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下半年首波冷空气已经实打实地影响到河南。11月15日晚这股冷空气从豫西北一带进入,全省在16日至18日出现明显降温、偏北到西北强风和局部雨雪天气,对小麦播种和棚膜等设施农业带来现实影响,相关部门和种植户需要马上采取防范措施。
下半年首波冷空气已经实打实地影响到河南。11月15日晚这股冷空气从豫西北一带进入,全省在16日至18日出现明显降温、偏北到西北强风和局部雨雪天气,对小麦播种和棚膜等设施农业带来现实影响,相关部门和种植户需要马上采取防范措施。
这话不能含糊。16日开始气温往下掉得快,到了18日凌晨,很多地方比16日同一时段低了十来度。黄河以北大部份,还有三门峡、洛阳南部、郑州西部、开封东部、商丘、周口、许昌西部、漯河、平顶山、南阳、驻马店、信阳的部分县市,最低气温普遍比16日低了10到12摄氏度。个别地区降幅更大,像三门峡南部、洛阳南部、南阳北部和东部、平顶山西部、驻马店西部、信阳南部等地,降幅能到12到14度。数字上讲,17日凌晨西部山区气温在-3到-1℃,其他县市区在2到4℃;到18日凌晨,西部山区可能跌到-8到-4℃,大多数县市区在-3到0℃,低温冻害风险明显上升,不能掉以轻心。
风也不小。16日全省以偏北或西北风为主,大多数地方有4级风,阵风能到7到8级;17日中西部和南部还能见到3到4级的风,局部阵风6到7级。风大时对薄膜大棚、简易棚和临时设施冲击大,固定不牢的棚膜容易被掀翻或撕裂,损失不是小事。
这次的降水比较集中在16日晚到17日,但水汽不够,整体偏弱。大多数地方都是小雨、雨夹雪或小雪。沿黄以南以小雨转雨夹雪或小雪为主;西部一些县市可能从小雨或雨夹雪转为中到大雪,高海拔地区个别地方出现暴雪风险。雨雪会把田块弄湿,给运输和田间作业带来不便,特别是还没播种的地块,散墒工作会被耽误;西南部高海拔地方还得注意积雪和交通安全。
说到墒情,省里的自动土壤水分监测网给的数据很直观:偏湿站点占比大约53%,墒情适宜站点占44%。适合播种的地方主要集中在安阳、鹤壁、新乡、郑州、开封、周口以及信阳大部。换句话说,一部分地还湿得不行,盲目下种容易出活率低;能播的地就要赶紧抓紧干活,别耽误了。
到11月14日,全省已播小麦约6751万亩,占预计面积的79.4%,当天新增播种进度约552万亩。各市进度不一:有三门峡、开封、商丘等7个市的播种率超过90%;濮阳、鹤壁等4市超过80%;信阳、平顶山等3市超过70%;南阳、焦作超过60%,驻马店超过50%,济源示范区大约40%。对剩下的地来说,这波冷空气来的及时与否关系大——偏湿地块如果赶在降温前硬下种,苗情可能遭殃,成活率会打折扣。
农业气象部门的判断也挺干脆:这次冷空气推进力度大,不过带来的水汽少,雨雪总体不重。即便降水弱,也会把表层土壤弄湿,增加排渍、晾墒的工作量。已经出苗的小麦短期影响有限,但没播的地会被迫延后,进度自然会被拉慢。降水主要集中在豫西、豫南和豫中局部,地方要照着实际墒情走,不能一刀切。
对田间管理和设施农业,专家和地方有一批具体建议,这里把能马上用的说清楚。偏湿地块要先把多余水排出去,开沟引流,把地面晾干再播。墒情合适的地不该偷懒,要做细活儿,把整地和播种质量抓好了;低温时段特别是凌晨和清晨,尽量别把机械拉到田里作业,既省油又能降低冻害风险。设施方面,检查棚体支架、拉索、地锚,能加固的一定要加固;把容易被风撕破的薄膜按捺牢固,必要时在薄膜外套上防风布或加重物固定。准备好应急增温设备、备用电源,手头有棉被、保温膜的也别嫌麻烦,覆盖一下幼齿苗或苗床,能挡一挡冻。
这股冷源是怎么来的?一次强冷涡往南压,推动冷空气从西北边界进入河南。这类冷空气比起会带来大量降水的湿润冷锋,特点是降温和大风为主,降水只点到为止。对农事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温度和风对地面、棚体的即时冲击,以及降后改变的墒情上。
地方上的动作也在跟上。很多县的农业站开始打电话提醒大棚主检查固定件,派人到低洼地带查看排水通道;有的地方先用机械排开路边积水,保证运输路不被淹。农户方面,能做的也在做:把苗床覆盖保温,推迟人工移栽和追肥这些容易受冷的活儿,能拖就拖,稳稳当当再操作。
说几条好用的现场操作建议,听着实在:遇到这种又冷又风的日子,别想着把手头活儿一口气干完。能先检查棚体就先检查,偏湿的地先排渍再说,墒情合适的地赶紧做精细整地播种。路面可能结冰或被积雪覆盖,运输装载时要减重,开车慢点,防止打滑。出门前多看几次天气预报和路况信息,按地按情分步走,稳妥比冲动重要得多。
专家还反复提醒,接下来几天要紧盯气象实况,根据监测数据随时调整作业计划。对已经出苗的麦田,短时间低温影响小,但要警惕连续低温和冻害带来的倒伏或萎蔫问题;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灌溉和保温可以缓解压力。设施农业的主人要准备好备用电源、增温设备,风大时把棚膜固定好,切莫等到损失发生才忙着补救。
来源:小书谈天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