怕农民工返乡?别骂“规模性”刺眼,要骂没给活路!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1-18 10:00 1

摘要:“防止规模性返乡”突然成了热议词,有人骂这说法冷血,把农民工当包袱;有人说戳中现实,返乡潮真会拖垮乡村?可没人问最关键的问题:那些在工地门口蹲了三天没活干的农民工,是不想留城市,还是留不下?今天咱们不唱高调,扒透这事儿的里子——所谓“规模性返乡”,从来不是农民

“防止规模性返乡”突然成了热议词,有人骂这说法冷血,把农民工当包袱;有人说戳中现实,返乡潮真会拖垮乡村?可没人问最关键的问题:那些在工地门口蹲了三天没活干的农民工,是不想留城市,还是留不下?今天咱们不唱高调,扒透这事儿的里子——所谓“规模性返乡”,从来不是农民工的选择,而是现实的逼退。

别给“返乡”贴标签:谁愿背井离乡,谁愿狼狈返程?

先掰扯清楚:“防止规模性返乡”不是要把农民工困在城市,而是怕“被动返乡”带来的连锁反应。但骂这个词之前,得看看数据里的真相。国家统计局2024年数据显示,我国建筑业农民工占比达27.8%,而2023-2024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下降9.6%,全国有32%的建筑工地出现停工或半停工状态。河南籍农民工王建国的话很实在:“在郑州工地干了8年,去年底老板说停工,结了一半工资让等通知。在城中村租的房每月800,吃顿面15块,坐吃山空俩月,女儿学费都凑不齐,不回村咋办?”

这就是现实:不是农民工“想”返乡,是工地没活、收入断流,城市消费压得人喘不过气。2024年人社部调研显示,停工的建筑业农民工中,72%表示“城市生活成本超过承受能力”,只有18%是“主动想回村创业”。那些骂“防止返乡”冷血的人,或许没见过凌晨五点蹲在劳务市场的农民工,手里攥着皱巴巴的身份证,盼着能有一天150块的零活;没见过他们在超市里对着标价犹豫,最后只买俩馒头当午饭。“返乡”从来不是退路,是走投无路的无奈。

工地停了、钱包空了:压垮农民工的不是“返乡欲”,是生存难

要复盘“规模性返乡”的根源,绕不开房地产市场的调整。2024年上半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下降7.1%,房企资金链紧张直接传导到工地——以前“抢工期”的项目,现在成了“等资金”的烂尾;以前“不愁活”的农民工,现在成了“没活干”的富余劳动力。更扎心的是,建筑业农民工的就业韧性极差,他们大多没接受过系统技能培训,转行门槛极高。

浙江某劳务市场负责人李姐透露:“今年来问活的农民工比去年多了三成,但需求少了一半。有个安徽大哥,干了10年钢筋工,问能不能去工厂拧螺丝,可工厂要的是年轻技工,他45岁,没经验,人家不要。”这不是个例,2024年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报告显示,50岁以上农民工中,掌握两项及以上技能的仅占11.3%,远低于30岁以下群体的47.8%。

城市的“挤出效应”还不止于此。农民工子女入学需要居住证、社保缴纳证明,不少人因为工地断活断了社保,孩子只能回村上学;城中村拆迁加速,廉价租房越来越少,稍微像样的小区房租,抵得上他们半个月的收入。当城市既给不了活干,又容不下生活,返乡就成了唯一的选择。有人说“农民工可以去送外卖、做家政”,可外卖行业2024年新增从业者中,有28%是转岗的农民工,竞争早已白热化,不少人干了俩月就因为不熟悉路线、评分低被淘汰。

“以工代赈”不是复古:当年的思路,恰恰戳中现在的痛点

面对“规模性返乡”的隐忧,有人提“以工代赈”,立刻有人反驳“这是复古,不符合市场经济”。可骂之前先看看:以工代赈从来不是“养闲人”,而是精准对接需求的民生工程。2024年中央财政安排以工代赈资金1200亿元,比去年增加15%,重点支持县域公路、水利设施、乡村人居环境整治等项目,这些项目刚好需要大量体力劳动者,完美匹配农民工的技能特点。

云南曲靖就是例子,当地2024年启动“乡村道路提质工程”,采用以工代赈模式,优先聘用本地返乡农民工,每天工资180元,管一顿午饭。项目负责人介绍:“原本预计需要600名工人,结果报名的有1200人,很多是从广东、浙江回来的建筑工人。工程完成后,不仅路修好了,还为每人增收近2万元,有30%的人拿到工资后,在本地开了小超市、农资店,没再外出。”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全国以工代赈项目已吸纳农民工就业83万人次,人均增收1.2万元,带动县域消费增长4.3%。

这时候再看“上山下乡”的讨论,其实大家纠结的不是历史,而是“如何安置富余劳动力”的核心问题。当年的上山下乡有特定历史背景,但其中“向基层输送劳动力、激活乡村发展”的思路,放在今天依然有借鉴意义。现在的乡村,不是“没活干”,而是“缺人干”:高标准农田建设、乡村旅游设施、农产品仓储物流,这些领域都急需劳动力。2024年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全国乡村振兴重点项目中,有41%存在“用工短缺”问题,尤其是懂建筑、会农机的农民工,更是香饽饽。

与其怕农民工返乡,不如给返乡的农民工找活干。四川成都推行“返乡农民工技能适配计划”,根据乡村项目需求,开展农机操作、民宿管理等免费培训,2024年已培训1.2万人,其中85%实现本地就业。这才是关键:“防止规模性返乡”的本质,不是阻止流动,而是消除“被动返乡”的土壤——要么在城市给他们留足就业岗位和生活空间,要么在乡村给他们搭建干事创业的平台。

骂“返乡拖累”的人,没看见他们撑起的两个家

有个刺耳的声音:“农民工大规模返乡,会拖垮乡村医保、教育,是负担”。说这话的人,忘了农民工撑起的从来不是一个家,而是城市和乡村两个家。2024年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农民工年平均汇款额达4.8万元,全国农民工汇款总额超5万亿元,这些钱撑起了无数乡村家庭的教育、医疗开支,带动了县域经济发展。

更重要的是,返乡农民工是乡村振兴的“活资源”。他们见过城市的商业模式,懂市场需求,带回的不仅是资金,还有理念。河南周口返乡农民工张磊,把在城市学到的装修设计经验带回家,成立了“乡村家装服务队”,专门做农村自建房装修,一年营收超200万元,带动20多个村民就业;浙江丽水的李娟,从服装厂返乡后,搞起了“民宿+农产品直播”,把村里的笋干、茶叶卖到全国,去年带动村集体增收30万元。2024年农业农村部调研显示,返乡农民工创业带动就业人数达1300万人次,创办的企业中,82%集中在乡村振兴重点领域。

那些说“返乡是负担”的人,没看到凌晨三点起来给蔬菜浇水的返乡农户,没看到带着村民修水渠的返乡工匠,没看到在直播间里吆喝卖农货的返乡年轻人。农民工从来不是城市的“过客”,也不是乡村的“负担”,而是连接城乡的纽带,是最有韧性的劳动者。当年他们背井离乡,用汗水建起了城市的高楼大厦;现在他们可能返乡,用经验激活乡村的发展活力——这从来不是“拖累”,而是经济转型期的正常流动,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

破局“规模性返乡”:别喊口号,要给真金白银的活路

说到底,“防止规模性返乡”的焦虑,本质是“就业安置”的焦虑。要破局,不能靠堵,得靠疏;不能靠口号,得靠真招。首先,城市要留“活路”:对受房地产影响的建筑业农民工,开展“技能转型培训”,对接制造业、服务业的用工需求,比如江苏苏州针对建筑业农民工开设“智能制造辅助工”培训班,结业后推荐到工厂就业,月薪能到5000元以上;同时,放宽农民工子女入学条件,增加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让他们在城市能安身。

其次,乡村要给“舞台”:加大以工代赈力度,把乡村振兴项目和农民工就业绑定,优先聘用返乡人员;设立“返乡创业补贴”,简化审批流程,比如江西赣州对返乡农民工创业,给予最高10万元的创业担保贷款,还免3年房租;更要完善乡村基础设施,让医疗、教育资源跟上,让农民工返乡后“留得住、过得好”。

最后,社会要改“偏见”:别再把农民工当“流动人口”,他们是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该给的社保、福利不能少;别再把“返乡”当“失败”,返乡创业、返乡就业,都是人生的选择,都该被尊重。2024年全国两会上,“保障农民工就业权益”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建立农民工就业动态监测机制,实现城市就业帮扶和乡村创业支持无缝衔接”——这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不是怕他们去哪里,而是让他们无论在城市还是乡村,都有活干、有奔头。

各位网友怎么看?欢迎评论区留言讨论。

来源:城市套路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