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李祥莲,从木业巨头成功转型为“红薯女王”,不仅在产业规模上实现了飞跃,还在技术、市场、社会效益等多个层面发起了创新。
李祥莲,从木业巨头成功转型为“红薯女王”,不仅在产业规模上实现了飞跃,还在技术、市场、社会效益等多个层面发起了创新。
据2024年最新数据,她的基地已扩展到3000余亩,比去年增长了20%,这是一个令人瞩目的数字,体现了她对产业未来发展的信心和投入。
在新品种研发方面,她与山东省农科院合作,推出了抗旱型“鲁薯8号”,亩产达1.2万斤,显著提升了单产效率。
这一举措不仅保证了极端气候条件下的产量,还增强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更引人注目的是,她引入了现代化的智能仓储系统,采用远程调控的恒温仓库,使损耗率降低到5%以下——这在传统农业中几乎难以实现的水平。
技术创新方面,李祥莲不断突破传统。
她升级了组培育苗技术,2024年已实现4500万株无毒脱毒苗的量产,并配备自动化移栽设备,大大提高了繁殖速度和效率。
同时引入无人机巡田、土壤传感器网络等数字农业工具,使种植效率提升了30%。
此外,她还在深加工方面取得突破,新投产的红薯全粉生产线日产能力达20吨,延伸了产业链,为产业增添了更多附加值。
市场拓展也成为她的亮点之一。
除了在国内市场稳步扩展,2024年她的红薯出口还开启了韩国和新加坡渠道,年出口量突破500吨。
在直播带货方面,她旗下抖音店铺粉丝已达50万,单场直播销售额最高达80万元,打破了传统农业的销售方式。
更值得一提的是,“莒县蜜薯”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认证,为产品赋予了高端溢价能力,提升了整个品牌的影响力和价值。
从社会效益角度来看,李祥莲的行动也在不断增强农村社区的福祉。
她推动的就业岗位增加了200个,村民人均增收8000元/年。
她还组织了12期新型农民培训,超600人次受益,为农村培养了懂技术、会经营的现代农人。
与7个村集体建立的保底收购协议,确保了最低价格0.8元每斤,极大增强了农民的收入预期和信心。
荣誉方面,她不仅获得了“山东省乡村振兴示范企业”称号,还成为全国“巾帼新农人”创业典型,彰显了其在行业中的带头作用。
未来,她计划投入2000万元建设红薯文化产业园,预计2025年投入运营,以产业融合发展。
同时,与江南大学合作开发红薯益生菌,探索健康产业延伸;筹建红薯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整合省内10家龙头企业共同推动产业升级。
李祥莲的故事是一面镜子,折射出农村产业升级的可能性。
她将工业思维带入农业,用科技战胜自然,用创新拓宽产业边界,也用行动激励更多农村创业者。
她的成功不仅在于数字的增长,更在于通过技术、市场与社会效益三位一体的突破,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成功模型。
未来,随着科技不断融入农业,产业链不断延伸,像李祥莲这样结合技术创新与社会责任的企业,可能会成为农村振兴的常态。
她用一个“红薯”的故事,诠释了农业现代化的无限潜能,也引发我们对未来农村发展的深层思考: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不仅仅是技术的革新,更是价值观和发展理念的变革。
只有真正实现“科技赋能、市场导向、社会共赢”,农村才会迎来一个更加光明和繁荣的明天。
来源:幸福晚风pRI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