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谈丨蚂蚁升级健康事业群,一个局外人的健康险大猜想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1-18 09:21 1

摘要:据悉,前段时间,杰克马出现在公司大健康业务的一次内部会议上,不仅从头到尾听取了健康事业群管理层的汇报,还在会中提出了不少意见和建议。

健康行业,挤进来了个大玩家。

据悉,前段时间,杰克马出现在公司大健康业务的一次内部会议上,不仅从头到尾听取了健康事业群管理层的汇报,还在会中提出了不少意见和建议。

11月初,蚂蚁集团CEO韩歆毅通过全员信宣布了一项关键组织升级:

原“数字医疗健康事业部”正式升级为“健康事业群”。这使其与支付宝、财富保险、数字支付和信贷并列,成为集团五大核心业务板块之一。

这标志着健康业务在蚂蚁内部,已从过去11年的支付工具或流量入口定位,正式转变为集团未来的战略支柱。

事实上,多年前杰克马就曾对大健康产业有着乐观的期待,阿里巴巴上市后的首份年报中的股东信里,就说要搞“双H”战略,其中一个H,就是Health。而如何将健康产业和商业保险打通,是太多保险人、健康产业人和大佬们的期待,且这是确定的方向。

反观国内商业健康险市场,故事听起来一直很好,但实际上的发展,不尽如人意。和十年前各个论坛上激昂文字间的“军令状”比起来,如今健康险市场保费规模尚不及预期的一半。

表面原因,是重疾险发展的大幅放缓,以及新增长极的缺位。

行业数据显示,尽管2020至2024年间,医疗险保险收入年复合增长率达10.6%,且2024年医疗险总保费头一回超过疾病险,占比达44%,成为健康险保费的最大来源。

但,占比达43%的疾病险保费,这4年来年复合增长率仅为-2.5%…再加上多年来一直被寄予厚望的护理险等险种始终未能成长起来…健康险保费的整体增速,也就慢了下来。

或许,有人说,加上医保改革的“倒逼”,医疗险的增长依旧值得期待。然而,从健康险内部险种来看,可能并没有这么乐观。

2024年数据显示,医疗险,里面约40%为百万医疗险增长仅为个位数;另40%左右为G端业务,至于高端医疗险依旧是个极小的市场;风风火火的惠民保,其10%的保险贡献,难堪大任。

而更深层次的原因,可能是商业健康险受限于行业生产力水平,始终未能在医疗、保障、健康等层面证明自己的价值,最终走到了这一发展瓶颈。

不得不说,这是极为遗憾的。毕竟,一个行业有没有价值,就是看能不能解决社会痛点。

而生产力的提升,就靠俩字:科技。尤其是代表当代生产力前沿的科技公司。

故而,如今阿里大健康战略的调整,对于保险行业的潜在影响,从长期看,可能小不了。这是否意味着,健康险的鸡蛋,终要从外部打破?不过,这几乎也是近些年来所有行业的命运。

当然,这并非说又来了个抢饭碗的人,而是说健康险行业的真正的大变终是要来了。这无关蚂蚁,而是各方的力量积蓄得差不多了,总有人会率先突破。

这就是蚂蚁提升健康在其自身系统中的战略地位,为何值得保险行业关注的原因。

如果一个痛点,行业内部久久无法给出解决方案,一个大家都不愿意承认的答案就是:业内根本无力解决这个问题。或者说,有能力的没有意愿;有意愿的,没有能力。

比如医疗场景下的直付。

运动员当不了裁判。

这就是传统保险公司在医保商保融合上的困境。

如果A保险公司去建这个平台,那B公司肯定不会用,更不会将自己的客户数据和理赔规则接进来…这注定了保险公司无法建立一个获得所有人信任的中立平台。

再说了,要想实现“直付”,这种点对点的合作,意味着一家医院要对接几十家公司;且每家医院的系统又不太一样,也意味着一家保险公司需要对接多个医院…

零零散散,就是数据壁垒打不通的一个原因。

蚂蚁类的科技巨头就不一样了,作为互联网基础设施,尤其是重要的支付设施,当这个“丙方”,再合适不过了。原因无他,蚂蚁是一个巨大的C端入口。而且这些年,蚂蚁在电子医保、社保方面的推广亦有目共睹。铺垫,已经差不多了。

第一个优势在于电子医保码这一医保支付基础设施的构建。

2019年,蚂蚁集团参与标准制定并推出了中国首张电子医保码。至2024年末,全国医保码用户数已超12亿。国家医保局构建了统一的后端平台,利用支付宝和微信作为触达全民的前端服务厅。

这就使支付宝从一个支付工具,转变为一个医保“运营商”,甚至可以说,有点变成医保体系内部承载者的味道。

第二个优势在于实名认证的9亿用户,覆盖面可能是最广的。

人,对于保险公司而言,必须一清二楚。否则,将会面临极大的道德风险、逆向选择风险,甚至是有组织的骗保。这在行业中并不稀奇。

是故,在医疗这个必须“人证合一”的严肃场景下,支付宝就相当于一个“数字身份证”。而医保身份和金融身份在同一个App内时,蚂蚁就在一个系统内同时获得了支付和身份的授权。

第三个优势就是蚂蚁已整合了三千多家医院。

医保商保融合的核心是打通数据,而最大的数据源头——医院,这是出了名的数据孤岛,就像前面说的一样,每家医院,其实都比较割裂,很多检查报告无法互联互通。

蚂蚁自2014年完成中国第一笔线上挂号缴费开始,花了11年时间来对接医院,公开报道显示,目前支付宝平台整合的医院超过3600家。

虽然这些是蚂蚁支付业务打下的基础,最开始是否想得这么远,不得而知。

但不管怎样,在拿下医保—身份—医院三个底层锚点,以及其健康升级为支柱战略时,无疑给市场打开了更大的想象空间。

健康险的一个特点,就是件均保费和财富管理型产品比,比较低,甚至可以说是很低;而且,其专业性,无论是售前还是售后,都比IRR复杂多了…个险经代渠道里面,除了新人或者作为钩子产品,主打卖健康险的代理人很少。至于银保渠道,那更少了。

事多钱少,意味着既有的生产力,不能匹配这一需求。

故而,蚂蚁的健康战略,对于保险行业而言,还有一个想象空间,可能是一个健康险平台,这和个险、银保、经代这些渠道,都不一样。

这个平台,赚的是提升全流程效率的钱,而渠道赚的仅是促成交易的钱。对于健康险而言,有两个效率提升点:销售服务和赔付两个时点。先看赔付,销售服务的下一章再说。

理想情况下,蚂蚁上商保医保的“全家桶”,可能是这样的:

一个患者在医院使用支付宝调用医保码结算时,蚂蚁的系统在医保报销完成后、向用户扣款之前,抓住了那个关键的逻辑点。

系统会立刻查询该用户是否在蚂蚁平台上购买过商保。如果查询到保单,系统会实时唤起对应保险公司的理赔接口,完成二次报销。

最终,用户看到的只是一个净自付账单——例如总计1000元的费用,在扣除医保500元和商保400元后,用户实际只需支付100元。

事实上,这已经在个别医院实现了。

今年7月3日,由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政府承接,蚂蚁集团提供技术支持的“医保+商保”清分结算中心在全国范围内正式上线运行,并在北京协和医院率先实现了支付宝医保商保一站付,投保人“免材料、秒报销”的直赔服务试点落地。

无疑,丝滑的体验,可能也将是未来蚂蚁之于商保需求端最大的竞争力。这也是当前行业中,健康险无比强调“直赔”的原因。

确实,笔者作为高端医疗险的用户,在私立医院签字走人,这感觉是真的好。而一到公立医院,挂号缴费,麻烦无比。

而这一直付模式在全国层面的铺开,受益的,除了蚂蚁系统内的蚂蚁保外,可能还有其合作的中小险企。至少诸多中小险企,又有了一个能卷一段时间的战场。

毕竟对于中小公司来说,在如今院方割裂的格局下,一家家地深度对接医院,无疑是很难的。而蚂蚁等于是替全行业完成了最艰难的基础设施建设。

再一个,从G端来看,这无疑为国家医保改革抢得了一个战略迂回的空间。就像是,多一个舞台,解决几个演员的就业问题是小事,吸纳了更多的观众,才是最重要的。

舞台,最重要,这也是保险行业内,对医保改革心有余而力不逮的地方。

上一章,说的是在赔付环节,蚂蚁带来的效率提升,这一章,聊聊销售服务环节。

销售方面,无疑AI的赋能是极强的,无论是蚂蚁上的蚂蚁保,还是头部险企,都在销售端配备了AI模块。可能目前在保险销售端还感受不出多大的区别,毕竟就那些东西。而在服务端,尤其是医疗服务,可能就大不一样了。

“现在AI很厉害啊,我去医院看病,有些医生也把不准,医生和我一起查豆包。”

一位朋友如此给笔者说道。

确实,AI在医学医疗方面的应用,颇为广泛。

蚂蚁集团2024年ESG报告中的两大亮点,都和AI有关。

一是强调坚定推进“AI优先”战略,以实现AI时代的双重价值;二是指出AI正推动“数字服务”向更普惠、智能的“数智服务”演进。

显然,升级为事业群的健康业务,定少不了AI的影子。比如蚂蚁今年推出的AI医疗服务App AQ,甚至自家的蚂蚁保,还蹭了一波AQ的“热度”。无疑,对于蚂蚁保而言,这是一个重要的赋能工具,可能会成为其健康服务的一大重要提供方。

不过,推出2C的医疗健康AI工具的,也不只蚂蚁,还有字节等。这并非什么独家、稀奇的事儿。

大家都在搞这个的原因在于,健康,必然是全面脱贫后,走向伟大复兴征程中,人民的最底层需求。这意味着,健康是一个普惠的需求。

诚然,健康,Health,这也是很多保险公司的Slogan和热衷于讲的故事。

线上问诊、“私人医生”等等也几乎成为每一个保险公司都在干的健康管理服务,尽管行业中各个材料里、学术论坛上都将这些探索作为重要汇报成果,退一万步讲也确实给到了客户获得专业医疗服务咨询的渠道,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无疑是有点“鸡肋”的,甚至是可疑的。

“我有次用一家保险公司提供的线上医生咨询服务,结果打过来的电话,来自一个四线小城市,而非北京。我很怀疑,电话的那头,这到底是什么人,真的是医生吗?真的是三甲医院的医生吗?”

对保险公司而言,这更像是一个控制成本的营销噱头,而非一个核心产品。

有没有用?对保险公司,大概率是有用的,毕竟多几个这种服务,在事关“五篇大文章的汇报材料”里面,又能“浓墨重彩”写上几句了。

对于客户,则未必。

而更为平台化的垂类AI健康应用,无疑会更受消费者喜欢。数据即证明:

自6月上线以来,蚂蚁的AQ仅用了4个月时间,就成为国内第5个月活超千万的AI App,也是其中唯一一个垂类专业AI App。

如此之大的覆盖面,再加之几乎免费的门槛,瞬间就让健康险产品的一个增值服务,变得更为尴尬了:一个赋能于营销的健康服务,被隔壁科技公司搞成了一个月活千万的超级App…可能是保险业所有App月活加起来的几倍。

这就是蚂蚁带给健康行业、乃至健康险市场影响的一个缩影,和一点震撼。

将AI技术应用于普惠服务,并致力于实现“数智普惠”,这不仅能够极大地拓展服务的广度与深度,更是技术赋能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纵观科技发展史,每一次浪潮的核心都是用户基数的扩张与服务门槛的降低,这构成了科技巨头成长的基石。

从1990年代PC革命普及计算机,到千禧年间互联网革命降低信息获取成本,再到2010年代移动互联网让计算与通信触手可及…其本质都是普惠精神的体现。

正是凭借提供普惠的操作系统、电商或社交服务,微软、亚马逊、阿里、Meta、腾讯等才得以成就万亿市值。

这就是普惠市场的价值。

故而,人人都能享受到好的健康保障、服务,这一奢求,看上去,似乎也只有依靠科技才能实现。

不过,与其说“人人都能享受到好的健康服务”这一奢求“只有”科技公司能实现,倒不如说,保险公司、医疗机构所解决不了的老问题,只有科技公司们能解决。比如医保码、支付网络带来的各环节中的效率提升,以及AI技术让优质医疗资源的获取成本大大降低。

再看到,除了蚂蚁之外,字节、京东等科技公司,同样早就盯上了大健康这一市场。

前者早年将中高端私立医疗机构美中宜和纳入麾下,后者的京东健康也早早上市。即便京东健康到目前仍未摆脱“卖药”的质疑,但不妨碍大家对其整合医疗、医药和院方乃至保险的期待。京东健康近2000亿元人民币的市值,放保险行业,也是比肩老七家的存在。

诚然保险公司背景的各种“健康”也不少见,在平安之外,人保、国寿近几个月也相继成立了自家的健康管理公司。

确实,保险公司作为支付端,沿着客户旅程逆流向上,是理所应当的,但和天生自带资源整合能力的科技公司相比,哪怕光看客户洞察这一项,势能就已差了几个量级。

甚至,最近一二十年,能大范围整合资源的市场力量,也就只有互联网平台这类科技公司了。这或许才是蚂蚁等科技公司,真正可怕的地方。

相比之下,那些仍停留在营销噱头、无法提供真正普惠价值的传统玩家,其尴尬的处境也就在所难免了…

如果当真有一天,人身险公司错过了大健康这一历史性机遇,那…最终大概率只能龟缩传统理财领域…看看拥有最悠久历史的欧洲寿险公司,或者美国寿险公司的结局,当知并非危言耸听。

健康险这一战场,保险公司别无选择。

来源:燕梳文化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