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相爱5年,他从没说过我爱你,只会用“指尖麻得舒服”“心跳撞得晃”形容心动,连喜欢都要拆成“心跳快、手心出汗”,像在解一道严谨的理科题。
“一和你聊天,我的指尖就麻掉了。”
这是自闭症共患多动症的陈默,对NT女友李婷最特别的情话。
相爱5年,他从没说过我爱你,只会用“指尖麻得舒服”“心跳撞得晃”形容心动,连喜欢都要拆成“心跳快、手心出汗”,像在解一道严谨的理科题。
这个确诊ASD+ADHD的男生,反差感藏在细节里:前一秒能把浪漫恋爱聊成“科研课题”,下一秒见了美食就忘了钻牛角尖,转头就向李婷道歉。
李婷把他们的故事发上网,评论区不乏刺眼的声音——“跟他谈恋爱是博关注吧?”“你根本不懂孤独症!”
但亲友们慢慢看清:既然陈默这么好,那些所谓的标签还重要吗?
大米和小米联系了这对恋人,想听听他们爱情背后,那些不被标签定义的温暖。
两个“直击本质”的人相遇
陈默容易发呆,说话时眼神偶尔会飘向远处,用词严谨得像在发表学术论文,谈到感兴趣的话题时,他的眼睛会突然亮起来。
这是李婷对他的第一印象。
那天,李婷半开玩笑地说起自己幼时语言发育迟缓的经历:“三岁半才会说完整句子,到现在还是经常忽略别人的情感暗示,前段时间我自测可能有轻微自闭倾向。”
没想到陈默认真地回应:“我从小就觉得和人交往很费劲,但一直以为只是性格使然。”
这次看似随意的对话,成了他们关系的起点。
在残联工作的陈默每天接触特殊儿童,却从未想过自己可能也是神经多样性群体的一员。
在他眼中,自己只是比同龄人更较真一些——他习惯把每件事都分解成逻辑步骤,社交场合总是暗自计算该什么时候微笑、点头。
相处中,李婷发现他们之间存在着奇妙的认知共鸣:都不太在意社交场合的寒暄客套,更喜欢直接交流实质内容。正是这种删繁就简的思维模式,让两个习惯直击本质的灵魂迅速靠近。
在确认恋爱关系之前,陈默花了很长时间去界定什么是喜欢,对他来说,这不是一种抽象的感觉,而是一系列具体的生理反应:心跳加速、手心出汗、面色潮红。他甚至一度怀疑,自己心跳加速是因为交感神经兴奋,是该战斗而非恋爱。
和李婷交流时,陈默的思维会变得异常活跃,而与其他人交谈时则常常陷入脑雾状态。正是这种独特的连接,让他确信自己对李婷的感情。
后来,在李婷的建议下,两人去医院做了检测,结果显示李婷没有自闭症,而陈默被确诊为自闭症谱系(ASD)合并注意力缺陷多动症(ADHD)。
拿到诊断报告后,陈默认真地建议李婷重新考虑这段关系。但在李婷看来,这份诊断没有改变什么,反而帮助她更好地理解陈默的特质。两人决定继续携手走下去。
确立关系后的第一个月,陈默主动把工资卡交给李婷:“我管不住钱的。”陈默很难控制消费冲动,常常“今朝有酒今朝醉”,为此,李婷开始尝试每天给他适量的零用钱,帮助他建立理性消费习惯。
这种安排让两人都感到舒适。“美食确实很诱人”,陈默坦言,“但有人帮忙规划,生活反而更从容。”不过,李婷始终希望陈默能慢慢学会独立管理财务。
相爱数年后,这对恋人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双双辞去稳定的机关和特校工作,一起南下广州、深圳发展。在那里,他们专注于从认知神经科学角度研究儿童问题行为。
值得一提的是,陈默来自江苏一个传统观念较重的家庭,却选择放弃体制内的安稳工作,跟随李婷一起闯荡。这个决定,让李婷更加确信自己的选择没有错。
“这到底是ADHD的冲动特质,还是因为爱?”
每当有人问起,李婷总是笑着说:“其实没必要分那么清楚,这就是他最真实的样子,也是我爱他的全部理由。”
恋爱中的独特互动
5年来,陈默从未对李婷说过我爱你这三个字,而是用各种比喻或生理感知描述:
“心脏跳得太快,撞得我前后摇摆……”
“好想挠自己心脏,像被猫尾巴撩动着,痒痒的。”
“一和你聊天,我的指尖就麻掉了,很舒服的那种。”
这些生动的描述,成了他们之间特殊的爱情密码。
他们的日常生活充满了意想不到的浪漫时刻。一次在厨房做饭时,陈默突然引用《道德经》“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那我们就是世界上最快乐的两只小狗!”
李婷先是一愣,随即会心一笑。这样的时刻常常让她觉得,理解陈默的情感表达“很费脑细胞”,但这种充满哲思的告白也让她觉得珍贵。
当然,相处中也会有摩擦。矛盾主要源于陈默的双A特质:ADHD让他对负面信息异常敏感,ASD又促使他必须把每个问题都分析透彻。
聊天时,陈默总是不自觉地把话题上升到理论层面,有一次李婷忍不住发问:“难道我们谈恋爱是为了做科研?“而他却认真地回答:"做科研,是我懂你爱你的必要不充分条件。"
“刚开始我还会跟他争辩,”李婷说,“后来发现根本说不过他,但有趣的是,他这种状态通常持续不了多久——刚长篇大论完某个问题,5分钟后看到冰箱里的美食或刷到搞笑视频,就会突然意识到自己钻牛角尖了,然后跑来道歉。”
陈默的书桌总是贴满五颜六色的便利贴:
“宝宝最喜欢吃薯条了。”
“我跟宝宝的恋爱纪念日是X月X日。”
“睡前一定记得要给宝宝倒杯热水。”
“我的记性总是不太好……”陈默偶尔会露出懊恼的神情。但在李婷眼中,这些略显笨拙的便利贴,比任何情话都温暖。
这种特质让陈默生活中常常丢三落四,但在关键时刻却异常可靠。在灾区救援时,他的双A特质反而成为优势,他凭借敏锐的观察力和独特的思维方式,成功帮助了多名受困者。
“与人交流就像在做同声传译。”陈默这样形容自己的社交状态,他需要不断将自己的思维“转译”成大众能理解的语言模式。
尽管在专业场合他能流畅地阐述观点,但每次社交活动后,都会像被抽干电池的机器人,回到家就瘫在沙发上动弹不得。
唯有和李婷在一起时,陈默才能完全卸下防备。不需要刻意组织语言,不必考虑社交礼仪,他可以安静地发呆,可以突然谈论哲学,可以放任思绪漫游。
在这个充满各种社交规则的世界里,他们找到了最舒适的相处方式——不需要改变对方,只需要理解彼此的不同。
爱的是人,无关标签
当李婷和陈默的恋情公开时,亲友们的反应各不相同。
有些人最先注意到的是陈默的幽默、才华和真诚;而另一些人则会把关注点放在自闭症这个标签上。
但随着相处时间推移,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发现:既然陈默这么好,那些所谓的标签还重要吗?
在日常生活中,真正了解他们的亲友从不会刻意提起自闭症,偶尔出现的小误会,往往通过简单沟通就能化解。
然而网络上的声音则复杂得多。当李婷在社交平台分享他们的恋爱故事时,评论区总会出现一些刺眼的声音:“跟傻子谈恋爱是为了博关注吧?”“你根本不懂真正的孤独症患者什么样!”
这些网友不认识陈默,却自诩比身为特教老师的李婷更了解自闭症。
作为神经科学研究者,李婷清楚地知道,陈默的ASD和ADHD特质,就像星座、属相或MBTI人格类型一样,只是他众多特质中的一个方面。
在她眼中,陈默首先是一个有思想、有才华的独立个体,其次才是一个神经多样性人士。
“我们爱的从来不是标签,而是标签之下的那个鲜活的人。”这句话道出了他们感情的本质。爱的形式可以不同,但核心永远是理解与接纳。
对于未来,他们保持着自然从容的态度。无论是结婚还是同居,都相信时机成熟时自会有答案。关于生育问题,可能的遗传因素并不会成为他们的顾虑。
“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李婷说,“如果将来我们的孩子确实与众不同,我们完全有能力为他创造适合的成长环境。毕竟,幸福的人生从来不止一种标准答案。”
当被问及如何与自闭症谱系人士相处时,他们的建议很简单:“像对待普通人一样对待他们,给予平等的尊重和理解。”
来源:大米和小米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