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酒市场的“马太效应”愈发显著?!行业的观察与解构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1-18 09:04 1

摘要:可就在大家以为白酒要集体躺平的时候,酱酒悄悄把自家仓库的灯开到凌晨两点——习酒去年多出 200 亿营收,不是靠茅台带飞,是把 400 块的“窖藏 1988”摆进了直播间,一句“微定制,刻你名字”让年轻人把白酒当盲盒拆。

“酒卖不动了”这句话,今年在酒厂食堂出现的频率,比开瓶声还脆。

可就在大家以为白酒要集体躺平的时候,酱酒悄悄把自家仓库的灯开到凌晨两点——习酒去年多出 200 亿营收,不是靠茅台带飞,是把 400 块的“窖藏 1988”摆进了直播间,一句“微定制,刻你名字”让年轻人把白酒当盲盒拆。

有人吐槽:这不就是换瓶贴贴纸?

还真不是。

茅台镇的小厂把勾调比例拆成 50 毫升一份,扫码能查到高粱来自哪块地,连酒曲的“出生证”都上链存证。

消费者吃这一套——线上销量占比飙到四成,比前年翻了一番。

另一边,浓香老大哥们正在开“检讨会”。

浓香份额第一次跌破 50%,像班里常年考第一的学霸突然单科被超车,面子挂不住。

五粮液砸了 50 亿建“零碳园区”,董事长在发布会上说“不环保就融不到便宜钱”,台下券商研究员疯狂点头——ESG 评级直接挂钩融资成本,汾酒因为水循环做得好,股价愣是在熊市里涨了 8%,资本用钞票投票,比任何广告都响。

最焦虑的是夹在中间的区域酒企。

金种子酒净利润跌掉 45%,财报会议全程叹气:高端打不过茅五汾,低端被光瓶酒摁着摩擦,中间价位又冒出酱酒“程咬金”。

有人干脆把厂房改成仓库,给头部品牌做代存,赚点“床位费”续命;有人赌兼香,把浓香车间改成“酱浓清”三合一,像大厨把剩菜烩成新菜,指望下一口就踩中味蕾。

渠道端更像一场即时零售军备赛。

美团闪购的白酒订单去年翻两倍半,30 分钟送酒上门,把“最后一百米”卷到分钟级。

以前经销商喝酒谈感情,现在骑手小哥们用电动车轮谈效率——谁家上线慢一拍,年轻人就转头去别家下单,连“解酒药”一起凑单,毫不留情。

技术派则悄悄把酿酒师傅的“手感”装进芯片。

洋河的智能厂房里,温度、湿度、酸度实时刷在大屏上,出酒率提高 3%,别小看这 3%,一年就是几个亿的净利润。

古井贡更狠,AI 勾调把新品开发周期从一年半压到半年,以前老师傅一句“差点意思”要重酿三回,现在算法 0.1 秒给出参数,误差比人舌头还小。

可再炫的技术,也挡不住行业并购的冷风。

今年中小酒厂估值平均砍半,像二手豪车,落地就打七折。

资本拎着现金包场,只问一句话:“有没有茅台镇土地证?

”有,就谈;没有,转身就走。

现金流断裂的厂子,把库存基酒按吨卖,价比高粱贵不了多少,像极了楼市里的“骨折盘”。

有人悲观:白酒老了,年轻人只喝奶茶。

数据却打脸:江小白 12 度“轻白酒”去年销量涨 70%,茅台冰淇淋 2.0 推出“酱香拿铁”味,单月 5 个亿。

年轻人不是不喝,是要喝得“轻”、喝得“好玩”、喝得“有我名字”。

口味可以淡,仪式感必须满。

照这个节奏,未来两年白酒只会更“分裂”:

头部继续吸走利润,像黑洞一样把高端礼赠、收藏、金融属性全吞进去;

300-800 元价格带成了“新大陆”,谁能讲出文化故事、把碳足迹做成勋章,谁就能抢到中产自饮和轻商务的杯子;

剩下的小厂要么给大厂打工,要么变身“酒馆版Zara”,靠快反供应链和微定制,在年轻人手里抢 10 分钟热度。

酒还是那杯酒,变的是喝酒的人,和看人下菜碟的江湖。

别急着唱衰,也别盲目狂欢——下一口泡沫,可能就在你刚扫码的那瓶酒里,也可能在骑手即将敲门的 30 分钟里。

来源:珂珂绊绊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