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第三轮“双一流”评选的脚步越来越近,很多学校正在紧锣密鼓地准备着,有消息说这次可能会适当扩大规模。对于那些长期以来一直被贴上“双非”标签的本科院校来说,这确实是一个机会。回头看看前两轮的结果就会发现,动态评选给高校带来了变化,在2017年“双一流”计划开始之后
第三轮“双一流”评选的脚步越来越近,很多学校正在紧锣密鼓地准备着,有消息说这次可能会适当扩大规模。对于那些长期以来一直被贴上“双非”标签的本科院校来说,这确实是一个机会。回头看看前两轮的结果就会发现,动态评选给高校带来了变化,在2017年“双一流”计划开始之后,原本的985和211不再是永远不变的称号了,国家把重点建设模式改为每五年评审一次并且进行动态调整,最大的改变就是把原先那个“固定名录”打破了,更多学校可以凭借自己的实际表现去争取更高的平台。 第一轮评选的时候,有25所原本不在985/211名单上的学校被选中,像河南大学、宁波大学、西南石油大学之类的都得到了上升的机会,第二轮又冒出了一批新的“双非”入选者,山西大学、湘潭大学、南京医科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以及南方科技大学等等都被列入了新名单当中,从这些先例来看,长期的努力是有收获的,而且评审机制不是封闭的,成绩可以换名次。
面对第3轮评选,不少学校已经把目光转向了国家层面的学术成果评价系统。本文根据这些学校的国家级重要奖项和科研产出情况、学科优势及区域特点,挑选出15所最有可能在下一轮入选的“双非”本科高校,这15所学校类型丰富,包括工科、综合、医药、师范、农林这几类,在这其中占比最多的就是工科类院校,这也说明工科实力仍然是评审中的一大筹码。
先说被看好的六所工科院校,燕山大学出现的次数不少,它的办学历史与哈尔滨工业大学存在联系,可以追述到上世纪二十年代,1960年独立办学的时候叫东北重型机械学院,后来整体迁移至河北秦皇岛一带,并于一九九七年改名燕山大学。河北省在申报名额上往往有所限制,若本轮河北只有一个高校入围,那可能性最大的就是燕山大学,广东工业大学、浙江工业大学以及南京工业大学这三所学校,,学生受欢迎的程度也比较高,在某些地区的招生分数线上和一些末流211学校的差距并不大。 昆明理工大学在云南理工类高校里仅次于云大,是省内重要的一股理工力量;长春理工大学在吉林也属于靠前的理工院校,它比不了省内的几所顶尖大学。工科院校有个共性就是跟地方经济关系密切,科研和培养人才大多要对接企业、工业链,在评审时容易出彩。
三所综合类高校也颇被看好,以2025年ABC中国大学排名作参照,江苏大学、扬州大学和深圳大学这三所在全国排位上位于百名之内,超过了不少历史上曾经的211以及部分现存“双一流”学校,江苏大学工科见长,代表学科包含农业工程、动力工程与工程热物理、机械工程等等,学科群较为齐全且具备一定的工程实践能力,扬州大学则学科分布更为多元,兽医学、作物学等农学及生命科学方向占据优势地位,在文科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领域也有自己的特色。 深圳大学有地方支撑强的特征,城市经济和学校发展联动明显,现在本科专业数量已超百个,光学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生物医学工程、理论经济学这些学科,在校内外都挺受欢迎,深圳大学在办学规模和社会认可度方面具备优势,这使它争取更高平台时更具有底气。
医药类学校方面,南方医科大学和中国医科大学基本都是入围热门,南医位于广州,是广东省被列入省级重点支持的一批高校里边的成员,也是全国较早开展8年制临床医学本博连读的高校之一,所以它的临床医学及其相关学科在省内外影响较大。中大则坐落于沈阳,属于辽宁省的重点支持建设单位,它有“红色医生摇篮”的历史烙印,是由地方跟国家部门共同设立起来的,医学科目的体系比较完善,在东北地区有着稳定的生源以及培养链路,医学院校在学校评审时往往会有较强的学科基础与临床资源做支撑,这些都会成为评委会评判的重要因素。
师范类高校,福建师范大学和浙江师范大学都在有望名单上,福建师大在福州,它有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07年成立的师范学堂,在福建省师范教育体系里长期占据重要地位。浙江师大的所在地金华,它的前身能追述到1956年创建的杭州师范专科学校,经过多次改名升级才有了现在的师范类学科系统,师范院校里的教师教育资源、基础学科以及地区影响力这些因素都会被评审考虑进去,尤其是那些长时间担负地方教师培育任务的学校,更容易在评价过程中表现出社会服务功能。
农林类有两所进入预测名单:山东农业大学和河南农业大学。农林类高校在高考志愿填报时,整体受欢迎程度和录取分数线会比同等级别的综合类高校低一些,但是这类院校的专业性教学、农业科学研究以及地方服务方面都有稳定的实力,在很多公办农林本科大学里,作物科学、动物医学、农业工程等专业有着长久的积累,并且其科研项目及成果大多与国家或地方生产的实际情况相关联,这些实践中的成果会在评审中被重视起来。
挑出这15所学校做为“上岸”候选,一个理由在于它们在国家层面的学术奖项、科研影响和学科创建方面的体现,在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等关键评选中存在某些代表成果的高校,评审时就会处于有利位置,另一个根据是学校同地方产业,区域发展之间的契合度,高校如果能把自己擅长的专业变成服务当地经济的优势项目,做到产学研结合的闭环,评审起来就能轻易体现出建设双一流之后还能持续发展的能力。还有一个评判标准就是学校的学科安排是不是均衡,既有基础科学又有应用类科目,能够在全国教育系统里承担起明确角色。
对于考生和用人单位来说,如果这些学校真的能选上,那也是有实际意义的。对学生而言,学校被选中就意味着更好的科研平台、更多的教学资源和社会认可度更高了,学位含金量高就业竞争力强,用人单位在招聘时也更倾向于优先选择“双一流”高校的学生,学历背景的变化会在简历及筛选过程中体现出来。“大白话”说就是学生考上了这样的学校那就是赚到了,以后读书找工作更有优势。
最后要说到的是第三轮评选还没有最终确定下来,名单还有可能发生变化,现在的预测是根据学校过去几年在科研、学科建设、服务区域方面的情况来做判断的,并且也参考了一些权威大学排名和一些奖的表现情况,对于被点名的15所非双一流高校来说,以后能不能入选还要看他们的申报材料好不好,国家的需求是什么,评审的时候会不会考虑到各个地区的平衡。你对这些“双非”高校的机会有什么看法?这十五所学校里你觉得谁最有希望?欢迎你在评论区发表自己的意见!
来源:来财2
