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中全会精神在湘西丨泸溪县马王溪村:三产融合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1-18 09:31 1

摘要:初冬时节,走进泸溪县浦市镇马王溪村,目之所及皆是生机——田间地头里农作物长势喜人,陶瓷工坊中匠人们忙碌有序,文旅景点内游客络绎不绝。这幅“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鲜活画卷,并非一蹴而就。

团结报特约全媒体记者 胡灵芝 通讯员 曹锋

初冬时节,走进泸溪县浦市镇马王溪村,目之所及皆是生机——田间地头里农作物长势喜人,陶瓷工坊中匠人们忙碌有序,文旅景点内游客络绎不绝。这幅“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鲜活画卷,并非一蹴而就。

近年来,马王溪村紧扣州委提出的“链群思维”,将陶瓷这一传统优势产业与现代农业、文旅产业深度绑定,构建起“工农旅”协同发展的产业生态,最终实现了从“贫困村”到“明星村”的华丽转身。

从“单一产业”到“三链贯通”的生态构建

作为拥有600年制陶历史的古村,马王溪的产业破局始于陶瓷产业链的“双向延伸”。从2001年成立生产酒鬼酒配套酒瓶到将传统制陶工艺转化为文化IP,经历了20余年的发展。2024年,陶瓷厂将标准化生产环节迁至泸溪县省级工业园区,原厂转型为陶瓷文旅体验中心,形成“工业园规模化生产+陶村多样化文旅体验”的双轨模式,年产值突破亿元大关。

在农业领域,马王溪村以“四季有花香、四季有果摘”为目标,构建起“特色种植+科技赋能+订单农业”的供应链体系。通过土地流转整合2000亩土地,引入浙江草莓种植能手沈燕明等人才,打造100亩黄桃园、80亩葡萄园、80亩草莓园、60亩桑葚园、50亩冬桃园等六大特色产业园,并与州农科院合作建立“鱼菜共生”智慧农业示范基地,实现产量提升30%、用水量减少70%的生态效益。

与此同时,马王溪村依托陶瓷文化底蕴,打造“一街五园”文旅格局,开发出“制陶体验—陶文化研学—田园采摘—民宿康养”的全链条产品。引入醴陵制瓷团队、云南民宿经营团队等,设计“里耶秦简茶杯DIY”“下湾遗址白陶工艺复原”“竹林陶咖”等沉浸式项目。开发研学教学游、休闲观光游、制陶体验游、非遗发掘游等多业态主题精品线路,每年接待团体80余个,带动村民在家门口吃上“文旅饭”,马王溪村也成了远近闻名的七彩乐园。

从“单兵作战”到“多元共治”的机制创新

该村党支部将党小组建在陶瓷、农业、文旅三条产业链上,由党员致富带头人担任组长,形成“支部统筹—党小组推进—党员示范”的工作体系。并通过“党员示范户”评选、“双培双带”工程,全村培养48名党员致富能手,带动300余户村民就近就业,2024年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2万元,较2021年增长170%。

近年来,该村更是探索出了“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模式。通过成立七彩生态旅游公司,整合集体土地、陶瓷厂等资产,推行“党支部+公司+农户”合作机制,村民以土地经营权、资金入股。2024年,旅游公司持续分红,96户入股村民户均增收2000元;村级集体经济收入突破102万元,较2021年增长410%,实现了“强村”与“富民”的有机统一。

从“单点突破”到“全景示范”的价值跃升

文化是乡村的灵魂,马王溪村始终将文化铸魂放在重要位置。该村将下湾遗址陶文化、盘瓠辛女文化以及苗族数纱等非遗元素融入陶瓷产品设计,打造了酒泉瀑布、陶瓷展馆、陶艺工坊、捡瓷集市、花海民宿、陶咖陶餐、研学基地等汇集“吃住行游购娱”的文化街。联合西南大学村歌共创团队,创建了全省首支、全国第56支村民公共型村歌《和美马王溪》。并建设党史、国史、民族史、村史“四史”宣传长廊,结合“三治融合”,推动村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马王溪村荣获“全国文明村镇”“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等称号。

生态是发展的底色,在推动产业升级的同时,马王溪村从未放松生态保护。在陶瓷工业园推行清洁生产,采用天然气窑炉替代传统燃煤窑,污染物排放降低70%;在农业园区推广“有机肥替代化肥”“病虫害绿色防控”,六大水果基地积极和村养猪场合作采用有机肥培管;村寨通过“一拆二改三清四化”环境整治,打造“陶艺景观+田园风光”的生态廊道,全村绿化覆盖率达75%,成为“全国和美村寨试点乡村”。

发展的红利不止于本村,马王溪村还主动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推动区域协同发展。联合达岚镇岩门古堡,形成“古镇观光+古村体验+古堡寻秘”旅游环线;与白羊溪乡麻溪村共建“1+N+X”电商矩阵,通过“飞地直播”帮助周边村寨销售蜂蜜、腊肉等农产品;吸收武溪镇、达岚镇等7个村入股村七彩旅游公司,互鉴发展经验,共享发展红利,实现带动周边村集体增收80余万元。

来源:湘西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