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飞行半世纪!旅行者1号将创纪录,259亿公里外见证人类探索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1-18 10:12 1

摘要:2026年11月13日,人类航天史会记下一个特殊节点。旅行者1号,这颗1977年发射的探测器,将成为首个与地球间距达到“一光日”的人工航天器。

2026年11月13日,人类航天史会记下一个特殊节点。旅行者1号,这颗1977年发射的探测器,将成为首个与地球间距达到“一光日”的人工航天器。

这个距离约259亿公里,正好是光在真空中跑一天的路程,届时从地球发信号过去,要整整24小时才能被它接收。

光听这些数字没概念,但对比一下就知道有多震撼。

人类航天器的最快飞行纪录,是1969年阿波罗10号创下的,时速差不多4万公里。

以这个速度从地球飞到太阳,得花155天左右。可光不一样,从地球到太阳只要8分20秒。

如此看来,旅行者1号现在约6.1万公里的时速,在地球上算极速,放到宇宙里却慢得像散步。

旅行者1号已经在太空里跑了快五十年,现在距地球约169.5天文单位,早就飞出日球层进入星际空间了。

本来以为它早就该到“一光日”了,后来发现它还得再跑一年多,才能把信号延迟拉满24小时。

这也不怪它,宇宙的尺度实在超出想象,它能坚持这么久,还保持稳定航行,已经是人类航天技术的奇迹。

现在的航天器里,能和它比远的没几个。

新视野号探测完冥王星后继续往外飞,可距离还没追上它,旅行者2号和它同批发射,却走了不同轨道,当前间距也稍逊一筹。

旅行者1号能有今天的成就,不光靠技术,还得靠运气。

它完成木星、土星探测任务后,NASA果断调整轨道,让它朝着星际空间前进,这才有了后来的一系列突破。它在航行中要克服不少困难。

星际空间的极端低温、太阳风粒子的干扰、能源的逐渐耗尽,每一项都可能让它提前“罢工”。但它硬是扛了下来,靠着放射性同位素温差发电机提供的微弱能量,一直向地球传回数据。

毫无疑问,它的每一步前进,都在刷新人类对宇宙探测的认知边界。

从地球出发时,旅行者1号就带了一张特殊的“行李”金唱片。

这张唱片由天文学家卡尔・萨根主导制作,上面录了55种语言的问候、自然界的风雨雷电声、古今中外的音乐作品,还有编码的地球图像。

这张唱片更像人类文明的“时间胶囊”,带着地球的印记,在宇宙中寻找可能存在的“知音”。

完成“一光日”里程碑后,旅行者1号的征途还远没结束。

它接下来要面对的,是太阳系最外围的奥尔特云。这个地方是太阳系的引力边界,1950年由扬・奥尔特提出,至今还没人能直接观测到它的全貌。

科学界推测,短周期彗星可能来自它的内区,长周期彗星则来自更远的外区。

要进入奥尔特云,旅行者1号得再飞300年,想完全穿越它,更是需要三万年。

本来以为这么久的旅程会充满风险,后来发现完全是多虑了。

奥尔特云里的物质密度极低,每立方厘米只有几个原子,航天器碰撞的概率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宇宙远比科幻电影里“躲避小行星”的场景空旷,这对孤独航行的旅行者1号来说,算是个好消息。

穿越奥尔特云后,它会继续在宇宙深处漂流。约4.4万年后,它会遇到一颗叫Gliese445的恒星。

这颗恒星是M型主序星,质量只有太阳的三分之一,现在距离地球1.7万光年,到时会移到约3.5光年外。届时旅行者1号与它的间距,会比现在地球到太阳的距离还近。

这场跨越四万多年的邂逅,人类肯定看不到了。

但想想看,一个人类制造的探测器,能在宇宙中航行这么久,还能和另一颗恒星“擦肩而过”,这种浪漫真的难以用语言形容。

更有意思的是,类似的航天器与恒星邂逅,在银河系中并不罕见,但真正发生碰撞的概率低到惊人,时间跨度可能达到10的20次方年。

也就是说,旅行者1号会带着那张金唱片,在宇宙中永远漂流下去。

它可能永远不会被地外文明发现,也可能在万亿年后成为宇宙中唯一留存的人类文明印记。

它的旅程,既是人类航天技术的巅峰体现,也是人类对宇宙探寻的执着象征。

从1977年到2026年,再到遥远的四万年后,旅行者1号的故事还在继续。它用五十年时间飞到“一光日”,用三万年穿越奥尔特云,用四万多年邂逅恒星。

在宇宙的时间尺度里,这些数字都显得微不足道,但对人类来说,每一个节点都是里程碑。

它的孤独航行,让我们看到了人类的渺小,也看到了人类的伟大。

我们能制造出这样的“信使”,让它带着我们的好奇和问候,飞向未知的宇宙。

或许未来某一天,人类会发射更快、更先进的星际探测器,接过旅行者1号的接力棒,但它所创造的传奇,永远不会被忘记。

这颗飞行了半个世纪的探测器,不仅为我们带回了太阳系边缘的珍贵数据,更让我们明白了探索宇宙的意义。

它告诉我们,人类的好奇心没有边界,对宇宙的探寻也永远不会停止。

旅行者1号的故事还在继续,而人类的宇宙征途,才刚刚开始。

来源:史观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