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停供光刻机,中国要求回购700台,谁占上风还是两败俱伤?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1-17 22:29 1

摘要:到2025年下半年,围绕着光刻机的争端成为全球半导体产业的一条主轴。最近一系列事情把它推到了台前,荷兰政府对外技术出口上做了很多限制性动作,相关设备交付、维护都受到影响。几次明显的技术监管和企业应对,把近几年来各种技术、贸易与政治纠缠不清的东西清晰地摆了出来。

到2025年下半年,围绕着光刻机的争端成为全球半导体产业的一条主轴。最近一系列事情把它推到了台前,荷兰政府对外技术出口上做了很多限制性动作,相关设备交付、维护都受到影响。几次明显的技术监管和企业应对,把近几年来各种技术、贸易与政治纠缠不清的东西清晰地摆了出来。

事情的转捩点是在 2025 年 9 月,当荷蘭採取针对在外上市半导体公司的措施时—冻结一家公司在当地的财产并换掉管理层,此时中方便对该公司所在中国的产品输出作出反应,一些跨国汽车厂商发出芯片供应警告,此类问题暴露了科技流动同国家安全间的矛盾,在此之后供应链明显波动起来。而类似情形并非巧合之处,美国从2019年起就开始向盟友施压以制约他们向中国出口光刻工具,荷兰在这几年中逐渐调整策略思路,并且以前者大多由市场来决定是否出口,转变为如今需经过许可才能批准相关行为发生之事例即为此体现之一。

ASML是这个故事里最重要的企业,它在最顶级的EUV光刻机市场上占据着垄断地位。高端芯片生产不能离开这种机器,ASML的产品包含很多美国技术零件,在对华政策方面受到美国法律制约,多轮美国更新出口规定促使荷兰当局多次于某些时点上收紧许可,主要理由集中在防止设备被用于军事敏感领域。

时间轴要回溯到2019年,美国开始催促荷兰限制EUV出口,接着荷兰就剔除了EUV设备对华放行的范畴。到了2022年管控范围又扩大至部分DUV型号,这类机器可以用于7纳米左右的制程当中,但荷兰一开始并没有紧跟上这些扩大的步伐,在2023年开始转向更为严苛的情形时,那一年6月30号荷兰做出了决议,从九月一号起对于一些特定DUV设备实施出口许可制度,那些能通过多次曝光来接近先进线宽的DUV机型都被包括在内,像NXT:1980系列就在其列,随后荷兰于二零二四浸没式DUV机型,并且已经装好的机器也被牵涉进来了。

对中国企业的打击立竿见影,2023年第三季度中国客户贡献给ASML将近一半的销售额,高达46%,当年下半年中国从荷兰进口光刻机数量暴增,短短时间内就达到176台,这几乎相当于前一年同期数字的两倍之多,买家们多半会挑些还未列入禁运名单里的型号来应对产能扩张的需求,到了2024年初开始有些情况发生了改变,在这个时点上荷兰在2024年1月1号撤销了此前关于NXT: 2050i以及NXT : 2100i这两款机型所做出过的出口许可决定,于是乎价值数亿美元的大宗交易就被迫搁置起来执行不了了,这时ASML便只能告知相应顾客重新安排交付时间表,很多本来准备发往中国的高端设备也因缘际会被取消了交货计划。

不但交付受阻,后续的维护服务也成问题。到2024年4月ASML高层才承认在美国的压力下必须削减对中国某些设备的维修支持,并且零部件更换、软件更新都受限,2024年9月6日荷兰又把维护活动纳入管控清单中,一些浸没式DUV设备也在其列当中,一旦监管机构拒绝了他们的维护申请后,这些设备就会因为缺少零件与升级而慢慢坏掉,对产品生命周期影响很大,很多已经投产的产线就有可能出现效率下滑的情况发生。

外部服务受到限制,中国厂商展开自救,工厂报告说关键零件供货迟缓,有些企业试着本地修理或者对设备执行逆向工程,实际上这很困难,光学系统的校准和对位精准度非常高,不是原厂团队很难做到完全一致,在2025年10月出现一个典型事例,拆解时发生了无法修复的损害,表明非原厂维修失败率很高。这样的情况促使一些公司把重点放在长期的技术自研以及本土采购上。

除了防守,中国还反制。2023年7月开始对镓和锗实施出口管制,而这两者在全世界的储量、生产分布中占有一席之地,在许多半导体工艺流程里都是重要的原材料。日本等美国盟友几乎在同一时间收紧向中国输出多类半导体设备,其中日本直接限制了23类相关品目。由此形成多个限制网络给全球供应链造成波折。

这些限制和反制产生连锁反应,ASML的营收感受到压力,在短时间内公司对中国的依赖显得很脆弱,统计数据显示到2023年第四季度时,ASML对中国销售曾达到过49%,市场分析指出如果管制继续并蔓延下去的话,那么到了2025或者2026年的时候ASML针对中国市场的销售额比例大概会下滑至大约百分之二十左右。ASML在中国交付历史可以追溯回十年前前后,直到二零二十年之前向中国大陆交付过的光刻机数量超过七百台以上,并且大部分都是DUV类型的产品单个设备造价在数千万美元这个级别上。 到2023年估计交付总量已经超过1000台,如果限制使得已售设备不能持续得到服务,供应商之间就会讨论回购。像一些中国存储企业曾经要求,在合同无法履行的时候由供应商以公平价格来回购机器。而回购涉及金额巨大,并且二手机的处理也面临商业和技术问题。

供应链断裂影响面不只是半导体,汽车行业对芯片需求量大,技术替代周期长,所以首当其冲。部分车企已公开表示供应中断会造成生产安排上的调整以及库存压力,全球企业不愿放弃中国市场,许多公司在中国加大研发与投资力度以减少依赖单一来源的情况,拿存储芯片来说,个别厂商2025年要尽力用国产设备新建工厂,在2026年底前试图在NAND市场取得份额。

在政策工具上,除了材料管控以外还有其他的手段来增加自己的谈判筹码。稀土资源审查、人民币结算机制以及对一些关键材料的限制都是用来应对的办法。各国在采取限制措施的时候也会考虑到自身的国家利益与国际声誉。荷兰政府面临着两难选择既要保护自己国内的产业和出口又要考虑地缘政治问题以及盟友的安全需求,跟随美国进行限制行为会导致荷兰税收减少和企业的营收下降,同时也会损害到其国际形象。

从长远来说这场博弈会重塑产业链,中国想用资本投资、人才教育和国际交往慢慢降低对国外关键设备的依赖。技术壁垒很高,在短时间内不能完全替代ASML最顶级的机器,但方向已经变了,荷兰公司在全球的需求出现波动:2025年上半年ASML仍然表示来自中国的客户需求超乎想象,但在第三季度客户开始减缓下单速度,并寻找国产替代产品,荷兰公司的市场份额在中国减少让双方思考短期与长期的关系。

围绕着光刻机的限制与反制,带来的就是双方都要承担成本的局面。贸易和技术限制无法在短时间内彻底断绝需求,反而推动了产业链重新配置。企业在这之中要承受政策风险以及技术升级、供应链多元化的成本,在未来的日子里还有许多不确定性,各方都在追求各自利益时要在技术、安全和经济之间不断权衡,争端还将持续下去,并且企业和国家都需要为更长时间的调整期做好准备。

来源:灿烂香瓜OCnjU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