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播客杀出血路,高知用户抢着买单,慢内容成圈内年度最大黑马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1-18 10:42 1

摘要:各种预测也在往上走,有机构给出的数据显示,到2025年整个播客市场有望冲到几十亿元级别,背后是一亿多听众在稳定增长,而且不只是图一乐,而是愿意掏钱买单。

2024年,中国内容行业里有一件事很扎眼,看起来节奏很慢的视频播客,反而成了不少人真正赚到钱的新路子。

各种预测也在往上走,有机构给出的数据显示,到2025年整个播客市场有望冲到几十亿元级别,背后是一亿多听众在稳定增长,而且不只是图一乐,而是愿意掏钱买单。

仔细看会发现,给这门“慢内容”付费的人,他们大多受教育程度不低,集中在一线和新一线城市,平时消费能力也不差,这群人刷短视频也刷,但越来越多开始觉得那样下去只是在耗时间。

他们发现,花半小时到一小时看一场完整的对谈或复盘,不但能听到完整的故事,还能学到成系统的东西,于是就开始愿意花几块、几十块去看一整期内容,这种把钱和时间一起投给深度内容的习惯,就是这门生意能做大的底子。

在海外平台上,这种趋势同样清楚。有的创作者靠稳定输出长视频,通过会员和订阅,每年就能拿到可观的收入。

这个现象说明,只要内容够扎实,观众愿意长期跟着看,慢节奏反而能撑起更稳的商业回报,这和过去只看播放量、只追热点的思路已经完全不一样。

各大平台对这件事的态度也在变化,不再只是给短视频推流,而是专门拿出预算扶持播客创作者。有的平台直接拿出几十亿级别的流量和补贴,还在核心城市开放免费的录制空间,又上线各种剪辑和制作工具,希望让创作者少花点成本,把精力放在内容本身上。

视频平台也在和创作者分成,有的单季度就拿出上亿美元,这些钱最后都会反映在创作者的积极性和内容质量上。

随着越来越多成功案例出现,变现方式也不再局限于广告。一些团队在视频播客里做口碑,积累起一群愿意长期追随的观众,再顺势推出自己的周边产品,比如T恤、文创小物,销量一点点累积起来,最后发现电商收入甚至超过广告。

有的头部创作者则把广告分成、会员订阅、线下活动、周边售卖都串在一块,这样一来,即便平台流量有起伏,整体收入也不会一下子掉到底。

不过,站在普通创作者的角度来看,这条赛道并不轻松。想拍出像样的视频播客,设备、灯光、收音、后期样样都要花钱,一套基础配置下来就是一大笔投入,如果没有足够的积蓄,单是起步就很吃力

更麻烦的是,就算设备齐了,内容要真有东西才行,想长久更新,更需要持续学习和整理思路,这对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消耗非常大。

同时名人进入这个领域后,差距被放大得更明显。像罗永浩、鲁豫这样本身就自带话题的人,只要开个节目,很容易就把百万级的播放和大品牌广告拿到手。

而普通创作者没有资源、也没团队,一边担心没流量,一边还要承担成本压力,很多人卡在“赚不到钱就没法继续投入”的尴尬状态。

再加上一些机构开始批量制造模版化播客,套用类似的结构和话题,甚至照着国外内容改编,看起来热闹,但真正有新意的内容反而被淹没,久而久之用户会对这类节目失去耐心。

想让“慢内容”这门生意不只是热一阵,而是走得久一点,需要三方都做点调整。平台要有耐心,不只把资源砸在名人身上,而是多给那些在细分领域扎下去的创作者一点机会,利用技术手段帮他们把制作门槛降下来,别让好内容因为成本扛不住而消失。

创作者要认清现实,快钱不好赚,与其跟风追热点,不如踏实打磨自己擅长的话题,保持真诚表达,从内容出发去延伸出知识服务、电商周边等收入渠道,让自己不会一下子被流量绑死。

对观众来说,一个完整看完的节目、一条认真写下的评论、一次不犹豫的付费,都是在推动这个行业往好的方向走。当创作者发现,只要好好做内容,就有人愿意买单,他们就没必要为了一个点击率去牺牲自己的判断,这样做出来的节目也更有可能回到内容本身。

快时代并不会消失,但在无数碎片化信息缝隙里留出一块属于“慢内容”的空间,让时间花在有价值的内容上,正在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共同选择,这也是视频播客能在这个时代站稳脚跟、赚到真金白银的根本原因。

来源:修竹书生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