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1月17日,京东正式宣布上线京东外卖独立APP,并同步推出京东点评及“京东真榜”,更为引人注目的是,京东立下了点评业务“永不商业化”的鲜明承诺。
在一场于海南三亚举行的品酒会上,京东集团创始人刘强东抛出的两个重磅消息。
11月17日,京东正式宣布上线京东外卖独立APP,并同步推出京东点评及“京东真榜”,更为引人注目的是,京东立下了点评业务“永不商业化”的鲜明承诺。
此举并非孤立事件,恰逢阿里正将饿了么深度整合进淘宝体系并更名为“淘宝闪购”,京东的“反向操作”显得格外突出,标志着本地生活服务市场的战火再度升级,一场以京东、美团、阿里为主角的“三国杀”格局全面成型。
独立APP与“永不商业化”的点评体系
京东为何在此时推出外卖独立APP?
刘强东在品酒会上坦言了一个看似简单却至关重要的原因:“之前很多人搜京东外卖发现没有独立APP,导致很多用户找不到我们的外卖入口。”
他进一步表示,根据用户的需求,我们把京东外卖APP独立了出来,对于经常点外卖的朋友会更加方便容易。
在流量获取成本日益高企的今天,确保核心业务拥有清晰、便捷的流量入口至关重要。
目前该APP已完成与京东点评的全面对接,并实现与京东主站的系统打通,用户可在单一入口内完成“消费决策-下单购买-即时配送”的全链路体验。
过去,京东的核心是吸引用户来购买3C家电等高品质商品,打造“品质电商”的心智。
而现在,它的野心在于,在守住这一基本盘的同时,如何让用户来得更勤、买得更多样。
高频的外卖业务,正是提升用户平台访问频次、打破消费品类壁垒的绝佳利器。
因此,这款新生的独立APP,并非一个单纯的外卖工具,而是集成了外卖、即时零售、点评、酒旅乃至购物功能的综合服务生态入口。
对于全新推出的京东点评,刘强东介绍,这是经过一年筹备的成果,其核心创新在于采用人工智能大模型驱动点评生成。
“我们采用人工智能,把全网关于餐厅、酒店、景点、航司等所有好吃好玩的相关数据,经过人工智能大模型分析,最后由人工智能生成对应的点评。”
京东点评创新打造了“AI全网评”,不仅整合京东自产评价内容,更借助客观中立的AI技术实现全网信息洞察与聚合分析,对正向、负向评价一视同仁,全面展现,致力于为用户提供最真实、客观、全面的参考建议。
与京东点评配套推出的“京东真榜”,则聚焦消费决策场景,可从多维度对餐饮、酒店、航司、景点等进行排序,精准满足“某个地方某道菜谁最好吃、是什么口味”这类消费者最关心的需求。
更引人注目的是,刘强东明确承诺京东点评“永远不做商业化”。在他看来,有些东西该赚钱可以赚,但如果给用户提供排名、点评还要赚钱,那里面就一定不可能真实。
而高德地图和京东点评相继承诺“永不商业化”,标志着本地生活服务市场的竞争正从流量争夺转向信任体系构建。
生态协同
京东发力外卖和点评业务,背后是深刻的战略考量而非盲目跟风。
京东敢于在竞争已白热化的市场中亮剑,底气来源于其外卖业务初步展现出的强劲增长势头和协同价值。
流量是京东的首要考量。
电商普遍存在“流量焦虑症”,购买行为就是对流量的消耗,需要不断采买流量。
相比每年去抖音腾讯买流量,补贴做外卖是一个更划算的策略。
因为京东已经积累了超级供应链的优势,送日用百货,让消费者即用即买。
更值得关注的是用户数据。第三季度,京东年活跃用户数同比大幅增长40%;截至2025年10月,年度活跃用户数已突破7亿大关。
京东高管在业绩说明会上透露了一个关键信息:通过外卖业务引入的新用户,其转化为京东其他业务消费者的比率正在逐月攀升,在早期用户群体中,这一转化率已接近50%。
这意味着,每两个通过京东外卖开始接触京东的用户,就有一个会进一步尝试在其平台上购买其他商品,尤其是在商超、生活服务等日用百货品类中,这些用户展现了强大的跨品类购买力。
这正是京东所期待的生态协同效应。外卖业务如同一个高效的流量漏斗和激活器,不仅从外部带来新增量,更盘活了存量用户,提升了整体用户的活跃度与黏性。
京东集团CEO许冉在三季度财报电话会上明确指出了外卖业务的战略地位:“外卖业务是京东的长期战略之一,目标是推动业务健康发展,实现可持续增长。”
可以说,外卖业务正深度融入京东整体生态系统,并产生协同价值。
京东外卖独立APP与京东点评的组合出击,是京东在本地生活服务领域布下的一盘大棋。
它不仅是应对寻求用户增长与黏性提升的战略选择,更是其强大的供应链、即时配送能力与寻求品质生活的用户需求之间的一次深度耦合。
本地生活服务市场“三国杀”
京东点评的入局,与美团大众点评、阿里高德扫街榜形成三足鼎立之势,本地生活服务市场的竞争正从单一的流量争夺,转向信任体系构建和场景生态协同。
京东真榜作为京东点评的首期力作,打造了“AI全网评+复购+用户盲测”测评模型。其中,复购指标以京东超7亿年活跃用户真实复购量为依据,筛选持续受消费者认可的招牌好物。
同时,京东在全国范围内公开招募10万名京东求真官,进行严格的“买吃分离”盲测。
这种机制下,菜品随机分配、用户盲吃评价、官方客观记录,从而剥离环境、品牌等外部干扰,使评价完全基于菜品品质。首期盲测活动将于北京率先开展。
阿里则通过高德扫街榜切入美团的“钱袋子”。
就在不久前,阿里旗下高德地图推出了“扫街榜”,同样宣称“永不商业化”。高德扫街榜竖起了真实大旗,强调“身体力行”和“言而有信”。
所谓“身体力行”,是指包括导航、搜索、到店,以及多次前往、专程前往等真实的行为数据,这些数据造假成本不低。
到店人数多,门店热度高,评分相对提升;到店客流量持平时,回头客越多,打分则更高;到店客人的导航历程更长,意味着客人对门店的默认评价更高。
高德拥有庞大的用户基础。QuestMobile 数据显示,高德地图有接近8亿多的月活跃用户,2025年7月的平均DAU已经达到1.86亿。
而美团到店业务一直是其利润引擎。
“双11”活动期间,京东外卖联合超200万品质餐厅参与活动,合作的TOP300 餐饮品牌日均订单量较外卖上线首月增长13倍。京东体系内的七鲜小厨在大促期间3日复购率达到行业平均水平的3倍;七鲜美食MALL同期客流量环比提升80%。
这些数字生动地说明了外卖业务与京东核心零售生态正在产生积极的化学反应。
可以肯定的是,在这场愈加激烈的“三国杀”中,商业的本质正在回归——做好产品、建好生态、赢得信任,比任何营销噱头都更持久。
来源:智趣财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