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点 | 绘就绿色发展画卷 守护北疆绿水青山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1-18 09:54 1

摘要:阿拉善盟完成巴丹吉林、腾格里、乌兰布和3大沙漠锁边林草带合龙攻坚战,一条1856公里的“绿色长城”有效阻截了沙漠扩张;呼伦贝尔市近亿亩草原进入“带薪休假”模式;断流27年的西辽河实现干流全线贯通;内蒙古首批“…

阿拉善盟完成巴丹吉林、腾格里、乌兰布和3大沙漠锁边林草带合龙攻坚战,一条1856公里的“绿色长城”有效阻截了沙漠扩张;呼伦贝尔市近亿亩草原进入“带薪休假”模式;断流27年的西辽河实现干流全线贯通;内蒙古首批“小流域+侵蚀沟”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交易成功签约……一个个来自绿水青山间的画面拼出了内蒙古的生态画卷。

“十四五”期间,内蒙古坚定不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高质量实施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工程,让山更绿、水更清,“风吹绿草遍地花”“一湾碧水映晚霞”的美景处处可见。

内蒙古防沙治沙进入“倍速”模式

这是2025年9月10日拍摄的位于库布其沙漠的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光伏基地(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李志鹏 摄

这是2025年6月6日在鄂尔多斯市杭锦旗拍摄的库布其沙漠中的一处绿洲(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连振 摄

穿梭在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巴音至蒲圪卜公路上,道路两侧整齐排列着草方格沙障,与远处金黄的沙丘形成鲜明对比。这条16.81公里的公路两侧可用于建设光伏项目的土地共计5.5万亩,可带动光伏装机180万千瓦,进一步提升区域整体治沙成效。随着公路向沙漠腹地延伸,道路两侧的绿色走廊不断拓展,昔日肆虐的流沙正得到有效控制。

“2023年,全面打响‘三北’工程攻坚战。2024年,内蒙古以日均6万亩的治理速度推进防沙治沙,进入‘倍速’模式。”内蒙古自治区林草局副局长铁牛介绍,“毛乌素沙地治理进度达到80%,库布其沙漠建起了‘光伏长城’,巴丹吉林、腾格里、乌兰布和3大沙漠锁边林草带合龙。”

在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宗别立镇百万亩梭梭林示范基地,登高远望,梭梭林一望无际。梭梭林脚下,有它的“黄金搭档”肉苁蓉。

10多年前,这里还是一片低平的“不毛沙地”。2010年,阿拉善左旗启动百万亩梭梭肉苁蓉产业基地建设项目,在阿拉善左旗宗别立镇规划了43万亩梭梭造林地。2012年春,项目开始施工建设。如今,这里已种植梭梭林43万亩,形成东西长37公里、南北宽23公里的绿色防护屏障;接种肉苁蓉5.8万亩,年产鲜苁蓉300吨左右,产值近600万元。

2024年5月启动的浑善达克沙地莝草山综合治理项目位于浑善达克沙地腹地,是赤峰市克什克腾旗2024年“三北”六期防沙治沙重点工程,打造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示范区,实施治理面积12.65万亩。

“十四五”以来,内蒙古累计投入生态保护修复资金1000亿元以上,完成生态建设任务1.1亿亩,其中防沙治沙超6500万亩。

内蒙古草原实现“带薪休假”

陈巴尔虎旗呼和塔拉家庭牧场。(资料图)

走进呼伦贝尔市陈巴尔虎旗阿茹贡家庭牧场,牧民塔丽娅正要去给牛添草料。

“以前养羊靠放牧,羊喜欢刨草根吃,加上养羊数量越来越多,草场退化严重。”塔丽娅说,现在休牧后,一年能拿到7万元的补贴,夏天草场明显更绿了。

20多年前,由于超载放牧等原因,呼伦贝尔草原以每年2%的速度退化。近年来,内蒙古持续探索草畜平衡和禁牧休牧多元化补偿机制,实行草原生态保护效果与补助奖励资金分配挂钩激励约束政策。

在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赛罕乌力吉苏木脑干塔拉嘎查,牧民额日登巴雅尔家占地3亩左右的羊圈不时传出“咩咩”的叫声。

额日登巴雅尔家有7000多亩草场,休牧期间拿到8000元补贴。他说,保护草原生态每个人都义不容辞,只有草原的生态不断变好,牧民的日子才能越过越美。

为解决草原过牧问题,内蒙古推行舍饲半舍饲模式,支持牧民整合资源、购置设备、建设圈舍,增加人工饲草和天然草原可食牧草产量,实现集约化、规模化养殖,推动传统畜牧业转型升级。2025年,内蒙古9.7亿亩草原实现“带薪休假”,其中3.8亿亩禁牧区草原实行5年全年禁牧,5.9亿亩草畜平衡区草原执行不少于45天的春季休牧制度。

内蒙古水安全保障能力实现全面提升

一条条滴灌带如“毛细血管”延伸至麦苗根部。(资料图)

10月初,在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大佘太镇马卜子村的玉米种植基地,一条条贴片式毛管滴灌带如同“毛细血管”,将水分精准输送到玉米根部。与以往的大水漫灌相比,这样的精准滴灌,不仅让田间管理更智能,节水效果也更显著。

“平常的滴灌用水一亩地在400—500立方米,现在基本控制在300立方米,节水30%—35%。”马卜子村支委委员王锁说。

“十四五”以来,内蒙古持续推进水利高质量发展,水旱灾害防御、供水保障、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生态保护与修复等能力全面提升。

水旱灾害防御能力显著提升。黄河、嫩江、辽河干流堤防已基本达到设防标准,初步形成了集水库、堤防、水闸、分洪区等于一体的较为完备的防洪减灾体系。目前,内蒙古各级堤防达标率80.13%,建成防汛抗旱指挥和山洪灾害防御平台,可有效监测预警雨水情变化和山洪灾害,水旱灾害防御能力显著提升。

供水保障能力显著增强。东台子水库工程、内蒙古支线工程开工建设,引绰济辽工程完成试通水。河套、镫口等灌区基本完成“十四五”现代化改造任务。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4.8%,内蒙古总供水能力达到238.6亿立方米,有效保障了城镇、工农业发展用水需求。

深入实施节水行动。内蒙古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分别比2020年下降21.2%、18.7%。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0.588,农业用水效率大幅提升,为促进农业生产,保障粮食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

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取得新突破。内蒙古水土流失面积减少了1.62万平方公里,减幅达2.79%;中度以上侵蚀面积减少了1.05万平方公里,减幅达7.60%,侵蚀强度总体由高向低转变;内蒙古水土流失状况呈现出了面积和强度“双降低”的向好趋势。

内蒙古正以久久为功的定力,持续巩固提升生态建设成果,让北疆这道万里绿色长城更加牢固,让绿色发展新画卷在祖国正北方铺展得更加壮丽。

来源:草原古都生活宝典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