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ta项目时薪从21美元降到了16美元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1-18 09:28 1

摘要:“工作内容完全一样,就是每小时少了5美元。”一位被迫接受降薪的Meta外包数据标注员无奈地表示。尽管非常泄气,但为了稳定收入,大多数人只能硬着头皮接受这一决定。

一份来自数据标注员的降薪合同,揭示了AI行业高速发展背后,不同阶层劳动者正在经历的冰火两重天。


失业君小编 | 文
cottonbro studio | 图

“工作内容完全一样,就是每小时少了5美元。”一位被迫接受降薪的Meta外包数据标注员无奈地表示。尽管非常泄气,但为了稳定收入,大多数人只能硬着头皮接受这一决定。

与此同时,根据Meta最新曝光的新资文件,AI研究科学家年薪高达17~23万美元,机器学习工程师最高可达44万美元,换成人民币几乎都是百万打底。

这种悬殊的薪资差距,正是当前AI行业劳动力市场分化的真实写照。

近期,Meta通过外包数据标注公司Mercor进行的一个名为Musen的项目突然被叫停。这个高峰时雇佣约5000名数据标注员的大型项目,原本预计持续到2026年。

随后,Mercor提出将员工转移到一个名为Nova的新项目中,但时薪从原来的21美元降至16美元(约合人民币113.7元),降幅近24%。

更令人惊讶的是,两名收到Nova合同的员工透露,公司对降薪的解释是“多媒体任务量更稳定和工时上限更高”。换句话说,员工在获得更低时薪的同时,反而需要投入更多工作时间。

一位已接受Nova合同的员工直言:“大家基本都处在同样处境,本来想抵制,但经济状况不允许。”

这种看似矛盾的现象——项目内容相同但报酬降低,反映了数据标注员在AI产业链中的弱势地位。

与外包数据标注员的降薪形成鲜明对比的是,Meta为核心AI人才开出的薪酬令人瞠目。

一份联邦文件显示,Meta的AI研究科学家年薪在17~23万美元之间,机器学习研究科学家年薪约为23万美元。即使是产品经理这样的非研究岗,年薪也经常超过20万美元。

更惊人的是,一位网友在职场论坛分享了自己的超大薪酬包:超级智能ML工程师岗位,一年基本薪资35万美元,四年总包高达200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1.4亿元)。

这样的天价薪酬并非个例。软件工程师在Meta的薪资天花板高达一年48万美元。

量子位的报道用“百万年薪遍地走”来形容Meta的AI人才薪酬状况,绝非夸张。

同一家公司,为何会出现如此极端的薪酬分化?这背后反映了AI时代劳动力市场的残酷分层。

核心AI人才供不应求。据一位OpenAI前研究员估计,全球仅有约一千人拥有推动当前大模型革命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如此有限的人才库,导致科技公司不得不高薪抢人。

从2022年到2025年,无论大科技公司还是初创公司,顶尖技术人员的薪资都出现了大幅提升。

与此同时,数据标注工作的可替代性较高。虽然这项工作对AI模型训练至关重要,但门槛相对较低,从业者议价能力自然较弱。

而且,Meta并非唯一面临这种矛盾的公司。在整个科技行业,高薪与裁员、招聘与成本削减同时进行的现象比比皆是。

科技行业的这种分化趋势日益明显。一方面,是AI人才争夺战愈演愈烈。

Meta无疑是目前最激进的玩家之一。但放眼整个科技行业,谷歌斥资27亿美元重新聘用顶级天才Noam Shazeer。

OpenAI前CTO Mira Murati创立的Thinking Machine,能给到技术人员的薪资高达50万美元,超过了Anthropic的40万美元和OpenAI的30万美元。

另一方面,整个科技行业都在进行成本控制。2022年,Meta宣布裁员1.1万人,约占其员工总数的13%。

亚马逊也在今年裁掉了1.4万名职能岗位员工。整个10月,科技行业成为裁员最严重的领域。

此外,Meta在2025年2月还决定将大多数员工的年度股票薪酬削减约10%。与此同时,公司却将高管的年度奖金目标比例提高。

Meta大规模投资AI的背后,是巨大的财务压力。公司预计2026年的资本支出将“显著超过”1000亿美元,远高于2025年预计的710亿美元。

这种前所未有的支出已经开始影响公司财报。Meta最新季度财报显示,自由现金流从去年同期的155亿美元降至106亿美元,同比下降31%。

尽管Meta第三季度营收增长26%至512亿美元,广告收入也保持强劲增长,但投资者仍对公司激进的AI支出策略感到担忧。

今年以来,Meta股价已下跌约19%。市场正在重新评估Meta大规模AI投资的回报潜力。

面对这样的财务压力,Meta不得不寻找各种方式来控制运营成本,而外包人员薪酬调整可能只是其中的一环。

失业君小编观察认为,从全球范围看,这种分化仍在加剧。国内大模型企业同样以百万年薪招兵买马,腾讯、华为、字节等大厂也不甘落后,推出各种顶尖人才计划,薪资不设上限。

但放眼未来,当AI模型越来越成熟,对数据标注的需求可能逐渐减少,今天被降薪的数据标注员又将何去何从?

而天价聘请的AI人才,是否真能创造出与其身价匹配的价值,帮助公司收回动辄千亿的投资?这些问题,可能才是Meta及其投资者面临的最大挑战。

网友热议


@老孙文Vante
(IP京)

AI繁荣下,劳动力开始大分层了……


@MKL巴洛特
(IP津)

这不就是经典的“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吗?数据标注员成了数字时代的“流水线工人”,他们的劳动被异化,价值被严重低估。AI的繁荣是建立在无数“数字民工”的廉价劳动之上的。


@Liquid8888
(IP闽)

从商业角度看,Meta的选择无可厚非。资本永远流向投资回报率最高的地方。给AI科学家百万年薪,是因为他们能创造亿级价值;数据标注工作门槛低、可替代性强,薪资自然受挤压。这就是市场经济的残酷逻辑。


@VoxTang
(IP浙)

最讽刺的是Meta还天天把“元宇宙连接所有人”挂在嘴边。结果呢?它正在加剧社会的不平等。高管奖金涨,底层外包时薪降,这吃相太难看了。


@西北三只羊
(IP甘)

评论很深刻,但忽略了一点:数据标注的质量直接决定AI模型的智商上限。如果持续压榨标注员,导致人员流动频繁、工作敷衍了事,最后训练出来的模型质量堪忧,这难道不是一种短视行为吗?


@CarmenHe
(IPHK)

投资者关心的是回报!Meta在AI上烧掉1000亿,如果最后不能创造出新的盈利模式,或者被其他公司抢先,那现在的所有投入,包括天价薪资,都会成为压垮股价的最后一根稻草。

最后一条,
我们正在走向一个怎样的未来?

来源:汉语言文学中文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