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兰州军区副政委,56岁升中将,58岁时与搭档双双被免职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1-18 10:44 1

摘要:2003年的北京,春天,全国的代表们正忙着开两会,报纸上全是国家发展的大事。

有人说,一个人一生最风光的时候,往往藏着他后来栽跟头的影子。

这话搁在肖怀枢身上,再合适不过。

2003年的北京,春天,全国的代表们正忙着开两会,报纸上全是国家发展的大事。

就在这当口,军队里扔出来一个炸雷,把所有人都给炸懵了——兰州军区副政委,肩膀上扛着两颗金星的中将肖怀šu,因为经济问题被“双规”了。

这可是建国以来头一个因为这事儿栽了的大军头。

消息跟长了翅膀一样飞回他老家浙江苍南,小镇上的人们听了,下巴都快掉地上了。

他们印象里,这可是衣锦还乡、跟大伙儿喝酒吃肉的大人物,是镇上飞出去的“金凤凰”。

咋就成了“军中第一贪”?

这事儿,得从头说起,得从那支让他引以为傲的部队说起。

肖怀枢一辈子最得意的事,就是他在第14集团军干过。

这支部队,往上倒根,那可是陈赓大将当年带出来的八路军386旅。

提陈赓,那在军史上可是个响当当的人物。

在太行山那疙瘩,他带的386旅跟一把尖刀似的,专捅日本鬼子的心窝子。

陈赓打仗不爱死守规矩,游击战玩得那叫一个溜。

两年多时间,跟日伪军干了二百多仗,打得鬼子在装甲车上都刷大标语:“专打三八六旅”。

这哪是恨,这分明是怕,是变相的佩服。

1938年,一个叫卡尔逊的美国佬,官不小,是驻华参赞,听说了陈赓的威名,非要跑去亲眼看看。

在部队里转悠了一圈,这美国人彻底服了。

他看到的是官兵一块儿吃饭,军官给士兵上课,整个部队纪律好得吓人,士气高得冲天。

他回去就写报告,说386旅是他在中国见过的最好的部队。

陈赓带兵,不光是仗打得好。

他这个人,没啥官架子,爱开玩笑,跟底下的小兵蛋子都能聊到一块儿去。

他知道,部队行不行,关键看干部。

所以他最下功夫的就是培养手底下那帮指挥员。

他不搞一言堂,开会就是让大家摆问题,吵吵嚷嚷地找办法。

有一次打神头岭,因为地图出问题吃了点亏,全旅上下都在骂娘,陈赓倒好,乐呵呵地跟大家说:“正好,正好!

敌人以为咱们撤了,咱们正好杀个回马枪,给他来个意想不到的!”

这种天塌下来当被子盖的乐观劲儿,加上脑子活、心疼兵,就成了这支部队的魂。

几十年后,年轻的肖怀枢进了这支英雄部队,当上了政委。

他打心眼儿里崇拜陈赓,把陈赓那一套当成自己的目标。

早些年,他确实也学到了几分真传。

时间一晃到了八十年代初,改革开放的口子一开,外头的风也吹进了军营。

那时候的肖怀枢还是个团干部,脑子特别灵光。

1984年,有家叫《瞭望周刊》的杂志还专门写过他,标题挺响亮,叫《改革者的脚步》。

文章里讲了这么个事。

有天肖怀枢下连队,一个叫梁丙春的小战士直接把他给拦住了,铁了心要退伍。

这梁丙春可不是一般的兵,他是农技学校毕业的,上过越南前线,打仗不怕死,连里正准备提他当班长、让他入党。

换了别的领导,碰上这种“不识抬举”的兵,早一顿臭骂了。

可肖怀枢没,他一屁股坐地上,拉着小梁就聊。

小梁也实在,说自己那点农技知识再不捡起来就全忘了,回地方还能派上用场,在部队待下去心里发慌。

肖怀枢劝了半天,说好兵在哪儿都能发光,可小梁就是王八吃秤砣——铁了心。

最后,肖怀枢没硬拦,还拍着他肩膀说祝他回去发大财,大笔一挥批了。

这事儿没过多久,又来一件。

炮兵连有个兵,高考没考上才来当的兵,总觉得在部队没前途,提干也轮不上自己,脑子一热,居然跑到峨眉山要出家当和尚。

连队主官气得要死,嚷嚷着非把这兵开除了不可。

结果人被庙里主持给劝回来了,肖怀枢又亲自找他谈心。

了解到这兵就是心里憋屈,觉得没奔头,肖怀枢干脆也批了他退伍。

接连两个好兵就这么走了,肖怀枢晚上睡不着觉了。

他没觉得是兵的思想有问题,反倒开始琢磨自己:“为啥部队留不住这些有想法的年轻人?”

他把架子全放下了,中午吃饭端着饭碗就凑到战士们堆里,东家长西家短地拉家常。

这么一来,战士们才敢说心里话:“首长,您老教育我们好好干,可干完了呢?

退伍回家干啥去?

心里没底啊。”

“就是,能不能让我们在部队学点手艺,回去了也能找口饭吃?”

这些大白话,一句句跟锤子似的,全敲在了肖怀枢心上。

他猛然醒悟,和平年代,不能光教战士怎么打仗,还得教他们怎么生活。

他想起了邓小平同志讲的,要把军队办成一个大学校。

对啊,大学校不光培养军人,也得培养建设地方的人才。

一个大胆的想法在他脑子里冒了出来。

他要在团里搞技术培训班。

消息一传出来,反对的人不少,说这是“不务正业”,是迎合战士的“个人主义”。

肖怀枢顶着压力,硬是在团里开了写作班、会计班、兽医班,还有教修拖拉机的农机班,让战士们自己挑着学。

他给这个想法起了个名字,叫培养“两用人才”——既是保卫国家的兵,又是建设家乡的匠。

结果让人没想到。

战士们学技术的劲头比搞军事训练还足,一个个跟打了鸡血似的。

很多人退伍前就拿到了相当于中专的证书。

这些人一回到地方,立马成了香饽饽。

更关键的是,学技术也没耽误打枪开炮,全团那年的实弹射击考核,44次全是优秀。

这一下,肖怀枢彻底出名了。

他成了军队改革的先锋人物,被看作是能跟着时代走的干部。

上头的领导很欣赏他,他的路也越走越顺。

从团里到军里,再到大军区,官越做越大。

1994年,他成了兰州军区副政委,戴上了少将的肩章。

到了56岁那年,肩章上又多了一颗星,成了中将。

可人就是这样,顺风顺水的时候,最容易忘了自己姓啥。

当权力大到一定程度,以前那些清晰的目标,好像被什么东西给糊住了。

有消息说,官大了以后,肖怀枢慢慢变了。

他不再是那个跟战士坐一个板凳上聊天的政委了。

他对一些下属的胡作非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还通过自己的亲信,把手伸到了地方的工程项目里。

更有人传,他儿子在兰州跟一些不三不四的人搅和在一起,打着他的旗号,到处包揽工程,赚得盆满钵满。

其实早在1999年,就有人写信告他的状了。

他手下一个干部还因为经济问题被免了职。

可那次,肖怀枢自己却一点事没有,稳稳当当。

也许就是这一次的“有惊无险”,让他觉得自己的位置够高,权力够大,能给自己砌一道谁也推不倒的“防火墙”。

他忘了,那身军装,那颗将星,是人民给的,不是他个人的护身符。

当他开始用这份权力为自己和家人捞好处的时候,这颗将星就已经开始蒙上灰了。

2003年那把反腐的利剑落下来时,一切都晚了。

他曾经那么努力地想成为陈赓那样的将领,学陈赓的带兵方法,学陈赓的乐观豁达。

可他最终却忘了陈赓和那些老一辈革命家身上最根本的东西——干净,不伸手。

2004年,军事法院以受贿罪判处肖怀枢无期徒刑。

那颗曾经在无数士兵心中闪亮的将星,最终在法庭的判决声中彻底熄灭了。

参考文献:

新华社. (1984). 改革者的脚步——记某团政委肖怀枢. 《瞭望周刊》.

卡尔逊, E. F. (1940). The Chinese Army: Its Organization and Military Efficiency. Institute of Pacific Relations. (提及对386旅的观察).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2015). 盘点十八大后军队落马“老虎”. (背景资料参考).

来源:小晓爱说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