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1411辆车被拉回工厂那天,理想汽车内部群弹出一条消息:谁把冷却液配方写错0.3克,自己站出来。
“11411辆车被拉回工厂那天,理想汽车内部群弹出一条消息:谁把冷却液配方写错0.3克,自己站出来。
”——这句话像一把刀,把2024款MEGA的遮羞布当场划开,也划出了新势力造车最疼的一道口子。
0.3克听起来比盐粒还轻,却能让一台五十多万的车在高速上突然“开锅”。
工程师后来复盘,配方里少加了0.3克缓蚀剂,铝管在电解液里泡三个月就开始掉渣,渣子堵住水泵,水温飙升,系统强制降功率,司机一脚油门踩下去,车速只能爬六十。
问题报告第一次出现在2024年8月,试车员在吐鲁番跑高温循环,仪表盘亮红灯,当时记录写着“偶发,需跟踪”。
跟踪了四个月,没人把“偶发”改成“批量”,直到11月北方降温,车主集体开暖风,故障率一夜翻七倍,理想才宣布召回。
延迟的120天,是理想交付冲刺的120天,MEGA单月交付从2000台拉到8000台,公司股价在这120天里涨了38%,市值多出800亿。
数字背后,是11411辆车带着隐患在马路上跑,每跑一天,就多一份铝管被腐蚀的风险。
14个人被处理,名单里职位最高的是供应链副总裁,最低的是入库检验员。
处罚通知写得清楚:副总裁负管理责任,扣全年股票;检验员负漏检责任,解除劳动合同。
表面看链条完整,细看却像甩锅。
冷却液由德联化工提供,配方由理想研究院下发,双方签有技术协议,协议里写着“乙方不得擅自更改配方,若需调整须书面报备”。
德联后来承认,为了降本,他们把缓蚀剂含量下调0.3克,没报备。
理想研究院在试制阶段做过抽检,报告合格,量产后抽检频次从每周一次改成每月一次,再到每季度一次。
频次降低的原因,2024年理想研发预算比2023年压缩12%,其中试验耗材费用被砍一半。
省下的钱变成了利润,利润变成了股价,股价变成了高管的期权,最后由车主承担“开锅”风险。
2025年12月的新和解协议,德联愿意承担部分召回成本,金额没公开。
业内人士算过账,换一次冷却液加工时费约1800元,11411辆就是2054万,加上物流、停驶补贴,总成本不会低于3000万。
德联去年净利润1.1亿,真掏3000万就要掉肉,于是“部分”成了关键词。
理想自己扛大头,财报把这笔费用列进“特殊事项”,不影响单车毛利率,投资人电话会上,CFO反复强调“一次性影响”,股价只跌了两天又涨回去。
车主得到的补偿是2年5万公里延保,听起来划算,却绑定了两个条件:必须在理想授权店保养;必须继续使用理想指定的冷却液。
指定冷却液供应商还是德联,配方升级了,价格每升涨15元,车主做一次大保养要多花三百多。
风险变成生意,理想没亏,德联没亏,买单的还是用户。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的通知比召回晚一个月,要求20家车企自查冷却系统。
小鹏把抽检频次改回每周一次,蔚来把供应链审核从一年一次改成半年一次,流程变动写在公众号推文里,阅读量10万+。
推文的评论区一片点赞,却没人问:为什么非得等理想出事才改。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趁机立项《新能源汽车冷却系统技术规范》,起草单位名单里,理想排在第一,德联也在列。
标准出台后,所有车企都得按新规范做试验,试验设备得重新采购,检测设备厂最先涨停。
一场事故,养肥了上下游,唯一没有话语权的是车主。
理想宣布投资5亿元建“极端环境材料实验室”,地点选在江苏常州,占地三万平方米,计划2026年投入使用。
宣传稿写着“可模拟零下50度到零上80度连续变温”,被媒体称为“最烧钱冰箱”。5亿从哪里来?
来自2025年研发预算新增部分,新增预算来自2024年省下的试验耗材费,兜兜转转,还是车主当初省下的三百块抽检费。
实验室动工那天,理想CEO在台上说“质量是生命线”,台下员工鼓掌,直播弹幕飘过一句:生命线原来也能分期付款。
维修完成率86%,剩下14%的车没回店,理想客服每天打电话,车主回答统一:“车还能开,等有空再说。
”客服记录显示,没回店的车主大多在北方,天寒地冻,冷却液问题不容易暴露,他们选择过年再修。
理想把这部分车标记为“高风险”,后台每天推送提醒,车主把提醒划掉。
系统无法强制,只能等,等一辆车在高速上再次“开锅”,等下一次热搜。
理想内部给这批车起了代号,叫“延迟炸弹”,会议纪要里明确:一旦再出事,30分钟内必须上公告,30分钟是留给公关的黄金时间。
二级市场零部件板块跌3.5%,跌得最狠的是做铝管的公司,理想铝管供应商是辽宁一家民企,股价三天跌去20%。
券商研报标题写“质量风险重塑供应链价值”,建议买入检测龙头,卖出传统管路。
资本永远先跑一步,散户还在研究配方,机构已经换仓。
理想出事前,铝管厂市值60亿,出事后跌到45亿,蒸发15亿,相当于每辆MEGA附带13万市值蒸发,车主修车花1800,股民亏13万,谁更疼,一目了然。
把镜头拉远,理想不是第一家因冷却液召回的新势力,也不会是最后一家。2019年,某进口品牌电动车因冷却液漏液召回1.4万辆,2022年,某德系品牌插混因冷却液结晶召回6万辆。
每一次召回都推动一次行业升级,升级成本由用户均摊,事故变成迭代燃料。
理想这次把责任具体到14个人,看似严厉,实则把系统性风险简化为个人失误,真正的漏洞是节奏:研发节奏被交付节奏压着,质检节奏被股价节奏拖着,一旦交付和股价成为KPI,质量就只能做减法。0.3克缓蚀剂是结果,不是原因。
车主在论坛发帖子:“下次买车,是不是得先问冷却液配方?
”下面有人回复:“问也没用,配方会升级,风险不会消失。
”一句话扎心。
新势力三年出一款车,传统车企五年出一款车,速度差两年,风险差一倍。
理想用四年走完别人十年的路,也把十年的坑压缩到四年踩完。
踩坑不可怕,可怕的是坑变成标准,车主变成迭代试纸。
实验室动工那天,有员工在工地门口拍了一张照片,地基刚挖好,一片泥泞,配文:“希望五年后,这里能研究出不会‘开锅’的冷却液。
”照片发出去十分钟,被管理员删除。
删除不是心虚,是怕被人翻出旧账:五年前,理想ONE也用过德联的冷却液,配方同样少了点东西,只是当时销量小,没形成规模故障,内部改了配方,没召回。
历史不会重复,但会押韵,韵脚是0.3克。
下一次轮到谁?
可能是正在冲交付的新品牌,也可能是销量下滑的老玩家。
冷却液只是冰山一角,电池、电机、电控,每个环节都藏着0.3克。
理想把冰山露出来,自己疼一遍,行业跟着疼一遍,然后继续往前开。
车主能做什么?
回店维修,接受延保,继续信任,或者换品牌,换品牌也只是换一条冰山路。
真正的选择只有一句:你愿意继续用1800块和13万市值,替整个行业交学费吗?
来源:襄襄汽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