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昨天,11月16日,施普林格·自然(Springer Nature)在线发布了《自然》增刊 “2025自然指数-科研城市” ,聚焦全球主要城市及都市圈2024年在自然指数(Nature Index)追踪的高质量期刊上的最新科研产出变化。
中国人又上分啦!
昨天,11月16日,施普林格·自然(Springer Nature)在线发布了《自然》增刊 “2025自然指数-科研城市” ,聚焦全球主要城市及都市圈2024年在自然指数(Nature Index)追踪的高质量期刊上的最新科研产出变化。
中国首次占据全球科研城市十强榜单一半以上席位,由2023年的五席增至2024年的六席。北京继续保持2016年以来全球科研城市榜首的位置,上海仍居第二位。
什么是自然指数?评价指标是什么?
自然指数:由施普林格·自然旗下的自然科研智讯(Nature Research Intelligence)编制,是一个包括了作者单位信息和机构间关系的公开数据库,它追踪各机构对145种高质量自然科学和健康科学期刊上发表的科研论文的贡献情况。这些期刊均由独立的科研人员小组依据期刊声誉选出。
标志性指标——贡献份额:是指一篇文章分配给某机构、城市或国家/地区的分值,它计算的是每篇论文中隶属于该机构或地区的作者比例。调整后的贡献份额计算了自然指数期刊发表论文总数的微小年际变化。需指出的是,自然指数只是评价科研表现的其中一个指标,在评估科研或机构质量时仍需考虑许多其他因素。
中国有哪些进步?
广州从2023年的第八位升至第六位,超越旧金山湾区;武汉继续攀升一位;杭州则从2023年的第十三位跻身前十。从自然指数关键指标之一份额经调整后的数值来看,北京2023年至2024年间,科研产出增幅逾9%,上海增幅近20%。
该增刊还分析了科研城市在自然指数所追踪的五大学科领域中的表现。结果显示,中国城市继续主导化学、物理科学、地球与环境科学这三个领域的榜单。
其中,中国城市首次包揽化学领域全球前十,在另外两个领域则各占六席,北京在这些领域均位居第一。
化学领域科研城市Top10
物理科学、地球与环境科学科研城市Top10
邵逸夫奖获得者将研究从德国转移至上海
中国科研大国的实力可不仅体现在数据上,在过去的三年里,一批全球颇有成就的研究人员移居至中国。邵逸夫奖获得者沃尔夫冈·鲍迈斯特(Wolfgang Baumeister)是中国机构招募的众多国际研究人员之一。
沃尔夫冈・鲍迈斯特:上海科技大学iHuman 研究所冷冻电子断层成像中心主任、特聘教授,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生物化学研究所荣休所长。
他是电子显微学领域杰出专家,尤其在冷冻电子断层成像(cryo-electron tomography)方面享有国际声誉。他致力于研究细胞原位中的分子机器,带领团队开发了多项前沿技术,并成功应用于生物及医学领域。这一革命性进步使人们能够以前所未有的方式了解细胞环境,为揭示细胞原位分子水平上的大分子互作和信号通路提供了关键的结构基础。
(上海科技大学)
为何鲍迈斯特从德国到中国?
以下是他在香港桂冠论坛2025 年对记者的讲话摘录:
Q:你为什么决定去上海科技大学?
A:我和我的同事获得了一笔欧洲研究委员会的大额资助,用于研究细胞内的神经毒性聚集体。但在德国有强制退休制度。我的合同被延长至正常退休年龄之外,我的中国同事知道这一点,说:“为什么不来中国,你可以在那里继续?”
我也收到了美国继续研究的邀请,但他们要求我永久移居那里。与上海科技大学合作,我可以自由来去。今年我已经去了六次,通常每次待两周。
Q:在中国当科学家是怎样的体验?
A:有些事情我需要适应。比如,大学的人力资源部门在这里更有权势。在我担任慕尼黑研究所总经理的职位上,我一直努力确保行政工作为科学家服务,而不是指挥他们。
在德国,当我们购买仪器时,我习惯于自己做出决定。这里的情况是,大学希望将此类决策的责任交给一个委员会,而这个委员会通常由非专家组成。我经常说,好吧,我们可以支付仪器的费用,然后我被告知委员会将在两个月后开会做出决定。这通常是浪费时间。
但当我们购买非常昂贵、高端的仪器,比如一台 1500 万美元的电子显微镜时,我只和大学校长谈了 10 分钟,他就批准了。那些大事往往由领导层自发决定。这相当不错。
最后,从沃尔夫冈・鲍迈斯特的讲话来看,中国在科研方面的实力和活力毋庸置疑,但中外科研差异也可见一斑,层层组织架构对科研工作者的限制有时无法避免。
一个组织严密的科研系统对于研究而言到底是一件好事还是弊大于利呢?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
来源:郑老师讲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