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不是段子,是青云市集国庆假期的真实画面——好一多柜台前,游客拎着行李箱打包,14万盒折耳根酸奶48小时清空,冰柜贴A4纸:明早7点补货,过时不候。
“贵阳人把折耳根塞进酸奶里,外地人喝完居然排队回购。
”
这不是段子,是青云市集国庆假期的真实画面——好一多柜台前,游客拎着行李箱打包,14万盒折耳根酸奶48小时清空,冰柜贴A4纸:明早7点补货,过时不候。
想靠猎奇出圈不难,难的是让人“二次掏钱”。
好一多做到三件事,把一次打卡变成持续生意。
第一件事,把“怪味”做成“记忆点”。
折耳根酸奶第一口像青草拌乳酸,第二口喉咙泛起回甘,第三口鼻腔窜出鱼腥草的清凉——味觉曲线比过山车还陡。
研发团队把折耳根提取物做成3μm级微胶囊,苦味降低40%,保留挥发油,让“怪”停留在安全区,却足够让人记住。
心理学上叫“良性自虐”,像吃螺蛳粉、喝美式,越轻微受罪越停不下来。
小红书2.3万篇笔记里,出现最多的一句是:“喝完才像真正来过贵州。
”一句话,地方风物完成了从“土特产”到“社交货币”的升级。
第二件事,用“冰淇淋”打开第二增长曲线。
酸奶卖的是“猎奇”,复购要靠“日常”。
好一多把贵州人餐桌上的刺梨、茅台酒倒进冰淇淋机,做成酒精度0.5%的“微醺雪糕”。
刺梨的维C含量是柠檬的50倍,入口先酸后甜,像果汁蹦迪;茅台风味只加1%真酒,香气扑鼻却不含酒精负担,开车也能吃。
价格带定在8-12元,比哈根达斯便宜一半,比便利店雪糕贵两块,刚好卡在“想尝鲜不肉疼”的甜蜜点。
上市30天,抖音话题播放破4亿,单条视频带货80万支,把“贵州味道”从早餐桌搬到下午茶场景。
第三件事,把“区域奶源”升级成“全国供应链”。
贵州高原湿度大、昼夜温差大,牧草粗蛋白比北方牧场高1.8个百分点,原奶乳脂率天然4.2,远超欧盟标准3.0。过去好一多只服务500公里半径,现在用“牧场+工厂+冷链”三位一体模式,把杀菌温度降到75℃/15秒,比传统UHT低20℃,活性蛋白多活30天,运费却只增8%。
武汉首店试营业当天,冷链车凌晨3点从贵阳出发,全程2-4℃ GPS监控,下午3点上架,扫码能看奶牛编号。
一线城市消费者最担心的“鲜度”被技术拆解成可视化数据,区域品牌第一次有了和全国巨头同场竞技的底气。
三件事串成一条线:先用“怪口味”降低认知门槛,再用“冰淇淋”扩大场景,最后用“供应链”解决规模复制。
好一多不是简单把贵州味道卖出去,而是把“味道”拆成可运输、可复制、可迭代的味觉芯片,插进不同城市的消费场景。
下一站,上海静安嘉里。
好一多把贵州侗族大歌搬进玻璃房,计划做一场“可以喝的非遗展”。
观众扫码点单,侗族姑娘的歌声触发冰淇淋机,30秒后拿到一杯“歌声限定”刺梨雪糕——声音分贝越高,雪糕表面花纹越复杂。
技术不神秘,只是给冰淇淋机加了个声敏模块,却把“文化”变成可交互的体验。
投资人算过账:一杯溢价60%,毛利还能比传统零售高18个百分点。
文化、技术、利润,第一次被贵州奶企同时握在手里。
从折耳根到茅台酒,从青云市集到江汉路,好一多把“贵州”拆成无数颗粒度极小的符号,再重新组合成城市年轻人愿意晒、愿意买、愿意复购的产品。
地方乳企的终极问题不是“走出去”,而是“走出去以后,别人凭什么记得你”。
好一多给出的答案很简单:把家乡味做成记忆芯片,插进别人的日常,让每一次舔勺、每一次拧盖,都在提醒——
“这是贵州,你喝到了。
”
来源:执着的葡萄QRVT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