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登罹患前列腺癌,性生活频繁竟是关键因素?看看研究怎么说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5-19 15:41 1

摘要:就在今天(2025年5月),一则消息震动了全球媒体:美国现任总统乔·拜登被确诊患有前列腺癌。这位高龄仍在政坛一线奔波的总统,长期以来被视为“精神与身体都异常坚韧”的代表人物。就在几周前,他还在一次竞选集会上滔滔不绝地发表演讲,目光炯炯,声音洪亮,很难让人把他与

就在今天(2025年5月),一则消息震动了全球媒体:美国现任总统乔·拜登被确诊患有前列腺癌。这位高龄仍在政坛一线奔波的总统,长期以来被视为“精神与身体都异常坚韧”的代表人物。就在几周前,他还在一次竞选集会上滔滔不绝地发表演讲,目光炯炯,声音洪亮,很难让人把他与“癌症”这样的词汇联系在一起。然而,癌症从不因为你是总统就心软一分。

更令人意外的是,几家国际媒体援引不具名白宫医生团队成员的说法称,“性生活频繁”可能是导致此次前列腺癌的高危因素之一。消息一出,公众哗然。医学界与舆论界掀起一场激烈争论:性生活频繁真的会导致前列腺癌吗?这是误读,还是确有其事?一时间,关于性、关于衰老、关于男性健康的讨论,裹挟着公众的好奇心、恐惧感与猎奇心理,以惊人的速度扩散开来。

作为一名医学科普工作者,我在震惊之余,也深感这是一个难得的契机,去认真梳理这场与全球男性息息相关的医学话题:前列腺癌

本篇文章将立足医学研究与临床现实,深入探讨如下问题:

拜登前列腺癌的真实风险因素可能是什么?性生活频繁与前列腺癌究竟有没有直接联系?男性如何识别前列腺癌早期症状?年龄、遗传、饮食、荷尔蒙等其他风险因素的权重如何?对男性健康最有价值的预防建议有哪些?

希望这篇文章不仅是一次知识的传递,也是一场有温度、有思考的对话。

✅1. 前列腺是什么?

前列腺是男性特有的一种性腺器官,位于膀胱下方,包裹着尿道的上段。它的主要功能是在射精时分泌前列腺液,为精子的活动提供营养和液体环境。正常成年男性的前列腺大小如一颗栗子,约20克左右,但随着年龄增长,其体积可能逐渐增大。

✅2. 前列腺癌有多常见?

前列腺癌是全球男性中发病率第二高的癌症,仅次于肺癌。在美国,每年约有25万人被诊断患有前列腺癌,其中超过3万人因此死亡。据美国癌症学会估计,75岁以上男性的前列腺癌发病率高达17%。而在拜登这样的高龄人群中,几乎可以说是“高危中的高危”。

在中国,前列腺癌的发病率相对较低,但随着生活方式的“西化”,这一疾病正在快速增长,尤其在大城市中呈现明显上升趋势。值得一提的是,与肺癌、肝癌等高致死率癌症不同,前列腺癌具有一种“慢性癌症”的特性——许多前列腺癌患者即便不接受治疗,也可能因为其他疾病先离世。这并不意味着可以掉以轻心,而是强调应精准识别、合理干预。

✅1. 研究怎么说?——关于性生活频率与前列腺癌的科学证据

当公众被“性生活频繁可能诱发前列腺癌”这样的标题吓得不轻时,医学研究却给出了一个更为复杂、但也更加客观的答案。事实上,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多项大型流行病学研究都针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以下列举三项具有代表性的研究:

●(1)哈佛大学健康专业人员随访研究(Health Professionals Follow-up Study, 2004)

◉研究机构:哈佛公共卫生学院

◉发表期刊:《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子刊《Urology》

◉样本规模:29,342名美国男性,年龄介于46–81岁之间

◉研究内容:研究人员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记录了受试者的射精频率(含自慰、性生活、遗精等),将其划分为月射精次数

研究结论:与射精频率最低组(每月

(2)澳大利亚墨尔本男性健康与生活方式研究(Melbourne Collaborative Cohort Study, 2008)

◉研究机构:墨尔本癌症研究中心(Cancer Council Victoria)

◉发表期刊:《BJU International》

◉样本规模:2,338名男性,跟踪时间超过17年

◉研究内容:该研究重点考察了性行为频率与前列腺癌不同分级(Gleason评分)之间的相关性。研究对象分为前列腺癌确诊组和健康对照组,比较其青壮年时期(20岁–40岁)和中年时期(40岁–60岁)的性活跃度。

研究结论:与性行为频率较低者相比,那些在年轻时期(20–30岁)性生活较频繁者(每周≥5次)患低级别前列腺癌(Gleason评分

(3)欧洲前列腺癌与荷尔蒙研究(European Prospective Investigation into Cancer and Nutrition - EPIC, 2016)

◉研究机构:欧洲癌症与营养前瞻性调查(EPIC)

◉发表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ncer》

◉样本规模:约14万名欧洲男性,涵盖10个国家

◉研究内容:EPIC研究原本关注饮食与癌症之间的联系,但在性健康子项目中,研究人员采集了包括性生活频率、性功能状态、性传播疾病史等在内的性行为数据,分析其与前列腺癌发病之间的关系。

研究结论:研究未发现性生活频率本身与前列腺癌总体风险存在统计学显著相关。相反,一些性生活频率高的受试者往往表现出较佳的体能水平和更健康的荷尔蒙状态,这可能间接反映出他们处于更良好的健康轨道上。研究强调,应避免将“性活跃”误读为前列腺癌的危险信号。

✅2. 可能的误读与炒作

“性生活频繁”这一说法,很可能是媒体夸大或误读。临床医生在采集病史时,通常会问及性激素水平、性生活状态、性功能障碍等信息,以评估雄激素驱动下的前列腺活跃度。而媒体则可能将“性活跃”简单粗暴地等同于“性生活频繁”,进而引发误解。

从科学角度看,性生活频率只是身体激素状态的一个间接指标,并非病因本身。

●1. 年龄:最大风险因素

超过65岁的男性,罹患前列腺癌的几率急剧上升。拜登现年82岁,这本身已是极高风险。

●2. 家族史与遗传基因

如果直系亲属(如父亲、兄弟)曾患前列腺癌,风险会增加2~5倍。某些基因变异如BRCA2也与前列腺癌高度相关。

●3. 种族因素

非洲裔男性患病率与致死率显著高于白人和亚裔,原因可能涉及基因表达差异、激素水平、医疗可及性等多个因素。

●4. 饮食与生活方式

◉高脂肪、红肉摄入:与前列腺癌风险增加有关;

◉西式饮食结构:高糖、高热量;

◉久坐、肥胖:代谢综合征可能加剧前列腺炎症环境;

◉抽烟、饮酒:对激素代谢与前列腺功能有不良影响。

●5. 荷尔蒙因素

睾酮是维持前列腺生长的重要激素。高水平睾酮,尤其是外源性睾酮补充治疗,可能刺激潜在肿瘤发展。

前列腺癌早期往往没有明显症状,这也是它“隐形杀手”的可怕之处。但以下一些症状值得引起重视:

夜尿频繁尿流变细排尿无力、滴漏尿中带血骨盆疼痛、下背痛性功能下降或射精痛

这些症状虽然也可见于前列腺增生或前列腺炎,但对于中老年男性而言,应及时进行PSA(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检测和直肠指检。

拜登的诊断不是孤例,而是无数男性可能面对的宿命缩影。在日常临床中,我见过太多拖延检查的病人,他们往往在晚期时才寻求帮助,甚至因为性羞耻感或误解而拒绝体检。

我们不能决定是否患癌,但可以决定是否及早发现。以下几点建议,送给每一位男性及其伴侣:

40岁以上定期体检,尤其是有家族史者;保持健康体重,避免腹部肥胖;多吃蔬果,减少红肉和高脂饮食戒烟限酒,规律运动理性看待性生活与性功能问题,积极与医生沟通。

在写下这篇文章最后一段时,我想到的不是拜登本身,而是所有在癌症边缘苦苦挣扎的普通人。他们没有总统的医疗资源、没有媒体的聚光灯,只有冷冰冰的病理报告和家人焦急的目光。我们可以调侃、揣测、议论拜登的“性生活”,但真正应该讨论的,是一整代男性对自身健康的认知与觉醒。前列腺癌的发生,或许不只是一个生物学事件,也是一种现代男性与自身身体长期疏离后的必然代价。

最后,别让“晚发现”成为你命运的代名词。

参考文献:

1、Harvard T.H. Chan School of Public Health. "Why more sex may lower prostate cancer risk." (hsph.harvard.edu)

2、Boston University School of Public Health. "Ejaculation May Lower Prostate Cancer Risk." (Boston University)

3、Harvard Health Publishing. "Ejaculation frequency and prostate cancer." (Harvard Health)

4、MDPI. "Reduction of Prostate Cancer Risk: Role of Frequent Ejaculation-Associated Mechanisms." (MDPI)

5、PubMed. "Ejaculation frequency and subsequent risk of prostate cancer." (PubMed)

来源:卢医说泌尿男科i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