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浙江省地处长江三角洲南翼,位于北纬27°03'~31°11',东经118°02'~123°08'之间,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全省年均气温年平均气温在15℃~18℃之间,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雨水充沛,年均降水量在1100~2000mm,气候条件适宜杨梅生长。
浙江省杨梅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研究与实践
基金项目:浙江省农业农村厅2024年浙江省果品产业技术项目(2024-122,2024-123,2024-124)
明 珂等
浙江省地处长江三角洲南翼,位于北纬27°03'~31°11',东经118°02'~123°08'之间,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全省年均气温年平均气温在15℃~18℃之间,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雨水充沛,年均降水量在1100~2000mm,气候条件适宜杨梅生长。
近年来,浙江杨梅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呈现出产业地位高、良种覆盖率高、设施发展水平高、品牌知名度高等特点。然而,在杨梅生产过程中,病虫害危害发生呈日益加重趋势,已成为制约当地杨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威胁。针对浙江省杨梅病虫害实施精准综合防治,对于提高杨梅产量和品质,增加农民收益,推动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浙江省杨梅种植概况
浙江省作为我国杨梅主产区,已形成了台州、宁波、温州等三大杨梅优势核心产区,仙居、黄岩、临海、余姚、慈溪、阪海、文成、兰溪、定海、青田等十大精品杨梅主产县,孕育了东魁、孽若种、丁吞梅、晚稻杨梅等四大良种。全省杨梅种植面积达8.67×10 4hm2,约占全国面积的三分之一,年产量达70万t、年产值约60亿元,生产规模、产值位居全省各类水果首位,是浙江省最具特色的水果,是最典型的浙江“土特产”,也是部分山区农民致富的主导产业。
然而,受气候条件和地理地貌等因素影响,浙江省杨梅病虫害种类繁多,发生面积广泛、损失严重,其中以褐斑病、癌肿病、赤衣病、白腐病、凋萎病、肉葱病和介壳虫、果蝇、卷叶蛾、尺蟆、粉風、蚓虫等为杨梅主要病虫害[1.2],急需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加以治理。
2 主要病虫害种类及发生特点
2.1主要病害
2.1.1褐斑病。主要为害叶片,发病初期会出现紫红色针头样小点,后续扩大为中央红褐色边缘灰褐色的不规则或近圆形病斑,直径4~8mm,发病后期中间变浅褐色或灰白色,其上散生黑色子囊孢子。由于病斑之间易彼此联结形成较大的斑块,严重时可引发叶片大量干枯脱落。该病借雨水传播蔓延,严重程度与5~6月降水、园内湿度及树木长势密切相关。
2.1.2癌肿病。主要为害枝干,尤其是2~3年生的枝条受害最重。病害初期,病枝上出现乳白色、光滑的小突起,随病情发展逐渐膨大形成瘤状物,表面粗糙不平,质地木栓化且坚硬,最终转为褐色至黑褐色。病原菌在病枝肿瘤组织内越冬,待春季气温回升即从瘤表溢出菌脓,通过风雨媒介传播,经寄主叶痕或伤口侵入,经20~30d潜育期后发病,新病斑产生的菌脓可引发多次再侵染。5~7月多雨年份发病重,疏于管理、积水严重的杨梅园受害更甚。
2.1.3赤衣病。主要为害枝干,主枝和大角度侧枝最易感病。病菌多从枝条基部入侵,产生粉红色霉状物。病枝长势衰弱,叶片变小变黄,最终可能全枝枯死。病原菌以菌丝体在病部越冬,待逻年春季气温回升,菌丝体向周围健康组织扩展蔓延,并在病健交界处产生粉状孢子,通过风雨媒介传播,经由冻伤或其他机械伤口完成新一轮侵染循环词。该病流行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征,初始发病期多见于3月下旬,在5月下旬~6月上旬及9月上旬~10月上旬形成两个典型发病高峰。其发生动态与气象因子显著相关,4~6月温湿条件适宜时病害加重,而7~8月高温干旱抑制病原菌活动,病情趋缓。
2.1.4 白腐病。主要为害果实,由青霉菌属和绿霉菌属引起。初期在果实表面形成白色霉状物,随病情发展,病原菌侵染果肉组织,引发水渍状软腐,导致果实局部凹陷、畸形,相较于正常果实会提前3~4d掉落,受侵染果实因组织溃烂,完全丧失食用价值。该病菌在落地病残果或土壤腐殖层中越冬,待环境温湿度适宜时,病菌通过雨水飞溅作用扩散至近地果实,形成初侵染源,后续经农事操作(如修剪、采摘)及风雨媒介二次传播,导致整株果实感染。若复合果蝇危害,常加剧白腐病流行强度。每年6~7月是白腐病的高发期。
2.1.5 凋萎病。主要为害枝叶,由拟盘多毛孢菌、异色拟盘多毛孢菌、小孢拟盘多毛细菌引起。发生时新生枝梢叶片率先表现急性青枯症状,后逐步枯黄直到枯死,一般7月中下旬开始发病,每年9月至次年3~4月为该病高发期。不同杨梅品种对病菌抗性表现差异显著,东魁杨梅更易感染此病,且过量施肥及修剪严重的果园更易感病。该病具有传播迅速、侵染力强的特点,在杨梅主产区呈现暴发流行态势,已对产业发展构成重大威胁。
2.1.6肉葱病。该病害主要侵染果实,是杨梅典型的生理性病害之一。初期症状主要表现为幼果表面不规则缎裂,果肉组织异常增生外突并伴随脱水性裂痕,致使果核暴露并发生褐变,随着果实发育,受害部位易吸引果蝇取食,使果实丧失商品价值和食用性。东魁杨梅发病率最高,一般树势衰弱、结果多的植株,或者树势过旺的植株中下部区域更易受害。
2.2主要虫害
2.2.1介壳虫。主要为害枝梢和叶片,是杨梅上的重要害虫。浙江杨梅上介壳虫的种类较多,已调查到柏牡蚝蚝、榆蚝盾蚝、锯腹奶盾纷、茶糖纷、樟网盾纷、蚌形纷等16种,其中柏牡蚓纷是为害的优势种。介壳虫雌成虫及若虫通过群集取食,造成枝叶失水枯死,呈现典型的“火烧状”症状,严重时整株萎薰死亡。柏牡蝎纷年发生2代,以受精雌成虫完成越冬,次年4月中旬开始产卵,若虫孵化始于5月中旬,6月上旬达到孵化高峰;第2代雌成虫于7月中下旬产卵,其若虫盛发期集中在8月中上旬。
2.2.2果蝇。主要为害果实。据调查,浙江地区有黑腹果蝇、拟果蝇、伊米果蝇等6种杨梅果蝇,其中黑腹果蝇和拟果蝇是优势种,也是妹妹种口。杨梅果蝇存在明显的世代重叠现象,在温度20~25℃、相对湿度65%~85%的环境条件下,其完整世代历期约为9~12d。雌蝇在成熟杨梅果实上产卵,适宜温度下1~2d即可孵化出幼虫,幼虫虹食果肉导致果实腐烂和脱落,老熟幼虫随落果进入土壤表层化蝇,经4~5 d的蚝期发育后羽化为成虫。成虫羽化后约2h即具备产卵能力,完成生活史循环。
2.2.3卷叶峨,主要为害枝叶。浙江地区主要有小黄卷叶蛾、褐带长卷叶峨、拟小黄卷叶蛾、拟后黄卷叶蛾、圆点小卷峨等5种,以小黄卷叶峨为主叫。其幼虫在新梢嫩叶上吐丝缠裹形成保护性虫苞,早晚时段啃食叶肉,老熟后结茁化蚝,导致新梢生长受阻,植株长势衰退,严重时新梢大面积坏死。小黄卷叶峨年发生4~5代,除第1代外,其余世代存在明显重叠现象,其中以5月中旬至6月中旬的第2代幼虫和7月上旬至8月下旬的第3~4代幼虫为害最为严重,常造成杨梅叶片大面积受损。
2.2.4尺蠖,主要为害叶片。主要为油桐尺蠖和核桃四星尺蠖2种,以油桐尺蠖为主。幼虫喜在阴天、傍晚啃食叶片,是一种暴食性害虫,发生猖獗时整株叶片被吃光,严重影响产量。油桐尺蠖在浙江年发生2~3代,以蛹在根际表土中越冬,1代幼虫发生期为5月中旬~6月上旬,2代幼虫发生期为7月下旬~8月下旬,3代幼虫发生期为9月下旬~10月下旬。
2.2.5粉虱,主要为害叶片。据调查,在浙江为害的杨梅粉虱类害虫有杨梅粉虱、黑刺粉虱、油茶黑胶粉虱和柑橘粉虱等,以杨梅粉虱为主。幼虫通过群集于叶背刺吸汁液,同时分泌大量蜜露覆盖叶表,引发煤烟病造成叶片早落、枝条枯死及树势衰退。杨梅粉虱年发生2~3代,世代间表现出明显重叠的现象,以2、3龄若虫在叶片背面越冬。
3 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
3.1农业防治技术
3.1.1选用健壮苗木。优先选用具有较强抗性的品种,如东魁杨梅、摹莽种杨梅、晚稻杨梅和丁吞杨梅等口。选择具有发达根系、长势良好、无病虫害的嫁接苗木移植。此外,加强育苗管理,采用浅栽种植方式,提高植株抵抗力。
3.1.2科学施肥。以稳产、高产、优质为目标,科学平衡施肥方案,合理增施钾肥、适度减少氮肥施放,严格控制磷肥使用,适时增补钙镁元素,并根据土壤养分状况针对性补充微量元素。根据高产施肥经验,N:P2Os:K2O的比例为1:0.5:2.6,有助于显著提高果实品质和产量。
3.1.3 合理密植。建园应优先选择向阳坡地,土壤以肥沃疏松的红黄壤、黄壤为佳。可春植或秋植,一般每hm2种植杨梅300~450株,株行距(4~5)×(5~6)m。初期按主干形树形,密植栽培,待树冠扩大后,采用开心形、圆头形修剪后可有效控制树体生长,显著改善果实着色、提早成熟期并提升品质。
3.1.4冬季清园。果实采收后至翌年1月,结合修剪,同步清除病株、杂草等并集中销毁。喷施石硫合剂或99%矿物油100~150倍液。此外,刮净树干老翘皮及粗皮后,用涂白剂均匀刷涂主干和主枝,有效清除病虫害越冬场所及病原菌。彻底清园并配合药剂防治,为来年生长期提供有利的生态条件。
3.2 物理防治技术
3.2.1防虫网室栽培。可在缓坡、弱风口果园,采用单株网室栽培方式,宜选择结果量达30kg以上、通过整形修剪树冠高度3.5m以下的杨梅植株,搭建棚面顶高出树顶80cm以上防虫网室,在采前40~50d(杨梅果蝇入园为害之前)进行单株全树覆盖。同时可在转色期通过覆盖防虫网+蓝色防雨布的方式,能获得综合品质最佳的杨梅果实。
3.2.2诱捕器诱杀。可在采前20d左右,将引诱剂装入诱捕器中,悬挂在离地1.5m外围树枝上,每隔10~20m挂一个,可低成本、高效地诱杀果蝇,减少其种群数量。引诱剂可采用低糖醋比例(糖:醋:水=1:2:17),并加入微生物源诱杀剂,配制成低糖醋比果蝇引诱剂。此外,可布设频振式杀虫灯、黑光灯、防虫板等物理诱杀装置,减少峨类害虫、天牛等危害。
3.3 生物防治
利用天敌昆虫、微生物和生物药剂等生物防治措施来抑制或消灭杨梅病虫害。通过构建天敌友好型生态环境,充分发挥捕食性天敌(如鸟类、两栖类、飘虫、草岭、蜕蚓等)和寄生性天敌(如赤眼蜂、丽蚓小蜂等)对杨梅害虫的生物控制作用。在必须实施化学防治时,应优先选用环境兼容性好的生物源农药和矿物源农药,以实现害虫综合治理。
3.4 科学用药
优先选用高效、低风险、易降解的绿色食品生产允许使用的农药,并基于有害生物监测数据,规范科学使用农药,包括适时防治、靶标用药、轮换用药、科学混配,以优化农药使用效率,减少施药频次与剂量,从而降低对生态环境的风险,提升杨梅质量安全水平。如4月下旬,可用苯醚甲环唑、噻嗪酮、氯虫苯甲酰胺等防治介壳虫、尺蟆、果蝇、卷叶蛾、褐斑病等病虫害;5月上旬,可用乙基多杀菌素、抑霉唑水乳剂、密菌酯等防治果蝇、卷叶峨、白腐病等病虫害。为确保杨梅质量安全和农药残留达标,必须严格执行农药安全间隔期规定,并在采收前20d进入绝对休药期,禁止施用任何化学农药及植物生长调节剂。
来源:青钱柳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