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吉林外国语大学地球村自2010年诞生以来,便以“学好外国语,做好中国人,讲好中国故事”为初心,在十四载弦歌不辍中,铸就了一座集教学、研究、传播、实践于一体的多元文化育人殿堂。2013年,地球村被教育部遴选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世界
在吉林外国语大学校园里,有一个“地球村”,被赞为“天下第一村”的育人圣地。
吉林外国语大学地球村自2010年诞生以来,便以“学好外国语,做好中国人,讲好中国故事”为初心,在十四载弦歌不辍中,铸就了一座集教学、研究、传播、实践于一体的多元文化育人殿堂。2013年,地球村被教育部遴选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世界多元文化教育中心”。2024年地球村入选国家留学基金委“感知中国”实践基地。
步入地球村,中国村、英语村、阿拉伯语村、法语村、俄语村等25个场馆,承载着100多个国家的文化印记,构建了“天下大同”“和而不同”的多元文化体验空间。每一个语言村均以目标语言国家文化为核心,每一个文化元素都渗透着各语种国家丰富的文化内涵,构建出沉浸式语言文化实践教学场景,为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和较强专业能力、跨文化能力、国际传播能力的新时代外语人才,提供了重要的平台支撑。
在场馆设计上,地球村结合外语专业教学需求,设置历史、经济、艺术、政治、科技、教育、民俗等不同文化主题,代表这些文化主题的文化符号既有造型、雕塑、实物、展板等物质展示形式,也有声像、数字化设施等形式。300余个文化元素二维码、2000余部文化视频资源,让静态场馆变身动态课堂,学生扫码即可漫游世界,在视、听、触的沉浸式体验中,打通语言与文化的壁垒。
地球村的育人智慧,就在“语言筑基、文化铸魂、实践赋能”的理念之中。这里构建了通识课、专业课、“理论+实验”课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15门“中国文化外语说”系列课程,让学生用多语种诠释中华文脉;EERA教学模式以“体验+探究+反观+应用”为路径,引导学生在餐桌礼仪体验中感知文化差异,在文化符号探究中深化理解,在中外文化对比中坚定自信,在情景实践中提升能力。300余个融语言文化于一体的实验项目,40余个专业社团,80余场学科竞赛,让每一位学子都能在实践中锤炼真才实学。
作为文化传承与国际传播的桥梁,地球村始终坚守“做好中国人”的根脉。20余门文化通识课搭建起文明互鉴的平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体验馆”让家国情怀生根发芽;“优秀中国故事”多语种资源库积累500余个素材,短视频大赛、多语种演讲比赛等活动,让学生成为中华文化的传播者。从长春市中小学研学基地到国家留学基金委“感知中国”实践基地,这里年均接待数千名访客,让多元文化之花越开越艳。
十四载耕耘结硕果,桃李芬芳满天涯。如今,地球村已培育出大批兼具家国情怀与全球胜任力的人才,学生在各类外语赛事中斩获300余项国家级、省级奖项,6个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近5年来,300余所国内外高校慕名来访,媒体争相报道,其育人模式已成为高等教育的示范标杆。
吉林外国语大学地球村正以更开放的姿态、更创新的模式,在多元文化的交融中,继续书写育人大文章,让每一位学子都能在这里拥抱世界、扎根中国,成为跨文化交流的使者、中国故事的讲述者。
中国吉林网 吉刻新闻记者 殷维
图片来源 吉林外国语大学
初审: 王韬 复审: 朱宝明 终审: 栾喜良 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
本文来自【中国吉林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
来源:人民日报党媒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