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把消费者留下来的公司往往在做好生意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1-18 09:53 1

摘要:这个案例很典型(PS:指苹果卖iPhone 4S 缺货时,优先满足不赚钱的老客换货需求,而不是新客的购买需求)——一家公司相比拉新,更应该在乎留存。近悦远来,照顾好老客户,才能获得新客户。或者这句话不对,也不够本分,照顾好老客户,也是产品销售的承诺,是应该做的

这个案例很典型(PS:指苹果卖iPhone 4S 缺货时,优先满足不赚钱的老客换货需求,而不是新客的购买需求)—— 一家公司相比拉新,更应该在乎留存。近悦远来,照顾好老客户,才能获得新客户。或者这句话不对,也不够本分,照顾好老客户,也是产品销售的承诺,是应该做的事情,是对的事情。而不是为了拉来新客户。近悦就好了,远来不来都行。”

——段永平

什么是好生意,什么是烂生意?

我们先来看几个公司的业绩:

1、2024 年蓝月亮营收创下新高,但最终录得亏损 7.49 亿港元,毛利率维持在 60.6% 左右,但由于销售和分销开支激增 55.6% 至 50.49 亿港元,销售费用率达 59%;

从2020年到2024年,蓝月亮的“营销费用”一直在增长,从18.44亿元持续增长到46.16亿元,营销费用占营收比从 28.82% 上升至 59.01%,几乎翻倍。2025 年消费费用同比下降13.2%,但营收也同比下滑3.01%。

蓝月亮于2020年12月在港交所上市,首日总市值高达855亿港元,现在是 165 亿,缩水 80.7%。跟很多人想的相反,蓝月亮的市场占有率过去 5 年是一直在提升的,只不过他需要付出巨大的营销代价来维持,这种市场份额没有任何意义,他不是一个稳态。

2、腾讯最近 5 年的营销费率分别是:7.0%、7.2%、5.3%、5.6%、5.5%、4.74%(2025 年上半年);苹果近 5 年是6%、6%、6%、7%、6.63%;茅台近 5 年是2.5%、2.66%、3.15%、3.24%、3.65%。

3、比亚迪腾势 D9 自 2022 年上市以来,已连续 2 年多蝉联中国 MPV 市场销量冠军,但今年 10 月,已经掉到了第 5(如下图)

4、我们来看拼多多没做 Temu 前的费用率变化曲线(下图):三条曲线都在不断下降,但与此同时,在 2019 年 Q1 到 2022 年 Q1 这三年间,拼多多营收增长约 4.13 倍,利润则从亏损转为盈利,若以绝对值计算,利润增长倍数约为 2.11 倍。(2019年,拼多多月活为2.8亿,年消费用户4.4亿,离国内电商总盘子的“10亿消费者”,有很大的距离,砸钱获客是拼多多当时的第一要务,正如现在面向全球 65 亿中国外的消费者,获客依然是第一要务)

如果你要问什么是好生意的第一特征,那我觉得就是“能把消费者留下来的生意”,干过生意的都知道,我们最不可控的成本往往不是商品的成本,而是营销费用,他能在 0~100%(甚至超出 100%)之间震荡。

好生意的第一个特征就是“一旦获客,终身锁定”,能够做到终身锁定,就意味着客户的转化成本极高,他离不开你,你一定是有什么独一无二的东西,让他在其他地方找不到替代品。

需要反复多次获客的生意,一般都是烂生意,都会跟蓝月亮一样,把钱都给了抖音,今年他因为你直播间搞活动买了你,明天就会因为别的直播间搞活动买立白,你无法锁定他,无法让他对你产生依赖或者上瘾。

“习惯了,也就会一直买下去”,这是好的消费品的典型特征,你让习惯用苹果的用户去用安卓,他是很难受的,你让习惯了喝茅台的人去喝五粮液,他也是难受的,要是哪一天要你用钉钉来取代微信沟通,你也会恨的牙痒痒,哪里都不舒服。

昨天看到一个资讯:霸王茶姬创立8周年,伯牙绝弦累计销量突破12.5亿杯 。

很多投资朋友问,为什么霸王茶姬的业绩掉下去了?因为奶茶天然就是会腻的,你能喝 5 次伯牙绝弦,能喝 10 次,但你不会想着持续喝下去,你难以对这个口味长期上瘾,你总会想着换点什么,这也是奶茶行业上新品速度会远快于咖啡的原因,而咖啡又会远高于白酒,白酒最好永远不换,因为消费者喝酒不是因为好喝,他就喜欢那个味道,可乐还会因为健康化的趋势,不得不做一点无糖可乐,但没人喝白酒还想着要健康,所以连这一点都不需要变。(参考:1、霸王茶姬值得入手吗?;古茗被低估,霸王茶姬被高估)

所以,简单来说,咖啡是比奶茶更好的生意,同样估值价格的背景下,瑞幸理应比蜜雪古茗更贵,而奶茶行业里,做供应链的会是比做口味创新更好的生意,做口味创新的喜茶奈雪霸王需要持续不断做创新,而蜜雪古茗只需要消化创新,在供应链端做成本效率的优化。

回到上面的结论:好生意的第一个特征就是“一旦获客,终身锁定”,卖奶粉、卖健身房这些生意永远都在获客,因为用户的生命周期很短,比较而言,咖啡的生命周期要比奶茶长很多,咖啡是可以喝到老的,但奶茶在 35 岁以后,由于三高、糖尿病等各种问题的出现,就会减少消费。我们不会认为咖啡是不健康的,但我们普遍会认为奶茶是不健康的,咖啡无糖也好喝,但奶茶无糖就不像话了。

我们需要知道一些规律,流量一定是越来越贵的,获客成本也是水涨船高的,这是明摆着的事实。同一个消费品,你在 10 年前获得 1 个顾客的价格,跟今天获得 1 个顾客的价格,是完全不可同日而语的,今天电商 1 个客户的获客成本早在 100 块以上,而 2015 年拼多多的获客成本只需要几毛钱,而淘宝在 2005 年,获客成本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为什么?因为获客成本是基于目前的通胀情况、竞争情况实时计价的,你要跟当前的人竞争广告,他的生意能赚 120,他就敢拿 100 块出价跟你竞争广告,你就不得不把你的获客成本提高到 101,10 年后,会有人把广告出价到 200,你就不得不追加到 201。

所以,你看腾讯、苹果、茅台这些好公司,他们的营销费率基本都在 5%左右,这是什么概念呢?这基本就是可做可不做广告,做广告也是做点品牌广告的意思,100 块的营收才花 5 块钱做广告,这是极好的生意模式。

当一家公司的营销费率长期稳定在 5% 左右,且不依赖广告拉新 / 促活时,说明它的生意模式已经脱离了 “靠广告驱动增长” 的阶段,进入了 “靠品牌 / 产品垄断驱动增长” 的阶段。这时候,营销 ROI 的核心不是 “短期赚多少钱”,而是 “用极低成本守住千亿级、万亿级的护城河”—— 这正是 “极好生意模式” 的标志,也是阿段、老巴等价值投资者看重的 “垄断性价值”。

不垄断有什么后果,可以参考下图联想的情况,联想已经做到了电脑的世界第一,但这个世界第一只有 2%左右的稳态净利率,2%的意思就是 3000 块的电脑赚 60 块,意味着你即便做到了第一名,你依然没有任何的差异化,让你可以稍微多赚一点钱,供应链的轻微波动,比如内存条因为 GPU 爆火抢占产能,价格抬高,你很难将这部分涨价转嫁给消费者。或者你想涨,但你的竞争对手不想涨,因为他可能提前囤积了内存条,你很难跟竞争对手达成默契一起涨价,可口可乐都需要好几次才能跟百事可乐达成涨 5 毛钱的默契,此前每一次你想涨 5 毛的时候,百事就想着是时候抢回丢失的市场份额了。

电脑是一个什么生意?除了苹果的 MacBook 能够做出差异化,其他的电脑,你盖住牌子,你肯定分辨不出你是联想、小米,戴尔、惠普还是华硕,都一样。

消费者是为你的差异化价值付出溢价的,你没有差异化,就没有提价权。

茅台为什么能够永续提价?因为他是最好的白酒,最好的产品,往往由购买力最充分的人来定价——他们的购买力,对于产品提价最不敏感。而那些不那么好的产品,往往由购买力不太好的人来购买,他们的购买力,对于产口提价更敏感。

道理就是这么简单,茅台是服务中国最 Top 的政务、商务、中高产人群,苹果也是服务全球最优质的 20%消费者(目前的渗透率是 23%,每年增加 1 亿苹果活跃用户),且他们的价值,没有第二家公司能够提供,他们要涨价的时候,你别无选择。而且茅台 1499、苹果 799 美金,对于他们而言,其实是非常便宜的,一个美国麦当劳员工花 3 天就能买到 799 美金的最新款 iPhone,在美国,你很难找到比他更普惠的东西了,我举一个极端的例子,如果你想到一个办法对黄仁勋差异化定价,79 万一台的 iPhone,他也是会买的,手机的重要性就如此。

看这条资讯:2024 年 6 月,音乐服务 Spotify(美国 QQ 音乐)宣布上调美国区会员订阅价格,这是过去12个月内Spotify的第二次涨价行动,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其价格涨幅已经达到了20%,价格已经超越了竞争对手 Apple Music 不少。

我们马后炮看数据:根据 Spotify 2025 年第二季度财报显示,其付费订阅用户同比增长 12%,达到 2.76 亿,新增 800 万净订户,这一成绩远超公司此前预测的 300 万订户增长。管理层也表示初步试行结果显示净流失率低于 2%,在可控范围内。

回看老巴名言:你几乎可以通过企业在决定价格上涨能否持续时所经历的痛苦,来衡量一家企业的实力。如果你有能力提高价格而不至于因此输给竞争对手,那么你就有一个好生意。如果你在提价 5%(或 10%,有不同版本表述)之前不得不进行祈祷,那这是一个糟糕的生意。

苹果如果明天将麦当劳员工工作 3 天就能买到的 799 美金的 iPhone 提价 25%到 999,现在需要工作 4 天才能买到 iPhone 了,你说他们是否还会买 iPhone,一定会的,不买 iPhone 难道买三星吗?买联想做的摩托罗拉吗?亦或是买谷歌的Pixel手机?

从终局看,只有最好的产品和服务的定价才有可能战胜通胀,且有更长的收获期,通过销量的增长来跑赢通胀总会有上限。老消费者因忠诚度而不容易流失,而又因为产品足够好,人总会越来越有钱,总会有新增的消费者购买力达到了门槛,愿意“慕名而来”,而你又能因为产品好而留住他,把新客转化为老客。


老巴曾说:"iPhone的价值被严重低估,其用户粘性甚至超过汽车。消费者可能买得起第二部iPhone,但未必买得起第二辆车.....当世界末日来临,人类最后丢掉的才是iPhone和信用卡。"

那些经营好生意的公司,往往表现为“价格更贵,但卖的更多”,这要比那些“价格更便宜,所以卖得更多的公司”要强得多,因为消费者买你是因为“产品”本身,而不是参考了“价格”,因更低价买你的用户,会因为他变有钱了而离开你,也会因为你涨价了而离开你,更会因为有人比你更便宜而离开你,同时,他不会因为你变好了,而愿意多花钱买你。

苹果比安卓普遍要贵 3000 块,茅台更是比五粮液、泸州老窖贵近 1000 块,而苹果是全球手机出货量的老二,仅次于三星,茅台的市场份额要比五粮液、泸州老窖更高。多观察身边那些卖得更贵,但你还是愿意买的东西,往往能找到很多公司的竞争优势,你为什么买瑞幸不买库迪?为什么买6块的东方树叶不买4块的统一无糖茶?

那些建立在“基础性/刚需性(衣食住行、教育医疗养老),长期性(慢性病、喝咖啡、听音乐、打车外卖、电商、支付),成瘾性(烟酒茶糖、游戏),高频性(手机 1 年 1 换 VS 汽车 10 年 1 换)的公司,往往就是在做穿越周期的好生意,如果一家公司所做的生意满足这些特征,他又能把用户留下来,往往就是非常好的公司,相反,99%的公司,所做的产品,我们用了一次就忘了,或者只在某一阵子用,过了那阵子就不用了,这往往说明这家公司在做不那么好的生意。

我还记得我十多年前喝过一家名叫“1 点点”的连锁奶茶店,也喝过“三顿半”、“永璞”这些咖啡品牌,玩过无数个连名字都不记得了的游戏、穿过无数个服装的品牌,吃过无数个餐饮店,最终,现在还能留住我们的公司,是屈指可数的。我们看十年,站在 2035 年的未来看 2025,又会有什么品牌消失,什么品牌在 2035 依然强大,正如我们站在 2025 年看 2015 年一样。

来源:07年的mona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