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口传心授到著书立说,从高山深谷走向广阔市场——通道侗医药古方新用求“破圈”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1-18 08:11 1

摘要:“得赶在过年前全部采完,这段时间可有的忙咯。”怀化通道侗族自治县钩藤种植大户明春香,正忙着切“钩”。《中国药典》记载,“钩藤入药部位是带钩的茎枝”,最值钱的就是这些“钩”。

华声在线全媒体记者 黄欣然 通讯员 吴祥淼 杨新鸿 杨雨晴

霜降过后,山风添了几许寒意,正是钩藤采收季。

“得赶在过年前全部采完,这段时间可有的忙咯。”怀化通道侗族自治县钩藤种植大户明春香,正忙着切“钩”。《中国药典》记载,“钩藤入药部位是带钩的茎枝”,最值钱的就是这些“钩”。

钩藤生长在山野林间,貌不惊人,却是大自然馈赠的宝藏——侗医采之入药,厨师用之入膳,百姓取之煮水沐浴……

这些行医、养生之道,都源自世代流传的侗医药。曾经的侗医药,如大湘西的云雾神秘悠远,深锁于重峦之间。如今,这一缕草木清香,已飘出深山,沁入现代生活。

独特的地理和人文,孕育了特色鲜明的侗医药

从记事起,明春香就认得各类药材:“常见的有钩藤、黑老虎、黄精……满山都是,我们平时也习惯用药草泡水喝,对身体好。”

万佛山镇下乡村春香苗木专业合作社的钩藤种植基地里,她顺手摘下一株“野草”介绍:“这叫‘骨碎补’,名字就是它的本事,能续筋接骨,灵得很!”

通道地处湘桂黔三省交界处、雪峰山南麓,素有“南楚极地”“百越襟喉”之称。

“这里山高谷深,尤其适宜钩藤、黑老虎这类藤本植物生长。”侗医药研究湖南省重点实验室侗药资源与化学物质基础研究团队负责人、湖南医药学院生物医药研究院副院长曹亮介绍,通道独特的地理环境、土壤和气候,共同孕育了这一方天然的药材库。

深山多雾潮湿,加之长年辛勤劳作,侗族人易患风湿骨痛、跌打损伤。他们靠山吃山,在生产生活实践中,总结出一套朴素而实用的识别药草性味和功效的“方法论”:药苦退热、药涩止泻、药香止痛……还以天、地、气、水、人为一体的思想,发明了一套独特的诊疗体系,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侗医药,成为我国传统医药的一部分。

当下,最广为侗乡人所知的侗“神医”是龙开娥,侗族龙氏骨科第9代传人。行医40余载,她将传统侗医骨伤技法与现代医学结合,治愈了无数骨伤患者。

“我一直跟随龙开娥师傅学习龙氏骨科,运用侗药及正骨手法治疗创伤、骨折、筋伤等病种。”通道民族中医医院骨伤科主治医师杨思宁说,相较于手术,龙氏骨科疗法创伤小、恢复快、费用低、疗效显著。

告别“无字天书”,侗医药从经验传承迈向理论医学殿堂

“在侗语里,这味药材有个特别的名字,叫‘毛秀才’,治疗骨折、腰腿疼痛有奇效。”在坪坦乡双层村一片约百亩的“侗药谷”里,“85后”侗医药第五代传人吴东克,如数家珍般向记者介绍着草药。

吴东克虽年轻,医术在当地却备受信赖。这份认可,源于家族一脉相承的医道。

“靠着实实在在的疗效,在本地,侗医药就是家家户户都信得过的当家医药。”吴东克说。

由于没有本民族文字,侗医药的智慧千百年来全靠口传心授。“怎么治中风、医偏瘫,都是爷爷讲给父亲,父亲再手把手教给我。”吴东克解释,“一代代人的传承,在日复一日的问诊实践中不断沉淀、总结。”

但也正因为没有文字记载、依靠经验驱动和实践反馈,侗医药曾一直处于“知其效而未知其理”的初级阶段。

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侗医药研究者开始进行挖掘整理工作。贵州、湖南、广西等地的侗族地区,相继出现一批侗医药文化专著,结束了侗医药没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推动其从经验传承迈向理论医学的殿堂,并逐渐应用于临床。

其中,通道民族中医医院已故院长吴国生功不可没。他曾作为副主编参与湘桂黔三地联合编写的《中国侗族医药》专著工作,还作为主编出版了《侗族传统医药鉴》《侗药大观》《侗医大观》等著作,为侗医药建立了系统的“文字档案”。

如今,在通道民族中医医院的侗医馆内,吴国生老院长的心血之作静静陈列,供后来者学习、研读。馆内还有侗医药标本图谱、古老的炮制器具等藏品,彰显着这门民族医学的悠久历史与独特魅力。

“我们定期联合卫健局、团委、学校等单位,组织医务工作者、青年干部和学生来侗医馆参观学习。”该院现任院长吴光景介绍,“让侗医药走出深山,被更多人了解,这正是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

守正创新,侗医药“出山”“出圈”还有多远

如何让民族医药既“出山”又“出圈”?这些年,当地侗医药专家学者一直在思考、探索这一课题。

通道立足资源禀赋,构建了集种苗繁育、种植、加工、研发于一体的中药材产业链。全县中药材种植基地已达17万亩,以通道钩藤为代表的道地药材及深加工产品畅销全国,钩藤年交易量超3000吨。

产业的深耕收获了品牌回响。2022年,通道钩藤入选湖南省道地中药材(第一批);次年,通道被授予“中国钩藤之乡”称号;通道钩藤、黑老虎与虫茶又接连跻身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

侗乡药材声名鹊起,侗医药也凭借创新求变、古方新用,日益融入现代场景。

“今年5月,我在广交会上认识了一位印尼客商,已经签署年度合作协议,要把侗药浴包卖到东南亚去。”通道的龙头企业湖南农达健康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刘先玖介绍,看准大健康产业风口,公司与广西中医药大学硕士生导师闫志刚团队合作,研发出侗药浴包系列产品,打响了“侗药+养生”品牌,今年销售额已突破4000万元,预计年底可达6000万元。

9月16日,第五届湖南旅游发展大会期间,我省首届“怀味长寿药膳”厨王争霸赛火热开赛。通道侗嫂月子中心参赛的两道药膳,天麻茯苓扣黑山羊、黄精百合养生鸡分获银奖和铜奖。“侗族人历来就有以药入食的传统。”负责人肖志红表示,“侗药+餐饮”不仅能推广道地药材,还能弘扬药食同源文化。

在守正创新的道路上,侗药也面临着一个无法回避的挑战:药材的非药用部分使用非常受限。长期研究侗医药的曹亮指出,除去规定的药用部分,一些侗药材的其他部分同样具有药效和功效成分,但因缺乏统一标准,难以合法入药,其标准化问题亟待解决。

据介绍,湖南医药学院正与通道开展合作,积极制定相关标准,有望为一批疗效确切、使用广泛的侗药材提供使用依据,让侗药更广泛地推向市场。

本文来自【华声在线】,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

来源:人民日报党媒平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