解决的,也不是乡镇干部能面面俱到的,需要专门的干部驻村统筹协调。

举个例子:我老家所在的村,脱贫后搞了果蔬种植,但村民只会种不会卖,每年都要愁销路,价格还被收购商压得很低。后来派来的驻村干部以前是做电商的,帮村里建了电商直播间,对接了城市商超,还申请了农产品地理标志,现在村里的果蔬不仅不愁卖,价格还涨了30%。要是没这个懂电商的驻村干部,村民自己摸索可能要走好几年弯路。

还有个关键原因:防返贫底线不能松。脱贫攻坚后,虽然绝对贫困消失了,但农村还有不少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这些家庭抗风险能力弱,一旦遇到大病、天灾、市场波动,很容易重新返贫。驻村干部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盯着这些重点人群,及时落实帮扶政策,比如帮申请医疗救助、产业补贴,避免“脱贫又返贫”。

另外,乡村振兴需要“系统思维”。村子发展不是单一的“种庄稼、办工厂”,还要涉及人居环境整治、乡风文明建设、基层治理等多个方面。这些工作琐碎、复杂,需要有人专门统筹,协调部门资源、对接企业资源,而村里的“两委”干部大多是本地人,虽然熟悉情况,但人脉、视野、资源有限,很难对接外面的大资源。驻村干部来自不同单位,能利用原单位的资源帮村子牵线搭桥,这是本地干部很难做到的。

所以说,乡村振兴派驻村干部,不是“多此一举”,而是为了帮村子“搭桥梁、补能力、防风险”,只是派驻的方式需要根据村子情况调整,不能搞“一刀切”。

问题来了:“一刀切派驻”的坑,到底在哪?

虽然派驻有必要,但“不管村情、统一标准”的“一刀切”,确实让不少驻村工作打了折扣,主要有3个突出问题:

1. 村情不同,派驻标准却一样

有些村子基础好,产业成熟、治理规范,只需要偶尔有人指导一下,对接点资源就行。但按“一刀切”要求,还是派了全职驻村干部,结果干部没事干,只能帮村里做点“打杂”的活,比如填表格、写报告,反而占用了村里的人力物力。

而有些村子问题复杂:比如地处偏远、交通不便,需要干部帮着建基础设施;或者有历史遗留矛盾,需要干部协调化解;还有的村想发展特色产业,但缺技术、缺资金。可派来的干部要么是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没经验、没资源;要么是专业不对口,比如让搞行政的干部去指导工业生产,根本帮不上忙,最后驻村工作流于形式。

我认识一位驻村干部,原本在机关做文秘工作,被派到一个以养殖为主的村。他不懂养殖技术,也不认识相关企业,驻村一年,除了帮村里写了几篇宣传稿,几乎没做啥实事,自己也觉得“很挫败”,村民也觉得“派来的人没用”。

2. 干部“派得出”,但“留不住、干不好”

“一刀切”的派驻往往只规定“派多少人”,却没考虑干部的实际情况和后续保障。有些干部家里有老人小孩要照顾,驻村后长期不能回家,家庭压力大,根本没法安心工作;有些干部派驻时间太短,刚摸清村情、建立人脉,就到点轮换了,工作没法衔接,之前的努力全白费。

还有的地方对驻村干部的考核不科学,不管村情差异,都按统一指标考核,比如要求“年内引进几个项目、带动多少增收”。有些基础差的村,就算干部再努力,也很难完成指标;而基础好的村,不用干部多发力,指标就能完成。这种考核方式让不少驻村干部为了“完成任务”而工作,反而忽略了村子的实际需求。

3. 村里“等靠要”,干部“包办代替”

长期“一刀切”派驻,还让有些村子养成了“等靠要”的习惯:觉得“反正有驻村干部帮着干”,村里的“两委”干部反而没了积极性,把所有工作都推给驻村干部。而有些驻村干部为了“出成绩”,也愿意大包大揽,从申请项目到落实政策,全程一手操办,结果干部一走,村子的工作就掉链子,没法持续发展。

这就陷入了“恶性循环”:村里依赖驻村干部,自身能力没提升;驻村干部干得累,却没培养出“接班人”,乡村振兴的长效机制根本建立不起来。

为啥“一刀切”难避免?3个现实原因很无奈

很多人觉得“既然有问题,为啥不按需派驻?”其实不是政策制定者想“一刀切”,而是现实中存在不少难题,导致“按需派驻”很难落地:

1. 村情复杂,很难精准分类

全国有几百万个行政村,每个村的情况都不一样:有的是产业强村,有的是偏远弱村;有的矛盾突出,有的治理有序。要给每个村精准“画像”,判断“需要派什么样的干部、派多久”,需要大量的调研和数据支撑,基层根本没这么多精力。所以只能先按“统一标准”派驻,再慢慢调整,这是一种“无奈的折中”。

2. 干部资源有限,分配难均衡

优质的驻村干部是“稀缺资源”:既要有基层经验,又要懂产业、会协调,还要有责任心。但很多地方的干部队伍里,这样的人才不多。如果按“按需派驻”,把优质干部都派到基础差、难度大的村,其他村就没干部可派;如果平均分配,又会出现“专业不对口”的问题。在干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一刀切”是最容易操作的方式。

3. 政策落地需要“硬指标”

乡村振兴是国家战略,需要有明确的措施和指标来保障落实。“派驻驻村干部”就是一个重要的“硬指标”,能确保各级政府都重视这项工作,不会出现“嘴上喊振兴,实际没人干”的情况。如果不搞“一刀切”,有些地方可能会以“村情不需要”为由,不派驻村干部,导致乡村振兴的政策落不到实处。

所以说,“一刀切”不是“懒政”,而是在现实条件下,为了确保政策落地、资源均衡而采取的“权宜之计”,但这种方式的弊端也很明显,必须在实践中不断优化。

该怎么改?“按需派驻”才是硬道理,3个方向可参考

要让驻村干部真正发挥作用,关键不是“要不要派”,而是“派谁、派多久、怎么派”,核心是从“一刀切”变成“按需派驻”,让干部和村子“精准匹配”。

1. 先给村子“分类”,再按需派干部

可以把村子分成几类,按类别派驻干部:

- 一类是“薄弱村”:比如偏远村、脱贫不稳定村、矛盾突出村,需要派“全能型+有资源”的干部,派驻时间可以长一点(2-3年),重点帮村子补短板、建机制;

- 二类是“潜力村”:比如有产业基础但缺技术、缺销路的村,需要派“专业型”干部,比如懂电商、懂养殖、懂旅游的,派驻时间1-2年,重点帮村子强优势、拓渠道;

- 三类是“先进村”:比如产业成熟、治理规范的村,不需要派全职驻村干部,可以派“顾问型”干部,定期来指导,或者对接资源,不用长期驻守。

比如某省已经开始试点“分类派驻”:给每个村建立“需求清单”,明确需要“技术支持、资金对接、矛盾化解”等哪些帮助,再从干部队伍里筛选“能力清单”,让“需求”和“能力”精准匹配。试点以来,驻村干部的工作效率提高了不少,村民的满意度也明显提升。

2. 给干部“松绑”,考核要“接地气”

不能再用“统一指标”考核所有驻村干部,要根据村子的类型和干部的职责,制定差异化考核标准:

- 对“薄弱村”的干部,重点考核“基础设施改善、返贫风险化解、矛盾化解率”;

- 对“潜力村”的干部,重点考核“产业增收、市场拓展、技术推广”;

- 对“先进村”的干部,重点考核“资源对接、经验复制、示范带动”。

同时,要保障驻村干部的权益:比如合理安排轮休,解决干部的家庭困难;建立“传帮带”机制,让有经验的老干部带新干部;干部驻村期间,在晋升、评优等方面给予倾斜,让干部“干得有奔头”。

3. 明确“权责边界”,培养村里的“自己人”

驻村干部的职责是“帮扶”,而不是“包办”。要明确驻村干部和村“两委”干部的权责:驻村干部负责“对接资源、争取政策、指导方法”,村“两委”干部负责“落实执行、发动群众、日常管理”。

驻村干部的核心任务之一,还要培养村里的“接班人”,比如指导村“两委”干部开展工作,培养村里的致富带头人、年轻党员,让干部走了之后,村子的工作还能继续推进。不能让驻村干部“一走,工作就停摆”,要真正帮村子建立起长效发展机制。

比如有个驻村干部,在村里驻了3年,不仅帮村里引进了光伏发电项目,还培养了3名年轻的村“两委”干部,教他们怎么管理项目、对接市场。他走之后,村里的项目依然能正常运转,年轻干部也能独当一面,这才是真正有效的驻村工作。

最后想说:驻村不是“走过场”,关键是“接地气”

乡村振兴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需要长期投入和持续努力。派驻村干部的初衷,是为了帮村子解决实际问题、提升发展能力,而不是为了“完成指标”。“一刀切”的派驻方式虽然有现实原因,但确实需要优化。

未来的驻村工作,应该是“村有所需、人有所长、事有所成”:村子需要什么类型的帮助,就派什么样的干部;干部有什么特长,就安排到能发挥作用的村子。只有这样,才能让驻村干部真正沉下去、干实事,让乡村振兴的政策真正落地生根,让村民真正受益。

最后想问问大家:你身边有没有驻村干部?他们的工作有没有起到实际作用?你觉得“一刀切”派驻和“按需派驻”哪个更管用?如果是你,会怎么优化驻村干部的派驻方式?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经历和看法,让更多人关注基层工作,一起为乡村振兴出谋划策。

来源:农村的柔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