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但话说回来,这封信里头,除了父子政治立场对着干,还藏着一个不为人知的家门里的腌臜事——蒋介石欺负他原配毛福梅,还有小蒋经国,当年是怎么在这样的风暴里长大的。
1935年1月23日,苏联一张报纸《列宁格勒真理报》上,赫然出现一封信。
这封信,来自一个叫蒋经国的人,写的是他自己的父亲蒋介石。
信里的话,真是让人掉下巴:写得剑拔弩张,说恨不得把父亲“杀戮”、“消灭”。
这么一封信,跟一颗炸弹似的,在当时的中国政坛和蒋家内部,搅起了天大的风浪。
但话说回来,这封信里头,除了父子政治立场对着干,还藏着一个不为人知的家门里的腌臜事——蒋介石欺负他原配毛福梅,还有小蒋经国,当年是怎么在这样的风暴里长大的。
苏联那段日子:“被送去的孩子”,是被“逼”出来的反击?
说起蒋经国,那可是国民党眼里未来的接班人,蒋家子弟。
可他怎么就在大老远的苏联,跟亲爹闹到这步田地,公开决裂呢?
这事儿得说到1925年。
那时候,国共两党合作,大家都想干一番事业。
年少的蒋经国,就这么被派去了苏联读书,说是接受革命思想的洗礼,好像是他爹也默许了。
可没成想,到了1927年,“四一二”政变一出,国共关系彻底翻脸。
蒋介石的名声一下子跌到谷底,而远在苏联的蒋经国,处境那就别提多尴尬,多难了。
接下来的十年,直到1937年才算“赎”回来,回到中国。
蒋经国在苏联的那些年,真是憋屈,也带着一股子屈辱。
他后来写回忆录,《在苏俄的日子》里,把那十二年的日子形容成“身心都受了伤,这辈子都忘不了”。
那时候,他就是他爹留在苏联的“人质”,国内政治老不稳定,家里又隔着千山万水,一个人在外头孤零零的,里里外外一股子压力,压得他喘不过气。
就在这样的光景下,1935年那封《给母亲的公开信》就这么冒出来了。
信里,蒋经国可没给蒋介石留一点情面,骂他“用那么凶残的手段,杀了成千上万的中国兄弟”,说他“前后三次卖中国人的东西”,直接把他骂成“中国人的敌人,你儿子的敌人”。
这话说得,真是把积攒多年的怨气,一下子全倒出来了。
信里最让人吃惊的,是他直接捅破了蒋家的家丑,说蒋介石对他亲娘毛福梅动过手。
“娘,你还记得吗?
是谁打你,抓着你的头发,把你从二楼硬生生拽下去的?
那个人,不就是他——蒋介石吗?”
这句问话,像一记闷棍,打碎了蒋家在外头维持的体面,也把这位当权者的家庭生活里,那股子冷冰冰的残酷给揭开了。
信里说的“娘”,就是蒋介石的头一门媳妇,毛福梅。
至于蒋经国长得像不像他爹,这事儿有人琢磨过。
但只要见过毛福梅的照片,你就能看出来,蒋经国长得更像他娘。
毛福梅跟蒋介石的这门亲事,在当时就是父母定下的。
听人说,蒋介石对毛福梅感情不深,能把这日子过下去,很大程度上是蒋介石的娘,王采玉,疼着毛福梅。
那蒋经国信里说的家暴,是不是真的?
历史这玩意儿,总会留下点痕迹。
1921年5月,蒋经国才11岁,蒋介石就在自个儿的日记本上,写下了这么一段话,挺让人寻思:“以后,对待老娘和家里这些事,心里头再不能有半点不好的话。
不管是对着谁,就算心里再怎么生气,也不能动手打人。
我发誓,这辈子都记着,算是给自己以前的错事赎罪。”
这话,说白了就是个反省。
蒋介石在这儿明明白白写着,以后“不伸手殴人”,还承认了自个儿对毛福梅“已经很过分了,我心里清楚,这事不合规矩”。
虽然他日记里没细说具体是啥事儿,但结合蒋经国在公开信里写的那些,这段日记,可以说是给“蒋介石打毛福梅”这事儿,添了不少实锤。
一个11岁的孩子,要是看见爹打娘,或者从小就总看这事儿,心里头受的那些压抑和恨,日后以这么个激烈的方式爆发出来,也是情理之中的。
紧接着,日记写完没过一个月,蒋介石的娘王采玉就去世了。
没了他奶奶护着,毛福梅在蒋家的日子,那可就一天不如一天了。
没多久,蒋介石就跟她提了离婚。
这门包办的婚事,失去了关键的依靠,也就迅速散了。
离婚后的毛福梅,心里头带着抹不去的伤,回了浙江老家,一个人孤零零地过完了剩下的日子。
后来,蒋经国回到中国,他爹要是问起这事儿,他会说,那封《给母亲的公开信》,是别人代笔的,他是在被人逼着的情况下才签的名字。
这话,不少研究那段历史的人都觉得,也不是瞎说。
那时候,中共在共产国际那边的代表王明他们,跟蒋经国在苏联确实打过交道。
蒋经国自个儿也说过,当时王明他们告诉他,国内有传言说他被抓了,得写信给娘报个平安,还“帮忙起草了个信的底稿”。
蒋经国说,当时是“有生命危险”的情况下,他才在这信上签了字。
这说法,说白了,就是在复杂的政治局面下,蒋经国为了保住自个儿,使出的一种法子。
他总不能直接说,信是我自己写的,专门骂我爹,那样政治风险太大了,也跟共产党没法交代。
可你说,蒋介石打毛福梅这码子家门里的私事,要不是蒋经国亲眼看见,或者他心里清楚,别人怎么可能写得出来?
所以,信里关于家暴的部分,就算说是别人写的,这事的真实性,也高得吓人。
信里那种“恨不得杀了他,灭了他”的狠话,或许也不是别人写着玩的。
弗洛伊德那套心理学说的“恋母情结”和“弑父情结”,多少能解释这种极端的情绪。
一个儿子,看见爹打他心爱的娘,心里的伤、那股子火气,还有对爹权威的反抗,可能在他心里深处,早就埋下了“想弑父”的念头,所以到了特定时候,就把这些压着的情绪,通过文字给发泄出来了。
虽说蒋经国在苏联的日子,政治斗争没停过,个人也痛苦万分,但他对娘毛福梅那份孝顺,是真没落下。
1937年,他总算是回了国。
母子俩分开十二年后重逢,那场面,抱头痛哭。
蒋经国心里觉得亏欠娘太多,一遍遍求着娘跟他一块住,甚至还跪在了娘面前。
毛福梅看着儿子这模样,心疼,也拗不过他,就勉强答应了。
可毛福梅毕竟在家乡过惯了那种安安稳稳的日子,她信佛,每天吃斋念佛,也乐善好施,在村里人都挺敬重她。
乡亲们知道她要走,哭着求她留下。
在情感的拉扯下,毛福梅最终还是选择留在了老家。
可这一留,却间接把她送进了命运的深渊。
1939年,抗日打得正激烈,鬼子的飞机轮船已经打到中国内地了。
国民党那边的头头蒋介石的老家,浙江奉化溪口,也没能逃过鬼子的轰炸。
就在那场突如其来的炸弹袭击里,毛福梅逃命的时候,发现房门钥匙没带。
可能是一时习惯,也可能是心里记挂着什么,她冒险跑回屋里去拿。
不幸的是,房子就在这时塌了,年仅57岁的毛福梅,就这样被卷进了时代的洪流和战火里,没了。
听说娘没了,蒋经国那是又悲又气,眼泪直流。
他发誓要报仇,就在他娘出事的地方,刻下了“以血洗血”四个字,说一定要为他娘的牺牲讨个说法。
1935年那封信,像一个信号,把一个儿子在混乱的年代里,面对家庭恩怨、政治立场,还有自身难处的真实情况,给摊在了明面上。
这信,你说它是共产党拿来对付蒋介石的工具,或许有这方面原因。
但信里说的蒋介石打毛福梅的事,还有蒋经国对父亲那股子狠劲儿,很可能就是他自己亲身经历,或者看在眼里的真实感受。
蒋介石那时的日记,毛福梅一个人孤零零地过日子,还有蒋经国晚年回忆起他娘时的那种深情,这些一块儿,把一个充满裂痕的家庭过往,给拼凑了出来。
这儿子跟爹,这夫妻之间,本该是家事,却被卷进了中国近代史这个大染缸,成了一幅让人看一眼就觉得不是滋味儿的画面。
它告诉咱们,在那些轰轰烈烈的政治变革背后,总藏着不少普通人的悲欢离合,还有那些在权力和亲情间,只能艰难做选择的身影。
蒋经国和蒋介石的这点恩怨,还有毛福梅那悲剧似的命运,就这么搅在一起,成了那个时代、那个家族,还有人性里,一幅复杂得让人怎么也想不透的画。
毛福梅去世后,1945年,抗战胜利了,国民政府重新接收了她的故居,并将其改建成“慈爱庐”。
而蒋经国,在后来的岁月里,虽然身居高位,也曾多次回到溪口老家祭拜母亲,在母亲墓前,常常神情凝重。
来源:无心说史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