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鲁迅化”到底要去什么?为什么会兴起?莫言、余华看法一致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1-18 10:26 1

摘要:“鲁迅被踢出语文书”这行字一刷屏,很多人心里咯噔:民族脊梁也要拆?可真相像一盆凉水——统编本里鲁迅反而多了一篇,占比冲到5.7%。闹了半天,不是他消失,是必修课课时被腰斩,选修地盘变大,老篇目搬了个座位,就被喊“除名”,跟把客厅沙发挪到阳台就嚷嚷“家里没沙发”

“鲁迅被踢出语文书”这行字一刷屏,很多人心里咯噔:民族脊梁也要拆?可真相像一盆凉水——统编本里鲁迅反而多了一篇,占比冲到5.7%。闹了半天,不是他消失,是必修课课时被腰斩,选修地盘变大,老篇目搬了个座位,就被喊“除名”,跟把客厅沙发挪到阳台就嚷嚷“家里没沙发”一样。

真正让人心里发毛的,是老师们私下的吐槽:鲁迅“太难带”。生词密、背景老、刀口利,一节课45分钟,光解释“洋务”“痼疾”就过去半节,学生抬头问“阿Q跟我有啥关系”,空气瞬间凝固。新课改把课堂主人换成学生,阅读兴趣是硬指标,于是编委会把《药》换成《故事新编》里那块“铸剑”,把《阿Q》留给校本选修——想深掘的,自己点单;想浅尝的,不必硬咽。看上去是温柔了,可也把鲁迅从公共广场拉进了小沙龙,人数自然稀疏。

另一边,短视频平台把“批判”做成15秒BGM,把“麻木看客”做成表情包,弹幕里哈哈哈,谁还记得台下一个“祥林嫂”是真实苦难?当锋利被磨成梗,鲁迅的愤怒就像过期辣椒面,只剩刺激,没有灼痛。教材的撤退,不过是整个社会感官钝化的最后一环。

莫言余华们倒不慌张,他们早把鲁迅当成“暗网”,课堂不教,就自己下载。莫言写《檀香刑》前把《呐喊》又翻了一遍,说“得先让鲁迅的鬼魂附体,才敢动酷刑的笔”;余华在《活着》里让福贵独对白牛,那一笔“麻木的清醒”就是阿Q转世。对他们,鲁迅不是课文,是“写作后台”——官方删不删,都不影响他活在拷贝夹里。可普通人没这手速,一旦教材松手,可能连“拿来主义”四个字都再听不到,只剩短视频里的“鲁迅说”顶着假名言满天飞。

所以,真正的危机不是页码减少,而是“读法”断档。过去老师讲《记念刘和珍君》,重点在“血战到底”;现在如果换成“如何写一篇优秀的悼词”,一样能练阅读、练写作,可匕首就成了文具盒。把鲁迅全部留在必修,却用刷题的方式肢解,同样能把“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磨成标准答案——4分,答“表现了作者的愤怒之情”。经典一旦只剩外壳,多留一篇少留一篇,区别不过是多几件陪葬品。

要破这个局,得先承认:鲁迅的“难啃”正是他的价值。干脆把课堂切成两段:一段放养,让学生自己把《狂人日记》拍成Vlog,演成剧本杀,爱怎么二创怎么来;一段深耕,把《药》扔进化学课,借华小栓的痨病聊分子式,让语文与生化合谋,让“人血馒头”在培养皿里现形。经典不怕姿势花哨,怕的是被供起来落灰。只要学生为了拍短视频,肯去查1919年的报纸,自己发现“原来那年真的有人被砍头”,比背一百遍“封建礼教吃人”都来得刺激。

剩下的,交给时间。教材可以挪位置,社会可以改口味,只要还有人夜里写着写着就拍桌子骂娘,鲁迅就仍坐在那个破藤椅上,端着烟,等着下一个推门而入的陌生人。经典最坏也最好的命运,就是被不断误解,又不断重新被需要。

来源:直爽百灵鸟u8nHyfk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