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一文化新地标的亮相,是学院路街道推动校地协同的又一重要成果。从京张铁路遗址公园内“八大学院美食嘉年华”三天吸引超30万人次打卡,到“八大学院科普营”中孩子们积极探索科学奥秘,再到“八大学院青春之夜”千名学子齐声合唱,学院路地区正通过一系列创新实践,展现出校地
近日,学院路地区
新增一座列车主题公园
“北语万国驿”文明互鉴列车主题文化公园
在北京语言大学东门外正式亮相
这座以蒸汽火车为造型的公园
汇集了各国美食、文创产品与特色图书
将作为展示世界多元文化的窗口
定期举办各类文化活动
面向市民开放
这一文化新地标的亮相,是学院路街道推动校地协同的又一重要成果。从京张铁路遗址公园内“八大学院美食嘉年华”三天吸引超30万人次打卡,到“八大学院科普营”中孩子们积极探索科学奥秘,再到“八大学院青春之夜”千名学子齐声合唱,学院路地区正通过一系列创新实践,展现出校地协同的蓬勃活力。
这些活动的背后,是学院路街道以“八大学院”文化符号为纽带,系统整合区域资源、推动校地协同育人的积极探索。从1952年“八大学院”建立至今,学院路已走过70余年风雨历程,如今正以全新的“学院路共同体”姿态,迎接新一轮教育科技人才战略的机遇与挑战。
校地协同的创新实践
“只恨自己为什么只有一个胃!”在“八大学院美食嘉年华”现场,一位手持“美食录取通知书”的市民开玩笑地说。这场于今年“十一”假期在京张铁路遗址公园举办的活动,成功将九所高校的食堂特色美食搬到了市民家门口。
中国地质大学的“地质分层蛋糕”、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校徽芝士蛋糕、中国农业大学的大豆冰淇淋……每一道美食都是一张鲜活的“学科名片”。“您看这地质分层蛋糕,巧克力胚代表地壳,芝士层是地幔,咬一口就像‘啃’了口地球模型!”中国地质大学摊位负责人热情地向市民介绍。
美食嘉年华的设计充满巧思。一张设计精巧的“八大学院美食录取通知书”,一套趣味十足的打卡集章系统,让市民在品尝美食的同时,完成了一次沉浸式的高校文化体验。活动现场,一位母亲带着孩子成功猜中中国农业大学摊位上“大豆能做什么”的问题,盖到了第一枚纪念章。孩子兴奋地追问:“农业大学是不是天天研究好吃的?”
美食嘉年华仅是学院路街道校地协同的亮点之一。10月12日,2025“八大学院科普营”闭营仪式暨科普嘉年华在北京石油学院附属小学月华分校举行。
中国地质大学珠宝学院的展位前,紫外灯照射下的透明水晶透出淡蓝光芒,引得孩子们阵阵惊呼;北京科技大学“智小膳”团队的AI营养识别系统前,孩子们认真记录操作步骤;石油附小月华分校的“科学与艺术”展区里,用废旧材料制作的科技走秀服装格外引人驻足。
闭营仪式上,9块“学院路地区科普基地”牌匾的授予,标志着这种校地开放合作从临时活动走向了常态化平台。学院路街道还向北京石油学院附属小学月华分校捐赠了国家数字渔业创新中心“鱼菜共生”系统,推动高校科研成果直接转化为中小学科普教具,为校地协同提供了生动的实践范例。
10月18日的“八大学院青春之夜”,则将校地协同推向了情感的高潮。当曾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上献声的四校合唱团再度集结,以《保卫黄河》的雄浑旋律拉开活动序幕时,一种跨越时空的精神传承震撼了全场。各校学子在舞台上尽显才华,在后台交流技艺、合影留念,气氛热烈而融洽。
北京语言大学学生演员周俊杰分享道:“作为现场演出人员,最打动我的是在后台看到的场景。不同学校、不同专业,甚至不同年龄段的艺术爱好者因为这场活动相聚相识,让我深受触动。它让我们看到,艺术真的能跨越一切界限,把学院路的青春力量紧紧凝聚在一起。”
学院路街道以“八大学院”品牌为纽带,通过三场有机衔接的文化活动,构建了一个从味觉到认知、从体验到情感的校地协同新模式。通过这些载体,街道正积极构建一个共生共育的“学院路共同体”——让高校资源“走出来”,让城市活力“融进去”,深化“八大学院”文化符号内涵,守护大家共同的文化记忆。
“八大学院”的前世今生
要理解今天的“学院路共同体”
还需回溯“八大学院”的辉煌历史
上世纪50年代初,新中国急需建立国家工业化体系,而旧有的高等教育体系,尤其是工科教育体系,难以满足这一迫切需求。中央审时度势,选定北京西北郊建设“学院区”,将北大、清华、燕京、辅仁大学的部分院系及多所专业学校进行整合,组建了八所专业理工科高校。
▲正在建设中的学生宿舍
1952年,在当时还是一片荒芜的庄稼地上,“八大学院”的校舍相继破土动工,沿规划中的学院路两侧分布,由南向北依次排开:东侧从南到北为“北京医学院”“北京钢铁工业学院”“北京石油学院”“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西侧从南到北为“北京航空学院”“北京地质学院”“北京矿业学院”“北京林学院”——这便是最早的“八大学院”。1954年底,南起蓟门桥、北至清华东路,全长5.59公里的学院路建成通车,为“八大学院”的发展搭建起重要框架。
“八大学院”的命运始终与国家发展紧密相连。1969年,北京地质学院、北京矿业学院、北京石油学院、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陆续外迁。1972年,北京语言学院落户学院路,为这片区域注入了新的文化元素。70年代末恢复高考后,多数外迁院校陆续返京复校,重归学院路的文脉传承之中。
改革开放后,学院路上的各学院相继更名为大学,形成了如今的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北京科技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北京林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大学医学部和北京语言大学。与此同时,新的高校和科研机构不断涌入,也让学院路的组成愈发多元,学术氛围愈发浓厚。
学院路记录了中国高等教育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历史。“八大学院”过去是新中国工业经济起飞的摇篮,为当时国家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与技术支撑。如今,这条路已成为北京的“智慧中枢”和国内重要的教育科研高地。每年,都有众多来自全国各地的年轻学子在此求学深造;每年,也有大量涉及基础科学、电子信息、航空航天、农林、地质矿产等领域的重大科研成果在此诞生。
进入新时代,学院路街道开始系统挖掘“八大学院”这一珍贵的历史文化符号。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八大学院所代表的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一段新中国专业人才培养的奋斗史,一种薪火相传的精神气质。”从今年开始,街道更加系统地策划了一系列以“八大学院”为主题的活动,美食嘉年华、科普营、青春之夜,正是校地协同的生动实践。
共建“学院路共同体”
在推进“八大学院”品牌建设的过程中
学院路街道逐步探索出清晰的自我定位
——不仅是活动的发起方与协调者
更是校地资源的“粘合剂”与“催化剂”
学院路街道建立起跨高校、跨部门的协同机制,统筹公安、消防、交通等多方力量,保障各类活动安全有序开展。更重要的是,通过打造“八大学院”文化IP,系统梳理并呈现各校的历史脉络,引导高校将学科特色深度融入活动内容,实现了文化传播与互动体验的有机融合。
面对新一轮教育科技人才战略机遇,学院路街道已制定清晰的常态化推进路径,将推动“八大学院”品牌实现“常态化、品牌化、特色化”运营。初步计划每年举办“八大学院”系列活动,并由各高校轮流承办季度或半年度特色主题活动,每期聚焦一个学院的特色主题,持续打造具有校园文化辨识度的标志性活动。
在青年发展支持方面,学院路街道正积极搭建校地共建、产城融合平台,创新开展“科普+”社会治理模式。通过举办学院路科技创新节、成立学院路地区全国重点实验室科技创新党建联合体、开展科普营、青年夜校、青年文化节等活动,为青年群体搭建交流平台,促进青年人才成长与成果展示。同步推进的还有区域城市更新工作,如北京语言大学东门“一带一路”列车主题文化公园的建设,将进一步优化区域商圈环境与服务功能,提升居民生活品质。在青年组织建设方面,街道正在开展新兴领域团的建设“两覆盖”工作,将党团政策和青年活动延伸至新兴领域企业及社会组织中,更好地凝聚青年、服务青年。
高校在这一过程中也实现了社会服务功能的拓展与深化。“此类开放式活动增强了学校与社区的联系,提升了高校的社会责任感与文化传播力。”中国农业大学相关负责人表示,“学校学科建设正迎来交叉融合与前沿布局的重要窗口期,需要把握校地协同机遇,应对发展挑战,推动学科创新发展。”北京林业大学相关负责人补充道:“我们正推动跨界合作向科研、实习、创业等领域延伸,期待与各方构建更紧密的协同机制,实现高校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海淀区建设“教育强国首善先行区”的战略布局,为学院路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我们将深入挖掘区域资源潜能,构建更加开放共享的教育生态,进一步发挥社会协同力。”这是从海淀区教育大会上传来的明确信号。学院路街道正深入践行大会提出的“人工智能+教育”新范式、校地教育协同发展、大学生实习实践计划2.0等举措,而大会上成立的海淀区人工智能教育联盟、发布的“智启”教育智能体、签约的校地教育协同发展项目,都为“学院路共同体”建设提供了坚实的政策支持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从“八大学院”的奠基创业到“学院路共同体”的共建共享,这片承载着教育初心与家国情怀的土地,正以文化为纽带、以协同为路径,持续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校地融合新经验。每一场青春聚会,每一次文化交流,都在守护共同的文化记忆,凝聚更深层次的情感认同——这正是建设青年友好型城市、打造教育强国首善先行区最宝贵的社会资本。
记者:李平
编辑:关镓萍
来源:海淀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