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攟古继美——上海图书馆藏苏州潘氏典籍文献展”今天将在上海图书馆东馆第一展厅揭幕,这是上图连续20年举办的年度大展。记者昨天提前走进展厅,一探今年大展有别于过往的亮点。
上图年度大展今开幕,持续至2026年2月28日
攟古继美,与古人“雅聚”
“攟古继美——上海图书馆藏苏州潘氏典籍文献展”今天将在上海图书馆东馆第一展厅揭幕,这是上图连续20年举办的年度大展。记者昨天提前走进展厅,一探今年大展有别于过往的亮点。
苏州潘氏,源出安徽大阜,始祖为唐僖宗年间歙州刺史潘名。明末清初,二十四世潘仲兰因经营浙盐往来吴中,其子潘景文正式迁居,成为苏州潘氏的始迁祖。嗣后,潘氏子孙代出英彦,开启了家族由商及仕、由业及学的新篇章,逐渐成为清代江南地区举足轻重的科举世家、官宦世家,享有“吴门冠族”的盛名。苏州潘氏的藏书传统从家族第一位进士潘奕隽肇始,绵延六代。其中,官至兵部、工部尚书的潘祖荫,是为巅峰。此次大展现场为苏式园林风格,沿外圈挪步,可一览苏州潘氏六代的藏书故事和他们的“朋友圈”;步入内圈,以游廊式设计将潘氏重要典籍收藏呈现于参观者面前。
展品中,上海人尤其熟悉的大克鼎,正是潘祖荫旧藏。清光绪十六年,大克鼎连同小克鼎等百余件青铜器在陕西扶风县任家村一处窖藏被发现。潘祖荫得知消息后,深知此物乃国之瑰宝,绝不能流落市井或散佚海外,不惜重金将大克鼎收入囊中,与他所藏的另一尊重器大盂鼎一同安置于北京府邸中。展览现场,克鼎与盂鼎释文共同呈现,体现潘氏对金石学的推动作用。新中国成立后,1951年,大克鼎、大盂鼎由潘祖荫孙媳潘达于一并无偿捐献给国家。
展品中还有一册潘祖荫日记,翻开的这一页,正是1888年,驻英、法、意、比四国公使刘瑞芬寄赠潘祖荫埃及古文影本的记录,这使得潘祖荫被视作国人搜集古埃及石刻文献的“第一人”。
上海图书馆是苏州潘氏家族文献、家藏文献的收藏重镇,展览名中的“攟[jùn]”,《说文解字》释为“拾也”,“攟古”意为积聚古物,取自潘祖荫藏印“攟古厂[ān]”;“继美”,典出《新唐书·贾至传》,指家族美才美德的传承。此次展览选取馆藏苏州潘氏家族文献及家藏文献共159组(件),其中157组(件)为上海图书馆所藏,2组(件)为南京图书馆所藏,涵盖古籍、碑帖、尺牍、书画等多种门类,包括大量家族成员的著述手稿、尺牍等,如潘奕隽手辑之《三松堂鱼素检存》,四朝元老潘世恩的自订年谱、诗笺及家书,程庭鹭等为潘遵祁所绘《西圃图》,潘祖荫大量友朋往来信札等,为观众编织出一张跨越时空的吴中士人关系网。
潘氏六代,藏书的两大高峰当数潘祖荫之滂喜斋,及潘博山、潘景郑之宝山楼。滂喜斋所藏古籍,以宋元刻本为精华,此次展览展出近20部滂喜斋旧藏宋本,如《东观余论》、《侍郎葛公归愚集》等均为海内孤本,更有十卷残本《金石录》。宝山楼所蓄多为名家稿钞校本,如王昶所辑《青虚山房集》底稿、章太炎早年著作手稿《左传读》、王乃昭手抄本《陆右丞蹈海录》等,不少藏品为首次公开展出,如唐寅手批宋本《通鉴纪事本末》等。
在传统与现代交融的回廊中穿梭,欣赏尺牍花笺的清雅,细观宋刻宋拓的厚重,阅读手札题跋中的往事,此次上图年度大展不仅“让沉睡的典籍活起来”,更为今天的读者创造与古人雅聚的体验。展览将持续至2026年2月28日,并在跨年之际进行一次换展,展出更多不同的佳椠善拓、稀见珍本。
来源:金台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