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硅谷风投教父、PayPal联合创始人彼得·蒂尔旗下基金已清空所有英伟达持股,全球最大对冲基金桥水同期大幅砍仓65%,这场顶级玩家的集体撤离正在AI热潮中投下一道深刻的阴影。
硅谷风投教父、PayPal联合创始人彼得·蒂尔旗下基金已清空所有英伟达持股,全球最大对冲基金桥水同期大幅砍仓65%,这场顶级玩家的集体撤离正在AI热潮中投下一道深刻的阴影。
蒂尔宏观基金(Thiel Macro Fund) 在三季度出售了约53.7万股英伟达股票,彻底退出对这家AI芯片巨头的投资。
基于英伟达7月至9月期间的平均股价,这些股份价值接近1亿美元。与此同时,桥水基金将其英伟达持仓从723万股削减至251万股,减持幅度高达65.3%。
就在英伟达市值突破5万亿美元、风光无限之际,顶级投资机构的悄然撤离让市场感受到一丝寒意。
三季度的英伟达,迎来了顶级投资机构的集体撤退。
彼得·蒂尔不仅清空了英伟达,还出售了能源生产企业Vistra Energy Corp的全部股份,并将特斯拉的持股削减了76%。
清仓英伟达后,蒂尔宏观基金的总持仓规模从2.12亿美元骤降至7440万美元,投资组合仅剩下三只股票:特斯拉、微软和苹果。
桥水基金的减持行动同样引人瞩目。从增仓154%到砍仓65%,桥水对英伟达的态度在短短三个月内发生了戏剧性转变。
不只是蒂尔和桥水,日本软银集团同样清仓了其持有的全部英伟达股票,套现58.3亿美元,并将这笔钱用于对OpenAI的追加投资。
在这些清仓行动的背后,是投资大佬们对英伟达估值的深度担忧。
彼得·蒂尔此前曾公开警告英伟达估值过高。他认为,AI领域的炒作周期已经远远领先于实际的经济效益。
蒂尔将当前的市场狂热与1999—2000年互联网泡沫时期相提并论。在他看来,当时投资者为一项需要15到20年才能完全实现的技术支付了过高的价格。
桥水基金创始人瑞·达利欧近期也警告,在当前人工智能热潮中,美国巨型科技股可能正在形成泡沫。
达利欧表示,在美联储扭转目前的宽松政策之前,泡沫可能不会破裂。
因预测2008年次贷危机而闻名的投资者、《大空头》原型迈克尔·伯里,甚至买入了价值1.86亿美元的英伟达看跌期权。
抛弃英伟达后,顶级投资者们正在寻找新的方向。
蒂尔宏观基金大手笔建仓了微软和苹果公司。文件显示,该基金在第三季度新建仓买入了49000股微软股票和79181股苹果股票。
截至三季度末,这两家科技巨头分别成为蒂尔宏观基金的第二和第三大重仓股,占投资组合比例分别为34.09%和27.08%。
蒂尔认为,AI是具有变革性的,但它是一个缓慢推进的过程。在他看来,平台型的软件服务公司才提供了真正能持续的经济增长效益,而非目前的这些估值高企的“纯粹的芯片公司”。
桥水基金则选择了不同的路径。该基金本季度大幅增持大盘指数ETF,其中对标普500 ETF-iShares的持仓相比二季度增加了75%。
随着资管巨头对英伟达的操作出现显著分化,一场围绕AI前景的多空博弈正激烈进行。
美国银行10月发布的全球基金经理调查显示,54%的受访者认为人工智能概念股已进入泡沫区域。
路博迈基金发布观点称,AI行业最令人担忧的现象之一是“循环融资”的出现。OpenAI与英伟达、AMD、甲骨文等公司的合作就是典型例子。
在一项标志性协议中,英伟达同意向OpenAI投资最高1000亿美元,这种模式在账面上推高了双方的业绩和估值,但实际上是一个封闭的资金循环。
然而,也有机构对“AI泡沫论”持不同看法。
花旗在11月10日的报告中维持对英伟达“买入”评级,并将目标价从210美元上调至220美元。花旗指出,由于先进封装产能受限,AI芯片的供应在2026年之前都将持续低于需求。
在这些看似单纯的调仓行动背后,隐藏着投资大佬们对全球经济更深层次的忧虑。
桥水基金创始人达利欧近期多次警告美国债务风险。过去20年,美国债务约翻了三倍,达到37万亿美元左右,如今每年的利息支付约为1万亿美元。
达利欧将美国的债务难题比作 “一艘驶向礁石的船” ,尽管政客们能看到危险,却“还在争论该如何转向”。
今年6月,达利欧与另外两位经济权威人士肯·罗格夫与尼尔·弗格森罕见联合发声,直指美国国债危机已至临界点。
达利欧将其喻为“经济心脏病”,警告若财政赤字不压至美国GDP的3%以内,长期利率负担将引爆灾难性后果。
在这种背景下,英伟达等科技巨头的超高估值似乎正变得愈发脆弱。
当蒂尔清仓英伟达转投微软和苹果,当桥水大幅增持标普500指数ETF,当软银套现58亿美元投入OpenAI,一场关于AI信仰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来源:波士财经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