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南海之滨的番禺到乌蒙腹地的威宁,跨越1000多公里的山海,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番禺中心医院妇产科医生刘艳红用一年时间,在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下称“威宁县”)的产科诊室与手术间里,写下了一份满是温度与力量的帮扶答卷。2024年7月,当医院启动新一轮
从南海之滨的番禺到乌蒙腹地的威宁,跨越1000多公里的山海,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番禺中心医院妇产科医生刘艳红用一年时间,在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下称“威宁县”)的产科诊室与手术间里,写下了一份满是温度与力量的帮扶答卷。2024年7月,当医院启动新一轮对口支援工作时,她主动请缨加入医疗队,把先进的产科技术与理念,带到了这片需要守护的土地上。
工作中的刘艳红
初抵威宁:摸清“痛点”,扛起母婴安全重任
刚到威宁,刘艳红还没完全适应高原气候,便马不停蹄地扎进了当地产科工作的调研中。走诊室、查病房、访乡镇,一连串的走访后,当地孕产妇健康管理的“短板”清晰地摆在了她面前:不少山区孕产妇保健意识薄弱,主动产检的比例低;全县仅28家助产机构,其中镇级机构仅18家,产科专业技术人员缺口大,医疗服务能力跟不上需求,这直接导致产后出血、新生儿窒息等围产期严重并发症高发,母婴生命安全时刻面临威胁。
刘艳红(中)正在与医护人员交流
“医疗无小事,扎实的理论与熟稔的技术是根本。一台产科手术、一次产检随访,连着的都是一个家庭的幸福。”刘艳红深知,要改变现状,不能只靠“救火式”支援,必须先筑牢当地产科的“根基”。她迅速明确方向:以提升剖宫产手术质量和产房安全为突破口,通过“传帮带”打造一支能扎根、能战斗的本土产科队伍,让威宁的孕产妇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医疗服务。
对症开方:手把手带教,缩短手术时间、降低并发症
“以前做一台普通剖宫产要1个半小时到2小时,现在1小时左右就能完成,并发症也少了很多。” 提起刘艳红的带教,威宁县妇幼保健院产科主治医师李赛英满是感激。在威宁的一年里,刘艳红把手术室当成了“课堂”,在县人民医院和妇幼保健院累计参与剖宫产手术140余台,对科室骨干开展“一对一”精准带教。
刘艳红正在与医护人员交流
从标准化的剖宫产操作流程,到术中止血的关键技巧,再到困难剖宫产的应急处理,她总是一边操作一边讲解,把每一个细节掰开揉碎:“这里的组织层次要分清,缝合时张力要适中,才能减少术后疼痛和粘连。”“遇到产后出血别慌,先判断出血点,再用我们练过的止血手法。”不仅如此,针对当地孕妇体重管理欠佳、巨大儿发生率高的问题,她还专门开展肩难产急救、会阴裂伤预防与缝合等技能培训,让阴道分娩的安全性显著提升。
除了手术带教,刘艳红的“课堂”还延伸到了日常诊疗中。她坚持每周至少两次跟随医疗组查房,每月开展两次教学查房,用“提问式引导”激发当地医生的思考:“这个孕妇的胎心监护有异常,你们觉得可能的原因是什么?该怎么处理?”在疑难病例讨论和院内MDT产科团队会诊中,她也总是带头分析病情、梳理诊疗思路,让大家在实战中积累经验、提升能力。
创新突破:引入新技术,搭建产后康复“新平台”
“医疗技术要跟着需求走,才能真正帮到老百姓。”帮扶期间,刘艳红没有停留在“传旧技”,更着力于“引新术”,推动当地产科诊疗能力向更高水平迈进。
刘艳红为患者做手术
针对剖宫产术中出血、胎儿取出困难等棘手问题,她带教开展了“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术”“B-Lynch 缝合术”等止血新技术,还创新性引入“胎头深嵌反向臀牵引技术”“剖宫产术中产钳取胎技术”,这三项技能经过全科室规范培训和考核后,很快在临床推广应用,直接让威宁县新生儿窒息率、剖宫产术中伤口延裂率、产后出血发生率大幅下降。
刘艳红正在查房
考虑到当地产后女性康复需求,刘艳红还利用自身专业优势,推动县人民医院成立了产科盆底康复中心。从盆底功能评估报告解读,到骨盆调整手法、盆底肌康复训练,她全程参与培训,把理论知识和实操技巧手把手教给当地医护人员,让威宁的产后妈妈们不用再奔波外地,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专业的康复服务。
薪火相传:留下“带不走的队伍”,让希望在群山间延续
“帮扶不是‘一阵风’,而是要播下‘种子’,让它在当地生根发芽。”这是刘艳红初到威宁时就定下的目标。一年里,她不仅传授技术,更注重点燃当地医生的学习热情。如今,县人民医院和妇幼保健院的“传帮带”核心学员,已经能自主学习新知识、独立处理常见产科问题,成为了当地产科的“骨干力量”。
刘艳红进行手术带教
2025年7月,一年的帮扶期结束时,威宁县人民医院产科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医疗质量显著提升,危重孕产妇救治能力大幅增强,帮扶期间未发生一例孕产妇死亡及产科相关子宫切除病例。“看到大家能独当一面,看到老百姓不用再为产检、生产奔波,我就觉得这一年的付出值了。”刘艳红说。
离别时,她握着当地同仁的手再三叮嘱:“一定要保持学习的劲头,把产房技术再打磨精一点,把并发症再降一降,守护好每一个妈妈和宝宝。”她或许没能立刻改变威宁产科的整体生态,但她留下的技术、理念和这支“带不走的队伍”,就像撒在乌蒙群山中的希望种子。如今,这支成长起来的本土医疗团队,正以更专业的姿态迎接每一个新生命的到来,让母婴安全的守护网,在威宁的山海间越织越密。
来源:番禺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