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年轻的士兵,接过先辈的钢枪,耳边仍传来浴血冲锋的回响,忠诚和使命在血脉中流淌……”在武警湖北总队武汉支队执勤九中队营区内,原创歌曲《飘扬在湖畔的战旗》旋律久久回荡,将红色基因和光荣传统深深烙印在每一个战位上。
把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发扬光大
“年轻的士兵,接过先辈的钢枪,耳边仍传来浴血冲锋的回响,忠诚和使命在血脉中流淌……”在武警湖北总队武汉支队执勤九中队营区内,原创歌曲《飘扬在湖畔的战旗》旋律久久回荡,将红色基因和光荣传统深深烙印在每一个战位上。
这个承载厚重历史的英雄集体,始终保持对党忠诚的本色、敢打必胜的底色,在强军兴军新征程上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努力培养“四有”新时代革命军人、锻造“四铁”过硬部队。
“煤油灯下学马列”的传承实践——
创新研学悟初心
“革命战争年代,中队的先辈们在煤油灯下苦读马列主义经典著作的身影,是对真理的执着追求,这种信念是我们坚持传承红色基因的精神坐标。”近日,在执勤九中队的“红色讲堂”上,刚刚在武警部队政治教员集训比武中荣获一等奖的副中队长许智强,结合自身经历分享理论学习感悟。台下,官兵们听得聚精会神,不时报以热烈掌声。
谁能想到,这位如今侃侃而谈的“金牌教员”,也曾遭遇刻骨铭心的“滑铁卢”经历。
两年前,初任政治教员的许智强首次讲授党史军史课时,精心准备了厚厚的教案,从历史背景讲到重大意义,逻辑清晰、论据充分,却没料到课堂反响平平,不少官兵听得昏昏欲睡。课后,一名00后战士的直言不讳点醒了他:“排长,您讲的道理都对,但太抽象了,我们想听能走进心里的故事,想聊能联系实际的感悟。”
这句朴实的话语,不仅让许智强陷入沉思,也引起了中队党支部的高度重视。“‘煤油灯下学马列’的精髓是追求真理、联系实际,我们应在继承中创新,切实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时任中队党支部书记杨书睿的发言,让大家找到了教育破局的路径——既要守好精神根脉,又要创新教育方式,让理论学习“学得有味、悟得入心”。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方法是成功的关键。中队从深挖红色资源入手,常态化开展“看红色电影、读红色书籍、唱红色歌曲、讲红色故事、忆红色征程”群众性活动,引导中队官兵切实弄清“从哪里来、靠什么起家、凭什么发展”;充分利用驻地红色资源优势,让官兵到毛主席故居、省博物馆等红色教育基地参观见学、担任义务讲解员,让理论学习从“听故事”变成“临其境”;开设红色故事小课堂,录制战斗故事小广播,组织经典战例知识竞赛,鼓励官兵自编自演红色文艺作品。由中队官兵自编自导自演的情景课《381个弹孔的战旗》登上总队舞台,小品《我为主席来站岗》在军内外获奖。
如今的执勤九中队,理论学习氛围日益浓厚。训练间隙的“微讨论”、哨位旁的“小感悟”、班排里的“分享会”,处处呈现“学红色历史,当红色传人”的精气神。
“只吹冲锋号,不打退堂鼓”的时代应答
砥砺血性谋打赢
前不久,在执勤九中队营区内,一场特殊的竞赛火热展开。7名候选人角逐“柴云振班”班长岗位,射击、搜索、救援等课目环环相扣。经过激烈角逐,一级上士余沛海以总分第一的成绩脱颖而出,接过了这个英雄班级的“接力棒”。
走下竞赛场,余沛海的目光坚定而炽热:“老班长柴云振在朴达峰上浴血奋战的身影,是我们永远的精神坐标。‘只吹冲锋号,不打退堂鼓’的劲头,必须在我们这代人手中赓续。”
这场激烈角逐,绝非一次简单的岗位选拔,而是中队传承英雄血脉、砥砺官兵血性胆气的生动缩影。“军人生来为战胜,血性胆气是克敌制胜的关键。”中队长杨珂告诉记者,受社会环境、家庭氛围等因素影响,少数青年官兵存在奋斗意识不强、吃苦精神不够、血性胆气不足等问题。针对这一情况,他们结合部队实际,积极开展血性胆气砥砺活动,大力培育官兵“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战斗精神。
为让战斗精神真正融入血脉、铸入灵魂,中队建立常态化学习教育机制:把党史军史学习作为必修课,组织官兵走进荣誉室重温光荣岁月;将典型事迹宣讲融入日常训练,用身边榜样的故事激励斗志;围绕“当兵为什么、打赢靠什么、向典型学什么”开展专题研讨,引导官兵在思想碰撞中明晰使命责任。“英雄不是天生的,而是在日复一日的磨砺中铸就的。”杨珂介绍,正是这些常态化举措,让“只吹冲锋号,不打退堂鼓”成为官兵的自觉追求。
一个典型就是一面旗帜,一份坚守就是一种力量。二级上士李驰翔在总队组织的岗位大练兵中不慎受伤。经过消毒清创处理后,他毅然重返赛场,最终勇夺单项与团体“双料冠军”。“身为军人,唯有不畏艰难困苦、不惧流血牺牲,方能夺取最后的胜利。”李驰翔的这番话,道出了全体官兵的共同心声。
发扬战斗精神,续写先辈荣光。近年来,中队在各级比武中38次摘金夺银,80余人获评“执勤能手”“训练标兵”,40余人次立功受奖。
“一个苹果传着吃”的团结密码——
温暖兵心聚合力
“我要为邓宁清点赞,他主动替生病的战友上哨、打饭,无微不至地照顾战友”、“我要夸一夸班长岳晓宇,是他带我走出了迷茫期”……近日,在执勤九中队“点赞暖心事、夸夸好战友”活动现场,官兵们敞开心扉、畅所欲言,真挚的话语里满是团结友爱之情。
70多年前,在上甘岭战役中,志愿军“一个苹果传着吃”的故事,成为我军官兵情同手足、亲如兄弟光荣传统的生动写照。70多年后,中队在传承和发扬这一优良传统的同时,不断赋予尊干爱兵新的时代内涵,号召全体官兵“把部队当家建,把战友当亲人看”,让团结互助成为中队建设的鲜明特色。
“回望战史,我军之所以能以少胜多、以弱胜强,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队伍中的人都讲团结,都把战友当亲兄弟’。”指导员杨征宇介绍,中队坚持用好红色传统这一宝贵财富,着力纠治群众观念弱化、官兵关系疏离等倾向,引导官兵在传承中凝聚人心、在互助中共同进步。
实践过程中,中队建立“官兵诉求直通车”,设立意见箱、开展“每月写给支部的一封信”活动,及时收集官兵在工作、训练、生活中的困难和诉求;定期组织“官兵恳谈会”、“我与班长换身份”等活动,面对面听取官兵意见建议。对收集到的问题,他们及时分类梳理、建立台账,明确整改责任人和整改时限,确保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
点点滴滴寻常事,换来战士一片心。在执勤九中队,卫生死角有人主动扫,篮球场垃圾有人主动捡,营具坏了有人主动修,水沟堵了有人主动疏……这些看似寻常的小事,正是官兵团结友爱、以队为家的生动体现。
“把部队建设成一个大家庭,人人都为这个家添砖加瓦。只要大家团结一心,形成正气,产生巨大的正能量,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没有建设不好的队伍。”杨征宇这样总结。前不久,在支队组织的阶段性考核中,中队官兵齐心协力、奋勇争先,综合成绩较去年同期明显提升。
作者:陶腾蛟、许恺、郭鹏飞、田健
1、
2、
3、
4、
5、
主 办:武警部队政治工作部宣传文化中心
监 制:姚洪华
主 编:王 文、赵冰晶
编 辑:王燕婷
邮 箱:wjxinmeiti@163.com
来源:人民武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