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网上有位博主说了段话,挺多人点赞的。他说啥呢?他说:“我压根不担心中国打不赢日本,我真正担心的是,万一哪天咱们又赢了,会不会老毛病犯,又开始心软、发善心了?”
咱们就唠点实在的:赢了日本之后,咱们该咋办?
网上有位博主说了段话,挺多人点赞的。他说啥呢?他说:“我压根不担心中国打不赢日本,我真正担心的是,万一哪天咱们又赢了,会不会老毛病犯,又开始心软、发善心了?”
这话听着是不是有点扎心?但仔细一品,好像确实戳到了不少人的痛点。咱们今天不扯那些高大上的理论,就用大白话聊聊这个事。
咱们先翻翻老黄历,看看老祖宗是咋干的。
历史上,咱们可不是没赢过。远在唐朝那会儿,公元663年,白江口那一仗,唐朝水军就把当时叫“倭国”的日本水师给揍得找不着北,几乎是全军覆没。按常理说,这时候应该乘胜追击,直接把对方打服帖算了,对吧?
但唐朝没有。唐朝选择了啥?选择了“以德服人”。打败了你,不但不封锁你,反而把大门敞开,欢迎你派“遣唐使”过来学习。咱们老祖宗那时候多实在啊,把家里压箱底的好东西——先进的文化、牛哄哄的制度、各种厉害的技术,几乎是倾囊相授,手把手教给了这个隔海相望的岛国。
咱们以为这是展现了天朝上国的气度,用仁义能换来对方的感激和友好。可结果呢?结果到了明朝,这些学了咱们本事的人,转头就组成了“倭寇”,跑到咱们东南沿海杀人放火、抢劫掠夺,把咱们教他们的“礼仪廉耻”忘得一干二净。这就好比你好心教邻居家孩子本事,结果这孩子学成了,反过来天天砸你家玻璃,你说憋屈不憋屈?
时间再拉到近代,甲午战争。这回是日本占了上风,人家可一点没跟咱们客气。《马关条约》签下来,硬生生从咱们这榨走了2.3亿两白银,那可是天文数字!他们拿着这笔钱,转头就全部投进了军队建设,磨刀霍霍,为后来全面侵略中国做足了准备。人家可没跟你讲什么“仁义道德”,信奉的是“趁你病,要你命”。
最让人心里不是滋味的,是抗战胜利之后。咱们经历了那么惨烈的牺牲,终于赢了。当时作为战胜国,我们是有权向日本索要巨额战争赔偿的,算下来有1200亿美元之多。但最终,出于各种复杂的考虑(比如想让日本老百姓少受点罪,希望促进中日友好),我们主动放弃了这笔天文数字的赔偿,实际拿到手的物资,连咱们损失的零头都算不上。而且,对很多手上沾满鲜血的日本战犯,咱们也给予了远超国际惯例的宽大处理。
咱们当时的想法很善良:我都这么大方了,放你一马,你总该良心发现,好好反省一下自己的罪行了吧?
可现实呢?现实狠狠地给了我们一记耳光。
日本拿着咱们让渡的巨额利益,经济迅速复苏,日子过得越来越滋润。但他们是怎么“回报”咱们的善意的呢?他们修改自己的历史教科书,千方百计地否认甚至美化侵略历史;他们的政客年复一年地跑去参拜供奉着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咱们那些在战争中受害的老百姓,想去日本打官司索赔,简直是难如登天。
到了今天,2024年了,中日贸易额超过3000亿美元,他们从咱们这赚走了大把的钞票,可在一些原则性问题,比如历史问题和台海问题上,不仅不收敛,反而时不时跳出来挑衅一下。
这么一看,是不是感觉咱们历史上的几次“心软”和“仁义”,非但没换来感激,反而有点像“农夫与蛇”的故事里的那个农夫?
所以,那位博主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他担心的不是咱们的实力,而是咱们在赢得胜利后,那种过于理想化的“善良”。真正的强大和大国气度,绝对不是无原则、无底线的退让和原谅。对强盗讲仁义,有时候就是对自家受害的先烈和同胞的残忍。这话听起来可能有点冷酷,但历史一次又一次地验证了这个道理。正义要想真正得到伸张,就必须让作恶者付出应有的、相匹配的代价。
那么,唠到最后,咱们得想想:以后万一再遇到类似情况,到底该咋办?
是继续坚守“仁义”的老路,不管对方是君子还是小人?还是应该学会更聪明、更务实,把“坚守底线”放在第一位?这个“底线”就是:必须让侵略者受到刻骨铭心的教训,让他们永远记住挑战底线的后果,这样才能真正阻止悲剧重演。
这绝不是鼓吹冤冤相报,而是为了对历史负责,对为我们今天幸福生活付出生命的先烈们负责,也是对咱们子孙后代的安宁负责。你觉得呢?欢迎在评论区一起唠唠你的看法。
来源:小谢侃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