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药的“下半场”,咋就比上半场更让人踏实?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1-18 09:30 1

摘要:最近刷行情软件的时候,总能瞄到创新药板块那根曲线——起起落落是常事儿,但跟三四年前不一样,现在哪怕回调个几个点,也没多少人慌慌张张抛筹码。不是大家突然变佛系了,是真摸清楚这行业现在的“下半场”,跟之前那阵“热热闹闹抢靶点”的上半场,根本不是一回事儿。

最近刷行情软件的时候,总能瞄到创新药板块那根曲线——起起落落是常事儿,但跟三四年前不一样,现在哪怕回调个几个点,也没多少人慌慌张张抛筹码。不是大家突然变佛系了,是真摸清楚这行业现在的“下半场”,跟之前那阵“热热闹闹抢靶点”的上半场,根本不是一回事儿。

三四年前聊创新药,圈子里张口闭口都是“新靶点”“Fast Follow”,好像只要能蹭上一个热门靶点,就能站上风口。就拿当时最火的PD-1来说,光国内就有十好几家药企在做,到最后大家的临床数据都差不多,拼的不是谁的药更好,是谁能先获批、谁的渠道铺得快。那时候的“创新”,更像“跟着别人跑”,跑慢了就掉队,跑快了也不一定真能解决患者的问题——比如有的药针对某类肿瘤,有效率也就百分之二十出头,可还是得硬着头皮推,因为“别人都在做”。

但现在你再看药企的动作,就明显“沉下来”了。比如今年下半年,有几家药企公布的临床数据,都盯着“细分人群”使劲儿。就拿某款针对乳腺癌的ADC药来说,以前这类药只盯着HER2高表达的患者,可临床上还有不少HER2低表达的患者,以前没什么好办法。现在这款药专门针对HER2低表达里的某类亚型——具体是基因里带某个突变的群体,临床数据一出来,有效率直接冲到了百分之六十以上,比之前的广谱药翻了快三倍。你看,这就是下半场的第一个变化:不是“找个靶点就开药”,是“先搞清楚谁需要这药,再针对性地做”。

有人可能会说,“针对性做药”不得更烧钱?这其实是个误区。以前创新药“烧钱”,大半是因为试错成本太高——一个靶点不对,前期砸的几亿甚至几十亿,可能就打了水漂。但现在不一样,技术工具跟上来了,能帮着“少走弯路”。

比如AI辅助药物设计,现在已经不是实验室里的“花架子”了。某家中等规模的药企,今年做一款肺癌新药的时候,先用AI模型模拟了上千种化合物和靶点的结合构象,把那些“看着就不太行”的化合物直接筛掉,最后只挑了3个化合物做实体实验。放在以前,这一步得合成几十上百个化合物,光实验时间就得耗大半年,现在两个月就搞定了,不仅省了几百万的实验成本,还把后续的临床风险降了不少。

还有真实世界数据的应用,也帮着省了不少力气。以前做临床试验,得严格按照“标准流程”找患者,比如年龄、病程、既往治疗史都得卡得死死的,可现实里的患者哪有这么“标准”?现在很多药企会和医院合作,把真实世界里的患者数据汇总起来——比如某类肿瘤患者的基因特征、用药反应,这些数据能帮着调整临床试验的入组标准,甚至提前预判哪些患者可能对药物更敏感。今年有个针对罕见胆管癌的试验,就是靠真实世界数据,把原本需要招募200例患者的计划,缩到了120例,不仅提前4个月完成了试验,还省下了近千万的招募和随访成本。

你看,下半场的“创新”,不是“花更多钱”,是“把钱花在刀刃上”——钱没少花,但每一分都更靠近“真能解决问题”的方向。

更有意思的是,下半场的创新,不再是药企“单打独斗”了。以前是药企搞研发、医院做临床、患者等着用药,各干各的,信息隔着一层窗户纸。现在变成了“组队干活”,而且是“实时联动”。

比如南方某省的肿瘤临床研究中心,今年就搭了个“医研企协同平台”——把本地三家药企、两家三甲医院,还有一家基因检测公司都拉了进来。患者刚入院,先做个全基因检测,检测结果直接同步到平台上:医院能根据基因数据给治疗方案,药企能盯着这些数据找“未被满足的需求”,甚至直接针对某类突变的患者调整临床试验方案。

今年上半年,这个平台就帮着某药企调整了一款胃癌新药的试验计划。原本这药的入组标准是“晚期胃癌患者”,但平台上的真实数据显示,其中带某个基因扩增的患者,用药后的反应明显更好。药企立马把入组标准改成了“带该基因扩增的晚期胃癌患者”,结果不仅有效率提了二十多个百分点,还提前两个月完成了试验——因为这类患者在平台里能快速匹配到,不用再满世界找受试者。

这种“医院出数据、药企出方案、检测公司出工具”的模式,把创新的“链条”缩短了。以前是“药企研发→医院验证→患者用药”的线性流程,现在变成了“患者需求→数据反馈→研发调整→再验证”的循环,每一环都能给下一环补信息,创新的“准头”自然就高了。

当然,这一切能“沉下来”,离不开政策的“托底”。以前药企搞创新,最愁的是“获批慢”“进医保难”——一款药从临床到获批,可能要等两三年,获批后再进医保,又得等一年,等患者真能用上,可能都过去四五年了。

但现在的政策,明显是“推着创新往前跑”。比如今年年初,国家药监局出了《创新药临床价值导向研发指导原则》,里面明明白白写着“优先支持解决未满足临床需求的药物”——意思是,不是你做了个“新靶点”就叫创新,得是“患者真的需要、以前没好办法”的药,才给快速通道。

还有医保的“动态调整”,今年也更灵活了。以前是一年集中谈判一次,现在针对“临床急需的创新药”,开了“临时纳入”的口子。比如今年有三款治疗罕见病的创新药,获批才两个月,就通过临时通道进了医保目录,患者拿着处方就能直接报销——放在以前,至少得等大半年的集中谈判。

更实在的是,上个月刚落地的《医药工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8年)》,里面直接给了硬指标:到2028年,国内创新药在全球新上市药品中的占比要提升到15%以上,还要建10个跨区域的医研企协同创新平台。这些政策不是“喊口号”,是真金白银地给资源:比如对符合条件的创新药研发项目,给予最高5000万元的财政补贴;对出海的创新药,提供通关、注册的“一站式服务”。

这些变化,最后都落在了患者身上——不是“行业里的热闹”,是真真切切的“用得上、用得起”。

比如罕见病里的“脊髓性肌萎缩症”,三四年前只有进口药能用,一年的治疗费用得五十多万,普通家庭根本扛不住。但今年国内某药企的同类创新药获批了,不仅药的疗效和进口药差不多,进了医保之后,患者一年的自付费用才三万出头——这可不是“降价降效”,是因为国内药企的研发成本比进口药低,再加上医保托底,才能把价格打下来。

还有慢性病患者,也能感受到变化。比如糖尿病患者常用的GLP-1受体激动剂,以前最好的剂型是“每周打一次”,但还是得固定时间去医院或者自己在家注射。今年国内某药企做的“每月打一次”的长效制剂获批了,药效持续时间更长,而且注射起来更方便——很多患者说,以前每周都得记着打针,现在一个月一次,生活节奏都轻松了不少。

你看,下半场的创新,不是“实验室里的论文”,是真能让患者“少花钱、少遭罪”的东西。这也是为什么现在聊创新药,大家不再只盯着“股价涨了多少”,而是会问“这药能帮多少患者”——方向对了,行业才能走得稳。

而且下半场的创新药,也不再只盯着国内市场了。以前国内药企“出海”,要么是把药卖给国外药企做代理,要么是做“仿制药出口”,没多少能靠“原创药”站稳脚的。但现在不一样,国内创新药的质量,已经能对标国际标准了。

比如今年下半年,某药企的一款针对非小细胞肺癌的新药,通过了欧盟的“优先药品”通道,获批上市的时间比原计划快了整整一年。更关键的是,这款药的临床数据,是和国际巨头的同类药“头对头”做的——简单说就是“直接比疗效”,结果咱们的药在某类细分人群里的有效率,比巨头的药还高了十个百分点。

还有一家药企,把一款针对罕见血液病的药,卖到了美国市场,而且是直接和美国的医院合作做临床——不是“把药运过去就行”,是真的按照美国的临床标准,从头做了试验,最后数据达标才获批。这说明国内的创新药,已经从“跟着国际走”,变成了“和国际同台竞争”。

其实回头看,创新药的“下半场”,本质上是“从数量到质量”“从跟风到原创”的转变。上半场是“跑马圈地”,谁跑得快谁赢;下半场是“精耕细作”,谁能真解决问题谁能站得稳。

而这一切,都离不开政策的持续托举——像《医药工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8年)》里说的,未来三年要“支持100个以上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创新药进入临床阶段”,还要“建设5个以上国际一流的药物临床研究中心”。这些不是虚头巴脑的规划,是真的在给行业搭台子、铺路子。

这两年常说“高质量发展”,放在创新药行业里,就是“不再追求‘有没有’,而是追求‘好不好’‘够不够精准’”。

其实不止创新药,咱们身边很多行业都在经历这样的“下半场”——比如新能源汽车,从“拼续航里程”变成“拼智能体验和安全性”;比如家电,从“拼功能多少”变成“拼场景适配和节能”。都是从“热热闹闹抢市场”,变成“沉下来做品质”。

那你有没有发现,自己身边哪个行业,最近也有这种“越往后越踏实”的变化?不妨在评论区聊聊,说不定能挖出不少有意思的细节。理财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仅个人观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来源:丁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