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资治通鉴》:于是叔孙通使征鲁诸生三十馀人。鲁有两生不肯行,曰:“公所事者且十主,皆面谀以得亲贵。今天下初定,死者未葬,伤者未起,又欲起礼、乐。礼、乐所由起,积德百年而后可兴也。吾不忍为公所为。公去矣,无污我!”叔孙通笑曰:“若真鄙儒也,不知时变。”遂与所征三
《资治通鉴》:于是叔孙通使征鲁诸生三十馀人。鲁有两生不肯行,曰:“公所事者且十主,皆面谀以得亲贵。今天下初定,死者未葬,伤者未起,又欲起礼、乐。礼、乐所由起,积德百年而后可兴也。吾不忍为公所为。公去矣,无污我!”叔孙通笑曰:“若真鄙儒也,不知时变。”遂与所征三十人西,及上左右为学者与其弟子百馀人,为绵蕞,野外习之。月馀,言于上曰:“可试观矣。”上使行礼,曰:“吾能为此。”乃令群臣习肄。
什么是时变呢?这是一时走向了长久。叔孙通所事者且十主——那是求一时的、那是一时的工作,而从此后要走向求长久了。
为简易——故能长久。
之所以礼乐兴要百年,,
1、那是因为繁琐,而刘邦的礼乐是为简易——所以,一时就能起。
2、而此前的礼乐是一地的,所以,要兴起来传播到各地,就要足够长的时间——比如一百年。而刘邦是全国范围内的。
所以是时变了。
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
从一时走向了长久,从一域走向了全局——这就是时变。
而那两个鄙儒——只知教条,却看不出刘邦建立的政权的全国性、长久性,看不出叔通孙的一时性,结果就被教条所困——于是成了鄙儒。
吾能为此。
刘邦做事情,是考虑可行性的。
这种可行性,来自于对群臣的了解,而这种了解,又来源于这样的一个习惯——如之奈何,在这个问题下,对群臣就有了很充分的了解,把对方的答案还原到
1、对方的长处
2、对方的需要
也就大体做到了知己知彼。
另一方面,这种了解,也来自于刘邦换位思考的习惯——通过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去考虑、去决策 ,就做到了合情合理。
比如,
赵相奏斩常山守、尉,曰:“常山二十五城,豨反,亡其二十城。”上问曰:“守、尉反乎?”对曰:“不反。”上曰:“是力不足也。”赦之,复以为常山守、尉。
只有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才能找到原因——是力不足也,而为了保存自己、只好赞同对方一起反。
正是这种换位思考——让刘邦做出了正确的处置——赦其罪,从而分化瓦解了反叛的队伍。
淮南王至,上方踞床洗,召布入见,布大怒,悔来,欲自杀。出就舍,帐御饮食从官如汉王居,布又大喜过望。
正是这种换位思考,英布也是一个王,所以,帐御饮食从官如汉王居,以此得英布之心。
正是不给部属过于超越部属能力的事情,所以,刘邦才能以一县之才打天下。而部属也在经历中,训练了能力,最终长处越来越长,直至于成为王侯将相。
没有人一生下来就是王侯将相,也没有人不经过历练就能成为王侯将相。
这与刘邦的总是考虑可行性——是有巨大的关系的。
小结,
1、要观察事物的性质,是一时的还是长久的,是一地的、还是全国范围的。
一切依时间、地点和条件而转移。当这个时间从一时走向了长久。从一地走向了全国的时候,就是时变了。
2、要考虑事情的可行性。
对于没有把握的,就要做好失败的准备,做好风险控制——配置有限的资源,即使失败,损失也是有限的。
这样,渐渐的发现可行性。不轻易否定、也不轻易肯定,关系是容错性——对于自己能支撑犯10次错的错误,大可尝试验证其现实可行性——人才就是在这个验证中冒出来的。
来源:虎妞儿读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